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數量與類型越來越多、多樣化越來越明顯,對高等教育機構及其科研水平進行評價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鑒高等教育強國科研評價的經驗與教訓,提高我國科研評價的水平,更好地推動我國科研水平的提高。
英國有著較長的專門對高等教育機構科研進行評價的歷史。1986年,英國首次實施了科研評價體系(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隨后又多次進行了RAE評價。2006年,面對外界對RAE越來越尖銳的批評,英國政府決定改革原有的RAE,建立新的科研評價體系——卓越研究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REF),以適應不同利益相關方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新的訴求。首次REF評價結果在2014年底進行了發布。以后REF將完全取代RAE,成為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科研評價的新系統。
與RAE相比,REF對科研評價一個很大變化在于引進了對科研成果帶來的非學術影響的評價。REF新增“影響”這個對科研進行評價的主要指標,其主要目的是引導高等教育機構加強與非學術界廣泛的聯系,包括激發學者采用特定策略改變社會政策的動機、促使高等教育機構支持其學者更多參與到與社會相關的研究活動中去,其最終目的是促進產學結合,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福利,完善社會政策。
REF對“影響”的評價方法為,要求參評單位根據一定的格式與要求,提供案例分析(Case studies)和模板報告(Impact template)。個案研究要求高等教育機構描述其在評價期間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具體案例。模版報告則是要求參評單位匯報產生影響的方法、具體的影響、影響的證據以及證明這些影響的方法。研究者和專家共同對提交材料進行評議。
盡管存在一些爭議,而且REF主動將“影響”的權重下調,由原先設定的25%下調為實際實施的20%,但是在筆者看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機構和社會之間的關系、科研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一直在不斷加強。因此,“影響”很有必要成為科研評價的新元素,而且權重可能會進一步增大直至維持到一個相當的標準。
對于我國而言,高等教育的建設一直具有強烈的“實用”取向,近年來關于科技的發展、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也強調要兼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要“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習近平同志也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因此,我國的科研評價要起到相應的引導作用,在某些學科要考慮加強科研“影響”的權重。當然,對于偏向純粹的學術研究的學科,應允許有其學科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