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作為經濟幵放的兩個要素,國家直接投資與貿易是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中日兩國自1972年9月29日正式建交以來,兩國間的國際直接投資與貿易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從1979年到20世紀末,中國對日本的直接投資一直處于低端的位置,投資無論從行業選擇還是規模上都是受限制的。中國作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豐富,且處于轉型期;日本作為亞洲發達國家的代表,卻是投資大國,引資小國,引資額與投資額極度不平衡。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受泡沫經濟的影響,逐步放寬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限制,開始實施一系列的引資政策。中國雙邊貿易自1993年開始,迅速發展,最初中國ODI是為了進一步帶動對日出口,但中國由于受自身條件限制(包括技術、資金方面),與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經濟體相比對日直接投資較為緩慢。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對日投資主要集中在東京、大阪,投資行業也主要集中在非制造業。1991-2000年間,中日雙邊貿易年均增長幅度超過15%。而中國ODI增長速度卻極為緩慢,與同期日本對華投資增長幅度極不相符,據統計,2000年中國ODI存量不及日本對華投資額度的百分之一。隨著2000年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對日ODI才逐漸發展起來。
一、中國對日ODI相關文獻綜述
關于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的研究,國內學者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方法從日本投資環境、政策調整方面進行了闡述。
(一)投資環境:徐長文(1992)對當時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的現狀和特點、投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對日本投資應建立在對日本企業詳細調研的基礎上,對日本投資的企業應以國內有豐富原材料且產品在日本銷路好為前提,并要具備長遠發展戰略。[1]王茜、杜學靜(2005)就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所面臨的機遇與風險進行了分析,指出由于日本勞動力和工資成本較高,中國企業對日本進行投資,應以技術合作、高科技研發、金融服務業為主。投資企業應該充分了解日本投資環境,抓住投資機遇,選擇適合自己的海外投資方向,節省開發市場費用。[2]劉家磊(2008)結合近年中國企業在日本直接投資的成功案例,對中國企業進入日本的方式和戰略選擇進行了詳細分析,認為中國企業進入日本可采用并購、建立企業戰略聯盟、外包服務等方式。[3]彭博(2013)先對中國對日直接投資的發展階段進行了回顧,確定了影響中國對日直接投資的影響因素(經濟規模、對日出口貿易額、年度平均匯率、實際利率差值),并通過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其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經濟規模與對日ODI呈正相關;與對日出口有替代效應;與日元升值呈顯著正相關;與日本對華投資呈正相關,但影響系數較?。慌c實際利差呈正相關,但作用較弱。[4]
(二)政策調整:吉田均(日)與呂超(2006)通過對中國東北三省省會城市的50家企業進行調研,結合日本的引資政策的調整對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的前景進行了展望。[5]姜紅祥(2009)以海爾為例就企業的對日直接投資提出了若干建議。本文指出,海爾在日本獲得成功主要歸因于成功地運用了與日本企業合作的方式、吸取了別國企業在日本的失敗教訓,腳踏實地地進行品牌滲透、避免和本地企業正面交鋒,利用“縫隙市場”進行市場滲透和品牌構筑。并分析了日本市場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認為中國需注重對日本投資信息的采集,了解日本企業情況,與日本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并充分利用在日留學生應對人才不足的問題。[6]丁紅衛(2014)就日本接受對外投資經歷的歷程及安倍經濟學“第三支箭”的提出對正在“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指出中國企業在加強中日經貿合作的同時應注重自身制造能力與競爭力提高,同時應注重構造兩國間的合作共贏關系。[7]劉紅、田趙祎(2016)就安倍內閣引資政策調整對中國對日直接投資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指出應第二屆安倍內閣出臺了包括建立國家戰略特區、法人稅改革與規制改革在內的一系列引資政策,這些政策調整有助于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增強日本投資的魅力,為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提供了重要機遇。[8]
二、中國對日ODI對出口的統計分析
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1456.7億美元)首次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流量相較于14年的123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存量居世界第八(10978.6億美元)。中國對日本的出口額達到1356.16億美元,同比下降9.22%??v觀這13年來,出口額和對外直接投資額整體是上升趨勢,2015年對外投資額比2003年增長了51倍多,出口額比2003年增加了5.2倍,總出口額只有在2009年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出現了16%的降幅。整體來看,中國對外投資額的增加帶動了出口額的增加。
數據來源:FDI數據來源于《2014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EX數據來源于2006-2015年度《世界經濟年鑒》。
