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文化產業要進一步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在培育新增長點、推動經濟結構深層次調整中發揮更大作用,迫切需要適應新常態,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發展方式,實現從數量增長向提質增效轉型。“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提升文化創新驅動力。加強創意空間載體建設,利用文化園區、特色街區、閑置廠房等,構建一批條件優越、服務體系完善的眾創空間。鼓勵中小微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加快創業載體建設和融資渠道建設。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媒體對大眾創新創業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營造和倡導敢為人先、容忍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
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以知識產權為核心,整合相關產業發展,拓寬產業鏈和盈利模式;另一方面重點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實體經濟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促進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利用互聯網思維,優化文化產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傳統文化行業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和服務方式。
培育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有效發揮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對文化精品創作生產的扶持力度。采取以文化品牌為核心的產業鏈價值聯動策略,鼓勵文化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策略,豐富文化衍生產品類型,促進跨行業發展,增強文化品牌活力。
激活文化消費潛能。利用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機遇,豐富現代新興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創新文化消費引導和促進政策,以惠民消費卡、差別定價、惠民文化消費季等方式進行補貼,促成居民文化消費熱點,增強文化消費意識。打破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樊籬,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更多適銷對路的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
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與“一帶一路”、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國家戰略相適應,完善跨區域發展合作與協調機制,規劃實施一批協同度高、經濟社會效益突出的區域重點項目和工程。促進文化產業園區向跨界融合、協同創新、虛實結合、注重培育創新型企業和創意氛圍方向發展。
推動文化企業“走出去”。加大文化產品對外貿易政策優惠力度,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文化實體、設立分支機構,拓展文化出口平臺和渠道。推動文化企業盡快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國際化經營管理制度,建立與國際慣例相符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