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錚:山西省土壤肥料學科帶頭人、山西省農業廳太原肥料測試中心主任
中等身材,小麥色的皮膚,戴副眼鏡,正在伏案工作,他就是山西省土壤肥料學科帶頭人、山西省農業廳太原肥料測試中心主任李錚。11月21日,《科學導報》記者在辦公室見到了李錚,他笑呵呵地說:“我在土肥行業工作已經有34年了,這30多年來,我主要承擔了部、省級肥料登記管理、旱作節水農業、耕地質量建設、土壤養分調查及土壤和肥料檢驗分析等工作。”
琢磨土壤 拿下大獎
1982年7月,李錚從山西農業大學土壤農化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現太原市土壤肥料測試中心),主要從事土壤普查工作。剛剛上崗的李錚,就接到陵川縣土壤普查的任務。因為對工作的生疏,李錚不敢懈怠,幾乎跑遍了陵川縣的每個“角落”。經過半年時間的歷練,李錚就掌握了工作要領,于是,領導將30多個大學生的實習安排給了他。“真的是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進行野外調查。”李錚說。在當老師期間,李錚一有空就編寫土壤心得,經過3個月時間的撰稿,年僅20歲的他就完成了人生當中的第一部著作《陵川土壤》,這本書也成為了陵川縣第一部有關土壤的專著。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李錚微瞇雙眼神情淡定地對記者說:“天天和土地打交道,就會發現土壤也會有不同,這些類型不一的土壤直接影響著農作物的產量。由于當時自己缺乏工作經驗,所以一直和當地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一起做土壤分析,挖土壤剖面,識別、分析、對比土壤類型,再通過肥料試驗,終于發現了其中的奧秘,于是根據土壤類型的不一,從而做到改土培肥。”
1989年,山西省縣級土壤普查工作結束后,李錚又開始指導太原、大同、晉中、運城等市級土壤普查匯總工作,并參加了山西省級土壤普查匯總工作。
7年后,李錚主持了山西玉米的施鋅技術推廣工作。據他描述,20世紀90年代,農民種地施肥主要是以氮磷肥為主,對什么樣的作物、什么樣的土地適合用什么樣的肥料完全沒有概念。當時,全省耕地土壤有60%缺鋅、30%潛在性缺鋅,由于土壤缺鋅,導致玉米的產量不高、玉米籽粒不飽滿、禿尖的問題頻頻出現。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李錚和他的團隊用了4年的時間,從試驗、示范到拌種、基施,將問題一一“偵破”,從而把土壤中缺少的鋅肥(硫酸鋅)補充到土壤和作物中,讓玉米產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試驗成功后,玉米施鋅技術在山西省50多個縣進行了大面積的推廣,累積推廣應用面積達到了4575萬畝,平均增產11.8%,畝均增糧35.7公斤,總增糧達到了16.33億公斤,農作物的經濟效益也大幅度提升,總收入增加了13.39億元。施鋅技術的推廣,不僅平衡了作物營養,還豐滿了廣大農民的腰包,成為當時土肥戰線最實用的一種新型技術。2000年,該項成果喜獲山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現身土壤 譽滿全身
在農業一線工作,李錚每一步都走得腳踏實地。1998年,李錚承擔起了“全國旱作農業綜合增產增效技術”項目,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總結出了適宜山西省推廣應用的8大旱作節水技術模式,還新創出了6大新技術,并在山西省30多個縣進行了試驗、示范,其中“W膜蓋集雨補灌高效種植技術”、“秸稈溝埋聚肥蓄水技術”、“設施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均取得了明顯效益。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還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2000~2005年,李錚研發的“小麥秸稈覆蓋還田農牧漁業豐收計劃項目”,利用2年時間研制出了一整套科學的小麥秸稈還田技術,他坦言:“這種技術是利用小麥秸稈進行肥田,為復播作物奠定了良好的地力基礎,減少了秸稈焚燒引起的大氣污染和資源浪費。因為山西晉南地區農作物是兩年三作,麥收后馬上要復播夏作物,因復播時間較短,麥秸大部分都被農民焚燒了。為了保護環境,也為了不浪費資源,我們和農機部門鼎力合作,研發出了適應當地的秸稈快速還田和不影響夏播作物出苗的農機具。”記者不解地問:“這種農機具該如何使用呢?又會給農作物帶來什么好處呢?”
李錚說:“出苗的農機具主要是把小麥秸稈打碎翻到土壤里或覆蓋在農田,這樣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土壤的水分保持。幾年來,我們先后根據不同地形部位、不同氣候特征及不同栽培方式研發出5種小麥秸稈還田技術,其中,旱地小麥秸稈覆蓋技術在運城、臨汾23縣進行了推廣,節本增效3.17億元。”他研制出的新技術,為山西省秸稈還田及資源綜合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自參加工作以來,李錚就從未休過假,經常是剛完成一個項目,又接手另一個項目,馬不停蹄。2002年,李錚和同事在太原市清徐縣承包了2萬畝耕地種西紅柿,實施了平衡施肥高產高效技術。據記者了解,“平衡施肥高產高效技術”主要是通過測定土壤中養分含量、根據作物養分需求來進行作物營養配餐,一般來說,就是土壤里缺什么就補什么,解決作物營養的問題。對西紅柿高效增產來說,一個生長周期3個月,需平衡施肥4~5次。
在農業科研實踐中,李錚積極探索,力求在學術上有更大的突破,他先后參加了《肥料使用與管理》《大同縣耕地資源評價與利用》等8部著作的編寫,還撰寫了論文30余篇,其中《蔬菜日光溫室問題調查與水肥一體化技術探討》等10多篇論文在國家級學術刊物上發表。
李錚在工作中還先后參加了10多項規劃、規程、建議的編制,為山西省耕地質量建設及農業發展提供了較系統的理論、實踐及科學依據,為山西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曾榮獲國家、省級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09年、2011年被選為山西省新世紀學術帶頭人、333人才工程省級人選。
今年11月中旬,李錚已調往山西省名優產品開發中心工作。雖然離開了太原肥料測試中心,有些許不舍,但他仍然堅定地告訴記者:“干一行愛一行,不管在哪里,我都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