中國對日直接投資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1990年以前是起步階段,1991-2000年為緩慢增長階段,21世紀屬于快速增長階段?,F在我們對第三階段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2011年以前,兩國的貿易和對日投資額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小,2010年中國經濟增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日投資額同比增長401.89%。2011年對日投資流量同比下降了55.8%,2012年安倍政府提出引資政策,同年中國對日投資額同比增長40.98%。2015年中國ODI達到2.4042億美元,占中國總對外投資額的0.165%,相較于14年的3.9445億美元同比下降39.05%。如表2所見,中國對日直接投資額由2003年的0.074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3.3799億美元。但是由于一系列原因,近年來,中國對日直接投資額出現了等待和觀望趨勢,據圖2可以看出,2011年對日投資流量同比下降了55.8%,2014年同比下滑了9.1,2015年同比下滑了39.05%。
中日產業結構相似,所以中日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就日益激烈,原本以促進貿易為主導的對外直接投資逐步轉型。中國企業長期以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隨著對日直接投資的增加,中國企業逐步在國際分工體系中轉變了角色。同時,隨著中日貿易結構的改變,也促進了中國ODI逐步轉向高科技產業。中國對日規模規??傮w上升,在雙邊貿易中低位穩步上升,對日出口額由2003年的594.06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1356.16億美元,番了一倍多。2003-2015年期間,分別在2009、2013-2015連續三年出現下滑,其中2009年同比下滑15.73%,2015年下滑了9.22%。近年來,中日受政治因素的影響,由“政冷經熱”轉變為“政冷經冷”的“雙冷”階段。所以,2013-2015年連續三年,中國對日出口額和對日直接投資額均出現下降趨勢。整體上來看,中國ODI流量與中國對日出口額呈正相關性,但具體產生何種影響,需要進一步檢驗。
三、中國對日ODI對出口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選取與模型設定
本文以2003-2015年度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額與中國對日本出口額為樣本數據。用FDI代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用EX代表中國歷年出口額, 代表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額, 代表中國對日本的歷年出口額。本文主要用了對數模型,分別用 與 作為ECM模型的X變量和Y變量。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有效的降低時間序列的單整階數,還能在不失去經濟意義的同時,減弱時間序列數據的趨勢性和異方差性。模型設定如下:
(二)時間序列的ADF檢驗
本文利用Eviews7.2對各變量的時間序列數據 與 的平穩性進行ADF方式檢驗,并確定其單整階數。如表3所見, 與 的水平序列均非平穩,而經過一階差分在10%顯著性水平下變為平穩的時間序列,可直接回歸,表明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長期穩定的線性關系,滿足了能夠進行協整檢驗的基本條件。得到模型如下:
注:(1)ADF檢驗形式(C,T,K)分別代表單位根檢驗方程中含有常數項、趨勢項與滯后階數。其中 K 根據SIC準則來確定。(2)△是差分算子, 為 的一階差分, 為 的一階差分。
(三)回歸結果與回歸分析
對模型使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得到長期關系式為:
(1)
,F=73.536,DW=1.897
我們需要進一步判斷,是否有長期關系,利用E-G檢驗,EG=-4.546,α=0.05,EG臨界值 =-3.9334>EG,即殘差不含單位根,我們發現在5%的顯著水平上平穩,所以中國ODI和出口之間具有長期的正效應關系。
模型(1)說明了對LnEX和LnFDI之間的長期影響,LnFDI與LnEX正相關,即中國ODI對出口具有顯著正效應。與上述統計分析結果相符。
四、結論
本文利用2003-2015年期間,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與對日本出口的數據,通過對二者之間進行統計分析和實證分析,總結中國對日ODI與對日出口之間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目前我國對日ODI與出口之間具有長期正相關效應,所以對日直接投有助于規避貿易壁壘,促進出口。此結果,與經驗文獻中的結果大體一致。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加快,以及安倍經濟學降低法人稅、建立國家戰略特區等促進對日投資的政策的實施,中國投資流量以查閱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日雙邊投資也有對華投資“一邊倒”轉向雙向型。中日由于政治與其他方面原因,對日投資額和出口額均出現連續三年下降的趨勢。在日后的投資中,雙方政府應構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制定相應的政策。在雙方政府政策的推動下,不僅有利于雙方消除抵觸心理,而且對中國對日直接投資和出口均起到積極作用,用投資帶動出口。目前,隨著海爾、華為、聯想等中國公司入駐日本,對日本高科技產業的并購直接投資,不僅可以獲得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回流國內,促進相關輻射產業的對日出口,而且可以拓寬中國對日出口的渠道;蘇寧進軍日本批發零售業,也可以開拓市場,獲得市場份額,促進國內出口,所以,在日后的研究中,將會從分行業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中國對日本不同行業的直接投資將會如何促進中國對日不同行業的出口。(作者單位為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注釋:
[1]徐長文:《關于增加我國對日直接投資的思考》,《國際貿易》1992年第7期。
[2]王茜、杜學靜:《對日投資:中國企業的機遇與風險》,《經濟參考報》2005年第7期。
[3]劉家磊:《中國企業進入日本市場的方式選擇研究》,《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4期。
[4]彭博:《中國對日直接投資影響因素實證分析》,《日本研究》2013第1期。
[5]吉田均、呂超:《日本吸引外商投資與中國企業對日直接投資》《日本研究》,2006年第3期。
[6]姜紅祥:《中國企業對日本直接投資研究》,《經濟視角》2009年第1期。
[7]丁紅衛:《安倍經濟學與中國企業的對日并購》,《現代日本經濟》,2014第6期。
[8]劉紅、田趙祎:《安倍內閣引資政策調整對中國對日直接投資的影響》,《現代日本經濟》2016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