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地方政府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推進城市化進程,不斷通過設立各種投融資平臺的方式從各類銀行借貸融資,主要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在當前我國刺激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大量新增銀行貸款流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目前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在地方政府為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地方經濟,改善民生,創造政績,紛紛組建各種類型融資公司,導致了信貸投放的增長異常迅猛,從而形成了地方政府巨額債務,一旦融資平臺運營失敗,地方政府承擔著巨大的債務風險,這種風險一旦爆發,嚴重危及到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一、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償付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主要的作用是為地方政府融資,公司缺少突出的主營業務和充足的固定資產,通常以政府劃撥的土地、股權作為資產,在融資中較多地依靠政府的財政進行擔保,這則造成了地方融資平臺的高負債率。假若依靠土地和稅收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出現大幅度下滑,則會直接威脅地方財政的償付能力,從而導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難以履行其償債的義務,這部分貸款最終將成為銀行的不良資產。同時,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多個融資平臺公司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形成“多頭融資、多頭授信”的格局,銀行的債務管理較為困難。
(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融資來源過度集中于銀行。融資來源過度依賴于銀行會導致資本成本剛性化。銀行為承擔對企業貸款的主渠道作用,在自身資產負債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下,不得不用高成本融通資金,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融資渠道單一化導致融資風險最大化。由于融資渠道單一化,當企業經營不善時,到期不能還本付息的風險必然導致企業變賣資產以至破產,企業難以借助改善融資結構分散和轉移風險負擔。實際上企業風險已轉化為銀行負擔,這不僅弱化了企業融資的風險感,使企業缺乏進行融資風險結構調整的內在動力,而且使銀行成為融資風險的承擔者,阻礙銀行的商業化進程。
(三)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治理結構不健全。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法人治理結構很不健全,缺乏嚴格的管理規范。一些平臺運作的規則制度和責任劃分等都缺乏相應的規范,尤其是平臺的高管人員,大多是由原政府官員擔任,缺乏必要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及風險防范常識。因此在投融資的過程中往往容易發生重大的決策失誤。
二、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發展的改進措施
(一)增強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償付能力。調整優化存量結構、實行總量控制。銀行當前既不能放任該類貸款繼續增加,聚集信用風險,也不能操之過急,快速壓縮貸款規模,使項目爛尾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目前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好存量貸款,保證信貸資金的合規使用,同時調整優化貸款結構。對于問題貸款,首先得保證利息償付順暢,同時通過分期還款計劃逐步壓縮貸款規模。為防止集中度風險、流動性風險,建議對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實行總量控制,其貸款余額不應超過全部實質性貸款比重的10%,最高不超過15%。在接近上限臨界點時,應優先選擇綜合風險較低或融資層級較高的客戶。
(二)拓寬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融資渠道。為解決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融金來源單一的問題,應該加強融資渠道的建設,使融資渠道多樣化。使來自銀行系統的融資額與其他渠道的融資額大致持平。如果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下面有上市公司,可以考慮多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定向增發或者配股,或以平臺下面的公司作為主體,在中央給定范圍內發行公司債或企業債,通過評級、承銷以及發債的擔保,使得若干部門對平臺公司同時負起監管責任。另外,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還可以通過信托方式、股權融資方式、產權交易方式等多渠道募集資金。上述舉措,不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融資平臺風險,而且往往具有相對較高的透明度以及相對較嚴格的自我約束,促進了項目投融資行為的規范化。
(三)規范地方政府平臺投融資項目管理。 國家應該制訂統一法律法規,將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嚴格限制在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公共工程等特定領域。應當堅持一個原則,凡是民營企業能做的事情,盡量讓民營企業做;只有民營企業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才由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來做,以解決市場失靈或市場不能的問題。政府投資的范圍大體集中在社會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部分重大基礎工業項目以及國防、航天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等方面。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項目,采取專家論證、公眾參與的方式,慎重科學決策。財政部門、審計機關要加強對資金的監督管理,認真做好項目跟蹤審計和檢查工作,加強對項目的事前評審、事中監控、事后評價,建立健全項目風險防范機制,確保資金的安全、規范和高效使用。
(作者單位為邢臺市人民政府投融資管理中心,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