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總數已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與2015年底相比提高1.3個百分點,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8.1個百分點?;ヂ摼W金融作為互聯網的一種重要應用,其規模及影響力正在快速擴大,同時,也出現了大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形。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末,國內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共有2748家,而倒閉和“跑路”等問題平臺累計2061家,涉及資金超過千億,超過100萬投資人受到損失。這些事實說明,在互聯網金融視野下,金融由精英消費向大眾消費轉化,金融消費者的外延極速擴大,其權益更加容易受到侵害。
一、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表現形式
(一)信息披露不充分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目前互聯網金融產品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存在不足,缺乏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和規范,影響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導致消費者做出錯誤判斷,造成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損失。
(二)格式條款不公平侵害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ヂ摼W金融交易中會大量出現格式條款,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會將一些不利于消費者的條款打入合同,以使自己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的責任和義務,處于弱勢地位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面對這種不公平的格式條款時往往別無選擇,只能屈從和接受,從而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三)信息泄露侵害消費者隱私權。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消費者隱私信息包括從事金融消費所需的姓名、身份證號、住址、聯系電話、銀行卡賬戶等信息,這些個人信息保護面臨著泄露渠道多、泄露范圍廣、泄露速度快、泄露規模大的新特點,存儲大量個人信息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一旦發生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將會給金融消費者帶來巨大的損害。
(四)技術性風險產生的資金不安全侵害了消費者的財產權?;ヂ摼W金融產品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這種開放性的平臺也面臨著種種風險。除此之外,法律風險也可能導致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財產權受到侵害。
二、加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建議
互聯網金融騙局暴露出我國相關規章制度的滯后以及金融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相關法律制度建設不足,缺乏完善的監管體系。其次,大多數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專業知識不足,投資理念缺失,光想獲得高收益,忽視了相應的高風險。而互聯網金融平臺一旦爆出風險,許多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因舉證難、環節多、過程復雜、時間長等原因只好通過群體性聚集來表達其利益訴求,這也給社會穩定帶來了不良影響。
(一)提高互聯網金融平臺自身的專業能力,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教育。
(二)實施行為監管框架下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干預,消除產品設計、業務規則制定及銷售等整個流程中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不利因素。
(三)通過制度建設與強制性的監管措施,要求互聯網金融平臺建立風險基金以應付危機,并由商業銀行作為托管方實施第三方資金托管。
(四)完善對互聯網金融平臺和產品的信息披露,幫助投資者查詢和追溯資金走向,防范虛假標的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