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工貿易這種貿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額的增長。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聚集了大量的針織廠、制衣廠、電子加工廠等勞動密集型的加工企業,這類企業技術含量低,主要從事附加值較低、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活動,這使得我國的加工貿易只是占據了產業鏈中附加值很低的一部分。此外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大潮都給傳統的加工貿易企業增加了壓力,中國的加工貿易企業想要在新的貿易潮流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要實現轉型升級。
一、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發展現狀
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尤以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為主,例如東莞的紡織品加工業。只是由于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管理模式不完善,造成了對原料的浪費,例如水資源、金屬資源以及燃料資源。中國是世界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區,很多高污染的產業也進入我國的加工貿易的行業之中,例如化工業和金屬行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每況愈下。以我國的加工貿易大省廣東為例,據南方日報數據(圖2-3),從2007年到2011年廣東省加工貿易所占的比重呈現遞減趨勢,而一般貿易所占的比重反而呈現遞增趨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首先國際金融危機使得加工貿易市場萎靡,訂單量減少;人民幣升值導致原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增加,出口壓力增大。種種原因迫使廣東省地區正在轉型升級的加工貿易企業不得不重蹈覆轍,通過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較低的簡單加工生產賺取利潤,避免被金融危機淘汰,導致了加工貿易企業平臺整體素質降低。盡管數據顯示,我國的加工貿易仍然在我國的外貿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但傳統的加工貿易與轉型升級是背道而馳的,并阻礙了貿易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遇到的問題
(一)缺乏轉型升級的主動性。以廣東為例,加工貿易是廣東對外貿易中所占比例高達95%的貿易方式,無論是從貿易總額、產業結構還是發展速度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廣東省貿易企業大部分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尤以東莞的紡織業為主,東莞大朗鎮是全球的毛織之鄉,有3000多家毛織企業,每年在大朗鎮集散的毛衣就有8億件。由于勞動力資源整體素質較低難以學習消化先進的技術,簡單的加工生產成了主要的勞動模式,主要靠給大型的跨國公司進行來料加工收取廉價的加工費用為盈利方式。由于缺乏整體化的管理,大部分的加工貿易企業只注重自身盈利,安于現狀,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享受著一成不變的簡單加工追求經濟上的利潤,影響了加工貿易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缺乏先進技術支持,缺乏優秀勞動力支持。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最先往往是從事簡單的加工貿易開始的,主要依靠跨國公司提供先進的生產機械和優秀的工作人員參與和指導生產,加工貿易企業只是提供人力資源的支持,在國際加工貿易市場上沒有競爭優勢,很容易被替換。依靠傳統加工貿易這種兩頭“大進大出”的方式,加工貿易企業在早期迅速發展壯大并且一直處于盈利的位置,但是單純依靠國外的技術支持簡單加工生產所能賺取的“蠅頭小利”絕對不是加工貿易企業裝型升級所追求的。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發展和減少來自大型跨國公司的威脅,開發屬于自身的先進技術是最好的方式。盡管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占據了相對的優勢,但是優秀勞動力的缺乏難以支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
(三)安于貼牌生產,缺乏冒險精神。從事的加工貿易的企業所加工生產的產品一般屬于外商公司開發、設計,不具有知識產權和專利權,一般處于“有制造沒創造”的地位。大部分企業為了避免和減少風險,避免直接面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都沒有成立自主品牌。例如玩具芭比娃娃的生產,中國占據了整個生產鏈的90%以上,但每個僅是收取加工費35美分,而品牌所在國則獲取了每個8美元的高額利潤。現代市場是品牌經濟時代,注重品牌附加值,從一而終的貼牌生產方式會導致加工貿易企業淪陷于一中惡性循環,貼牌生產使得加工企業沒有了創新意識,不注重自身品牌的建立。沒有自主品牌,加工貿易企業處于相對劣勢的位置,加工費用極其容易遭到壓價,這種模式不僅不利于可持續發展還始終逃不掉被淘汰的命運。
(四)單純追求利潤的增長。加工貿易企業產業鏈兩頭在外,在本土所占的產業鏈現相對較短,單靠簡單的加工組裝賺取加工費,獲取的利潤也是整個價值鏈中最少的。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在我國成立,通過增大交易量和加工量獲取更大的利潤。盡管這種方式并不構成對加工貿易企業平臺的傷害,但是這絕對不是企業的轉型升級。加工貿易企業向我國轉移主要因為勞動力成本較低和土地使用成本較低,假想一旦失去這種相對優勢,它們一定會選擇成本更低的地區,通過減低本身的勞動力成本吸引訂單這種類似于“薄利多銷”的方式終不會長期存在。加工企業應該通過就地升級選擇加工貿易的對象,而不會等著被選擇或者被淘汰。
