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化技術在各行各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信息化在我國農村及農業領域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對此,要探尋農村信息化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并采取高效、科學的手段讓其發揮作用。
一、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信息化的關系
(一)農村信息化能夠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農村信息化能夠有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農業經濟增長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參考,從而為農業經濟發展做出引導作用。在我國當前經濟環境下,農產品的供給一般受市場決定。因而只有通過農業信息化技術才能讓農業結構的調整符合市場規律,才能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不過,在推動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也要引入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才能更有效地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二)農村信息化能夠解放農村勞動力。傳統農業生產只限于小規模的個體化經營,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使得信息與資源很難共享,生產效率較低。在信息化條件下,農業生產活動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從而有效地解放農村生產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農業活動可以引入智能化管理,減少了不必要的人力投入,節約大量的農村勞動力。
(三)農村信息化能夠擴大農業生產的活動空間。在信息化條件下,農業的產業鏈有望得到延伸,從而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農業可以與工業進行高度結合,根據用戶的需求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在以往,農產品只能在當地銷售,營銷空間有限。通過互聯網技術,農民則可以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可以在網上建立農產品交易平臺,尋找穩定靠譜的買家,通過網絡實現網上購買、銷售、發貨和支付。這不僅縮短了農民獲得支付款項的賬期,也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問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從而提高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四)農村信息化能夠加快農業經濟增長的步伐。信息技術在農業中可以用來替代傳統的生產工藝,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強農業生產效率,從而加快農業經濟增長的步伐。信息技術的獨特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傳播能力能夠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因此在生產力、生產關系及生產技術方面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互聯網技術能夠進一步細化社會分工,減少交易成本,擴大交易范圍,加快農業經濟的增長速度。
二、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一)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應完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強化農村信息化的統一規劃和布局。農村信息化要想發揮出實質性的作用,必須首先要有基礎設施的支撐。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還比較低。對此,首先要對農村信息化建設進行統一布局和規劃,降低重復建設、資源利用率低的可能。同時,上級政府財政部門可以進行適當的財政補助和政策傾斜。同時,也可以面對社會募集資金,特別是一些比較優秀的鄉鎮企業資金。這樣不僅加快了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也能夠提高鄉鎮企業的社會聲譽,可謂一舉兩得。此外,還需要從軟件方面來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等宣傳媒介,播放一些涉農節目和農業信息服務節目來影響農民,通過豐富多彩接地氣的節目來引起農民對信息化農業生產的重視,同時也能夠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文化素質。
(二)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行業。在農業信息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務。只有重視農村信息化服務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導農民進行科學有效的農業生產。因此,政府首先要建立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匯總各類農業信息,為廣大農民提供最新最全的資訊。同時,政府及農業從業人員需要關注農業信息化行業的發展,有一部分人需要從農業生產中獨立出來,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品和市場的信息搜集與咨詢服務,從而建立有效的市場多層次服務體系,為農業提供可靠的信息保證。
(三)注重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人才是建設農村信息化的核心力量,有了合適的人才可以對農村信息化建設作出指導,并在遇到問題時及時作出反應,找到解決方案。對此,需要積極引進一批高素質、有經驗、有技能的信息化人才,為了鼓勵人才下到基層農村,可以給予一些精神和物質補助來提高其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要加強對參與農村信息化工程的人員的培訓,包括村干部、農村技術員和農民,讓村干部懂得農業信息化,提高其業務水平,交流專業知識。同時也要使農民熟悉農業信息化及其操作,使他們主動利用信息化來服務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以便能夠更快的適應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需要,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科技的發展給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帶來新的挑戰。在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失業中,必須重視與發揮農業信息化的作用。實現農村信息化發展不僅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增長,更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面貌的改變。對此,需要高度重視農村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信息化行業,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