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在產業化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也日益明顯,如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低;農業信息傳播不暢;產業化運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本文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性的提出改進措施,以期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一、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土地規模化經營程度低。鄉鎮地區的土地經營規模比較小,信息比較閉塞,都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業產業化的基本特診就是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一些鄉鎮地區用作農業生產的土地比較狹小,無法實現大面積、高效率的產業化經營。同時,鄉鎮地區的農業信息渠道不暢通,農業科技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農作物災害以及病蟲信息等無法及時傳播,都會給農業產業化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是災難性的。
(二)農業信息傳播不暢。農業信息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它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提供科技信息、市場信息和災害性氣候與病蟲預報等方面。這對產業化的實施成功與否幾乎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例如產業化的科學決策首先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市場信息不靈,則往往導致項目選擇的失誤。但目前我國農村信息市場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的宏觀調控和行業管理,各部門、各行業各自為政,甚至部門分割,地區封鎖,缺乏整體設計與相應的法律政策協調,影響了信息市場的合理、有序交易。大多數農村地區還沒有建立網絡化信息市場,農業信息的采集、加工、儲存和傳遞仍處于原始階段,農業信息不能及時、快速、準確地傳遞到農民手中,農業信息難以得到有效吸收和利用。
(三)產業化運作機制不健全。有的企業由于項目選擇缺乏周密的市場調查,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經不起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出現經營虧損,對農戶缺乏吸引力。有的地方硬性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工商企業參與農業開發,靠“拉郞配”形式組織公司,沒有完全按市場經濟的辦法組織適合市場經濟的現代化運營公司。此外,產業化實體由于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不按合同辦事,造成履約率低。主要表現在當市場供不應求,市場價格高于合同價時,部分農戶為了眼前利益,置合同契約不顧,謊稱農產品減產等原因,偷偷將農產品高價轉向市場,使企業不能及時按合同價收購原料,造成企業利益受損。此外,在原料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產量或降低成本,部分農戶不按生產規程進行生產,使企業無法獲得符合質量標準的加工原料。反之,當市場供過于求時,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時,有的龍頭企業又拒絕收購,或任意壓級、壓價、拖欠貨款,變相損害農民利益。這些雙方只為自己利益著想的短期行為,均影響產業化實體長遠發展。
二、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改進措施
(一)加強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鄉鎮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離不開規模經營,在一些條件有限的鄉鎮地區,達不到很大的經營規模。可以有條件的,逐步的進行適度規模的土地產業化發展。根據鄉鎮農業產業化發展實際情況,發展一些鄉鎮企業,同時結合戶籍制度、小城鎮發展政策等,讓農民真正意義上同土地脫鉤,實現土地的集中化、產業化發展。此外,還可以對鄉鎮地區的耕地制度進行變革,采用耕地流轉制度,從而促使一些擁有耕地卻不用來進行農業發展的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鄉鎮耕地的有效利用,逐步實現小規模的產業化經營。
(二)完善農業信息市場。首先,農業信息人員要不斷增強信息的商品意識和樹立市場經濟的觀念,將過去由國家撥款,根據行政指令對信息資源進行整理、加工和收藏,無償向社會提供服務的方式,轉變為以獲取效益為目標,以農民的需求為導向,根據農業信息市場的特點生產適銷對路的信息產品以獲取效益的運作方式。 其次,在產品開發上除保持原有的傳統產品外,還要對信息產品進行二次、三次深加工,開發出具有農業特色的數據庫、實物信息產品和使用配套產品,及時向各類農村用戶提供適合于農村市場經濟需要的新信息。其三,各地要根據本地具體情況,建立適合于本地特點的農業信息市場,充分發揮科技集市、科技大篷車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多層次、多樣化的科技信息、成果轉換。同時建立全國統一的農業信息市場,對各地的信息市場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建立和健全信息市場法規,將零星、分散、無序的信息交易加以規范,以保護信息生產者與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運作機制。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的核心問題是利益分配,完善的利益和風險運行機制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根本保證,也是制止各種機會主義行為、降低違約率的有效措施。為保證雙方利益,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合同契約、訂單農業、合同加服務、股份合作等形式進行利益聯結。企業和農戶都要提高法制觀念,強化法律意識,保證企業與農戶所簽合同的法律效力。
(作者單位為隆堯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農業科,中共河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學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