(五)升級就是從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為技術密集型企業。雖然先進的技術是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但是并不代表著有先進的技術就是轉型升級。不管是傳統的簡單加工或者運用先進技術進行加工生產,廣東省貿易企業都只是作為簡單的制造加工廠,賺取低廉的加工費。所以說,不管是通過何種方式生產,只要質量、數量和加工的性質不變,仍然沒有達到轉型升級的目的。某些企業,例如富士康,擁有先進的機器設備、先進的技術和優秀的勞動力,完全可以獨立設計生產先進的產品,為了擺脫企業生存的壓力,更快賺取利潤,甘愿成為了美國品牌蘋果手機的加工大廠。轉型升級要求的不僅僅是技術,有了先進技術的同時,樹立自身品牌也是比較重要的,在品牌經濟的新技術時代,擁有自身知識產權、自身核心技術才能更好結合已有的條件,拉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達到轉型升級的目的。
三、適合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的策略
(一)爭取加工貿易企業本土化升級。傳統加工貿易需要大量優質的勞動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升高導致多數無法適應的加工貿易企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根據產業群集中更為有利于轉型升級的說法,加工貿易企業空間上的轉移只能維持自身的發展,想要獲得轉型升級最好的方法就是整個加工貿易企業平臺進行本土化升級。
加工貿易企業是一個產品多元化的加工方式,但是多年以來始終依靠外商投資,本地企業大多數沒有經營權。本地的企業家越來越少從事制造加工業,加工貿易只能吸收很少一部分本地資產,盡管政府給予財政和政策上的支持,甚至鼓勵建立產業工業園,但是也很少加工貿易企業能夠適應轉型升級的潮流,無法承受成本加大的壓力遭到了淘汰或者被迫轉移,對于這部分的加工貿易企業轉移,政府是應該支持和接受的。加工貿易企業應該接受靈活多樣的產業轉移方式,如分離式產業轉移,增量產業轉移和混合式產業轉移,再進行統一的指揮和管理。對于仍然無法適應的少數夕陽企業應該淘汰以此保證整個加工貿易企業平臺的高素質。
(二)成立自主品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參與國際化分工越來越明顯,雖然我們承接了各種產品的加工生產,可是沒有自主品牌和自主設計生產的能力,只能被迫接受這種兩頭“大進大出”的產業鏈。微笑曲線告訴我們,專利、技術、品牌、服務都在附加值較高的位置,而我國絕大部分加工貿易企業所從事的組裝、制造則處在微笑曲線的最低端。金融危機以來,原來越多的跨國企業把設計和經營權從原來的地區向中國轉移,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應該爭取與轉移中的跨國公司接軌,實現加工貿易OEM到ODM的升級,參考國際分工產業鏈上游的研發,學習中端的技術開發,獲取設計領域里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承接設計和經營權并且聯合加工貿易生產延長產業鏈。
(三)穩定政策使人民幣匯率穩定。轉型升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政府的支持是加快轉型升級不可缺少的。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人民幣升值壓力變大增加了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困難。2015年第114屆廣交會期間,國務院提出要穩定出口退稅政策,加快出口退稅的進度,確保及時、足額退稅,提高外貿企業的信用度和完善對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政策上支持和保護加工貿易生產,財政上補貼加工貿易企業。在金融市場上,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避免給加工貿易企業造成難關。
(四)促進來料加工產業價值鏈延伸。加工貿易企業承接國內外的來料加工,但是面對“兩頭大進大出”的產業鏈,企業所能獲取的僅僅是加工費。由于事先進料加工的可能性較低,就在來料加工的基礎上,企業應該爭取獲得政府的支持。簡化來料加工的審批手續,提高深加工結轉審批效率。抓住大型跨國公司進行產業轉移的機會,與跨國公司接軌,承接其設計、經營權。從國內直接進行來料加工,不僅拉動了廣東省的經濟,還減少了運輸過程所產生的費用和風險。
四、結論
我國在改革后的三十多年完成了加工貿易企業的成立和發展,同時也在政府和自身的努力下完成了初步的轉型升級。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工程,這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完成自主品牌觀念的普及和延長價值鏈就成了轉型升級的關鍵。通過分析我國加工貿易所面臨的局面,給出了適合轉型升級的策略主要有爭取加工貿易企業本土化升級、延長產業鏈、穩定政策使人民幣匯率穩定三大方面。給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議,例如延伸來料加工產業價值鏈、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企業素質、提高硬件設備的質量。
簡而言之,加工貿易企業應該不僅僅要把加工貿易規模做大更要做強。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有選擇地從事加工貿易,爭取擁有知識產權和建立自主品牌,增大在國際市場上比較優勢和競爭力,達到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作者單位為湖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