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吉孟蘭,她開朗大方的性格就讓人多了幾分親切感。一身樸實的工作服,有些花白的頭發,無不記載了吉孟蘭這些年所作出的貢獻。
1985年,吉孟蘭從太原重型機械學院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進入太重技術中心工作至今。30多個年頭里,從事挖掘機電氣設計的吉孟蘭一直奮斗在科研一線。如今,已是高級工程師的吉孟蘭,依然積極努力,不畏勞苦。
扎根一線
在所有人眼里,搞設計的工程師就應該坐在辦公室里畫畫圖、搞搞科研,但誰也想不到,在技術中心工作的工程師出差是家常便飯。開始設計以前,需要參與到客戶談判、報價、投標、技術交流的過程中,根據要求設計出合格產品是分內之事,產品制造過程中也得頻繁出現在車間。等到產品運送到客戶現場,還必須負責安裝調試,為用戶提供培訓……由于客戶方往往技術力量薄弱,還需要隨時被派往現場解決問題……就這樣,吉孟蘭不辭勞苦地為了一個個項目不停地奔波著。
作為技術骨干,吉孟蘭更是巾幗不讓須眉,出差的次數和時間非常驚人。太重的挖掘機賣到了青海、西藏、內蒙、江西、俄羅斯、非洲、南美、南非……50多歲的吉孟蘭就無數次跟隨產品出現在那里,人跡罕至不言苦,氣候惡劣不畏難。礦山現場條件極差,低溫、粉塵……作為女同志,她所要克服的困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偌大的礦山經常是連一個簡易的廁所都沒有,而負責調試安裝,哪天上去都要10多個小時連軸轉!為了避開礦山無廁所的現實,吉孟蘭到了現場只能是少吃飯、不喝水……她上高原、走戈壁,自己都說不清來來回回多少次。經常是剛從內蒙回來,衣服都沒來得及換洗,又踏上了去往西藏的征途……當記者問及是否有過想換一個工作的念頭時,吉孟蘭堅定地說:“每一代的產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無論再苦再累,當看見機器正常運轉,我就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挑戰自我
眾所周知,在青海、西藏等高原地區有大量開發的露天煤礦和金屬礦。然而,高原地區高寒、缺氧的惡劣環境使得這里成為重型設備的“生命禁區”。西藏項目所在礦區海拔5500米,年平均溫度-20℃,最低能到-50℃,空氣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挖掘機設備在這種條件下工作在世界范圍內尚屬首例。當吉孟蘭接受高海拔5500米高原型WK-35挖掘機電氣系統設計任務時沒有絲毫畏懼,吉孟蘭說:“這樣的高寒、缺氧環境考驗的不僅是產品的性能和質量,更是人的毅力和決心。”
高原環境對電子電氣產品的影響幾乎是變革性的,很少有應用實例可以參考。為了拿到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吉孟蘭多次往返項目現場。強忍著高原反應引起的缺氧、頭痛到工地做實驗、采集數據。從每一個技術難點著手大膽設想、小心求證,不放過任何一個小的細節。對產品的設計方案更是仔細推敲,數十次交流探討,無數次改進完善。由于項目時間緊迫難度大,在接到任務的3個月內不論工作日還是休息日,加班最晚離開的肯定是她。吉孟蘭創造性地運用新技術、新手段,經過日日夜夜辛勤的付出,按時完成了這個艱巨的設計任務,將電鏟成功送上了高原之巔,填補了世界高海拔電鏟產品的空白。
西藏任務只是吉孟蘭多年工作的一個縮影,從參加工作以來,無數個日日夜夜,吉孟蘭沒有絲毫怨言,奮斗在一線。在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同時,也收獲了諸多榮譽。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三年獲評技術中心內部專家,累計7次獲評內部專家,2015年被評為太重集團公司的“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共有發明專利3項,科技成果3項,論文數篇。
相濡以沫
每一個成功的女人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男人,吉孟蘭的愛人劉煥江同是太重技術中心的工程師。“我最開心的是可以得到愛人的理解與幫助,因為愛人和我同是技術中心的工程師,所以每當我加班、出差時,我總是很放心,因為我知道他會理解。”吉孟蘭向記者說道,“我丈夫從事起重運輸機械的電氣化、自動化傳動控制系統的設計與研究,因為同是電氣化系統,很多時候在我遇到困難時,他總會和我一起研究,有時候好幾天解決不了的問題,在他的提醒下,一下就迎刃而解。”
同樣優秀的劉煥江與吉孟蘭一樣,常年奔波在外,常常吉孟蘭剛下飛機,劉煥江就已經坐上飛往外地的航班,這就是吉孟蘭夫婦最真實的寫照。“自己工作忙,愛人工作更忙,我們常常因為工作原因半個月都見不了一面,最長一次整整半年都沒有見面。同事們常說,你們這是本地的異地戀。”吉孟蘭笑著向記者說道,但從吉孟蘭的笑容里不難看出她對丈夫的思念與愛意。
談及將來,吉孟蘭向記者說道:“現在孩子已經上大學了,這幾年是我最輕松的時候,在自己還有精力的時候,多做些研究,為太重、為社會多作一些貢獻。等到自己和丈夫都退休了,再好好享受二人世界,將之前失去的時間找回來。相濡以沫,相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