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的實用型、技能型專門人才。圍繞這一目標,職業院校的教學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都應定位在實用性上,會計校內實訓課程的有效開展對于會計專業學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會計專業課程的設置墨守成規
(一)教學目標分析
1.教學目標的制定具有單一性:《新課標》中對于教學目標的設定,應體現三個維度,即: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學生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達成總目標。當前,中職學校會計課程教學中知識目標凸現,而人格目標、情感目標缺失嚴重。
2.教學目標的實施具有規約性:會計課程教學中嚴格限定課堂教學目標,限制了教師個性在教學中的體現,教學個性作為一種生成的、潛在的教學資源,是學生個性發展的輻射力、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課堂靈動的生命力。
(二)教學活動分析
1.教師教學傳統單一脫離實際:課堂教學崇尚“教師講得清清楚楚,學生聽得明明白白”的教學境界, 反復的使用大家所熟悉的“五段教學法”,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解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課堂教學是脫離學生生活世界的、單調乏味的理性活動,缺失應有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缺失應有的人文關懷。
2.學生課堂自主活動整體缺失:學生學習方式基本為接受學習,普遍缺失體驗性學習方式和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習內容條條框框具有強制性、受限性,課堂交往具有單向性,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模式就有了依賴性、單一性。使學生慢慢的缺失應有的存疑、選擇、批判、探索、想象、創造的學習過程。
二、會計專業理論和校內實訓相結合的重要性
(一)鞏固學習內容,掌握會計核算操作的基本技能
在會計專業的實際教學中往往存在理論與實務工作相脫節的問題,如在闡述會計理論和經濟業務的賬務處理時,為節省篇幅,一般都通過會計分錄和“T”型賬戶來表述,也就是編制會計憑證以分錄代替,登記賬簿用“T”型賬戶表示。這與實際工作中使用的記賬憑證和賬簿相比嚴重脫節。通過模擬實訓,學生進行一次包括從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編制報表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財務分析、電算化操作等內容的綜合性訓練,加深了學生對會計操作流程的來龍去脈的完整認識,加深對會計專業基礎理論和會計工作內在聯系的深刻認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對所學專業的興趣,為畢業后進入職業角色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二)通過仿真實訓,培養學生良好的工作作風和職業道德
會計工作是一項嚴謹、踏實的任務,企業的各項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從憑證到賬簿,從賬簿到報表,連續地進行收集、記錄、分類、匯總和分析都需要一連串的數字計算,需要一系列的程序和手續,各個程序之間,各個手續之間,各個數字之間一環扣一環,聯系緊密。這就要求財會人員愛崗敬業、嚴肅認真、誠實守信、一絲不茍。而這些在日常的專業理論教學中是體會不到的,只有進入會計模擬實驗室進行技能訓練,才能使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體會。
(三)校內會計模擬實訓,彌補學生校外實習的不足
會計的實踐教學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傳統的校外實習,二是校內模擬實訓。基于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連貫性,校外實習不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會計工作的整個流程。而校內模擬實訓,正好大大的彌補了這一缺陷,模擬業務設計及會計核算組織程序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使得會計模擬實訓具有了越來越重要的現實地位。
三、校內實訓的可行性及困惑性
(一)大力建設高標準會計模擬實訓室和會計電算化實訓室
學校大量投入資金購買設備,打造仿真度極高的虛擬商業環境,做好軟、硬件設備及時更新,建設銀稅企業實訓室,增設銀行和稅務窗口,讓學生練習如何報稅、如何與銀行辦理相關業務。強化專業技能訓練,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拓寬會計模擬實訓內容,分行業進行會計綜合模擬實訓
從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可知,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渠道主要是中小型企業,涵蓋工商企業、房地產業、服務業、銀行等,單一制造企業為會計模擬實訓對象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在會計模擬實訓中除工業企業外,還應涉及商業、服務業、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金融業、農業等。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適應多個行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作者單位為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