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育成專用釀酒高粱和新型飼草高粱
該院高粱研究所飼草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平俊愛,是“釀造專用高粱育種與利用項目山西省科技創新重點團隊”領軍人,她先后已有6年參加南繁育種,今年的春節就是在海南試驗田度過的。
“春節期間是高粱授粉關鍵時期,如果錯過,這一茬育種實驗就白費了,今年雖然沒有回家過年,但為了完成科研任務,沒有怨言。”平俊愛這樣說。
通過南繁育種,她與團隊成員共同育成了國際上淀粉含量最高的釀酒高粱專用種15、16號,填補了國內空白;育成的新型A3細胞質飼草高粱“晉草1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攻克了我國種草養畜、快速發展畜牧業的重大難題。這些品種在全國20余個省區累計推廣1000余萬畝,創社會效益8億元。
平俊愛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換來了豐碩成果,她先后獲得多項省科技進步獎和農村承包獎,其中有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二等獎4項。
像“候鳥”般不辭勞苦南北遷飛
在地處海南樂東縣偏僻山村,有片西瓜南繁試驗田。在這片試驗田上,時常看到一個身影,她就是年近花甲的省農科院西瓜育種專家王果萍研究員。
育種的人都知道,西瓜雜交授粉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一天至少要蹲在地上五六個小時,全天下來,腰酸背痛,整個人身體累得就像散了架。
王果萍大半輩子從事西瓜研究,多次往返海南,人們說她像“候鳥”,不辭勞苦地南北遷飛。她認為,培育農民和市場歡迎的西瓜新品種是自己孜孜以求的夢想。
功夫不負有心人。30多年來,她先后主持選育出“雙抗八號”“農豐4號”“晉陽無籽”等10多個西瓜新品種。其中,無籽西瓜新品種填補了山西省這一產業的空白;“農豐4號”品種由于適應性強、品質優良,在省內外推廣65萬畝,平均每畝增收近300元,新增總產值約1.8億元,該品種2011年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使科研成果惠及廣大百姓,實現優良品種和栽培技術相互配套,王果萍還從生產實際出發,研發出數套瓜果優質高效立體栽培新模式,并廣泛示范推廣。
艱苦并快樂地堅守
玉米研究所科技人員趙麗芳,已是連續兩年來海南了,她住在三亞荔枝溝的一個繁種基地,承擔著5畝多的玉米試驗。她和愛人過著半年團聚、半年分居的生活,至今仍在海南基地試驗田忙碌。
每當玉米授粉繁忙季節,工作量很大,一天要做四五百個田間雜交組合。作為一個母親,遠在天涯海角,最想念的還是孩子。“只能晚上回到宿舍在手機視頻上看看自己的孩子。”趙麗芳神情無奈地說。
春節前夕,女兒學校放假,來海南看望趙麗芳,正遇玉米雜交期,她根本顧不上帶女兒出去看看天涯風景。“工作辛苦點算不了什么,因為和我一樣在南繁基地堅守的還有很多專家,年齡比我大、比我能吃苦的人還有很多。”趙麗芳謙虛地說。
3月1日,記者在省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見到了春節前剛剛回來的科研人員崔貴梅,她也是南繁育種團隊的主力,她們團隊承擔著國家重要科研項目,有600多份玉米、高粱等材料需要在海南基地進行科學試驗。
和每一位愛美的女士一樣,崔貴梅到海南之后首先擔心的就是曬黑和發胖的問題。“每天早上7時起床,我就開始涂上厚厚的一層防曬,即使這樣,回來也是黑了一圈。”崔貴梅說。她每天從早忙到晚,有時候飯都顧不上吃,帶著干糧下地,通常深夜才能好好吃一頓飯,長期這樣下來,人也胖了。“內心來說,是真的不想去,這個年紀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哪個也放心不下。但是一來了,心就扎根在這兒了,以后要是有需要,一句話,我還是第一個報名!”她果斷地說。
有限的時間之余,這些“娘子軍”們會組團出去轉轉,買幾套裙子、化妝品,晚上吃完飯后一起跳跳廣場舞,培養出了一種類似戰友般的感情。“回來后要是在路上碰到基地里的人,遠遠地我就跑過去打招呼,這種感情太親了!一起吃苦受累,也一起見證成功,是人生難得的一場經歷!”崔貴梅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