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是中部重要農業大省,湖南的經濟發展對于我國中部的經濟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在目前城鎮居民消費相對飽和、消費市場缺乏新熱點的情況下,積極推動農民工創業和進一步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已成為促進湖南經濟發展的新的著力點。2013年,湖南省政府給予返鄉農民工創業12條政策支持;2015年12月,12月28日,湖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為湖南省的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送來多項“政策紅包”。
一、文獻研究
關于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有以下一些研究。張清泉(2008)認為: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民工返鄉創業問題,通過財政、稅收、扶貧以及支農貸款等手段,支持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發展;針對農民工返鄉創業中的困難,鄭成功(2007)中指出,應通過改善農村環境,打造創業園區,優化創業扶持政策,將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拓寬農民工貸款渠道;蔣平(2008)總結了目前我國農民創業培訓的主要做法,指出要從保障機制方面提出改善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環境。喻均林(2009)提出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的機制障礙主要體現在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不夠、市場信息渠道不暢、返鄉創業面臨用地制約、缺少資金的支持、缺少技術的支持五個方面。陶海東(2012)提出要返鄉農民工的培訓機制,必須以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為核心,以政府 、企業、高校 3方為輔助,建立完善的培訓服務環境。譚宇,王英(2012)提出:當地返鄉農民工應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和已有技能、經驗,發展養殖業、特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第三產業,并從資金、技術、市場信息和創業環境方面給出了對策建議。黃曉勇(2012)構建了以動力機制、決策機制和保障機制為內容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發生機制。韓麗(2013)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創業園(或工業園區),構建創業培訓體系等七個方面論述了如何進一步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張敏(2013)提出:能夠供新生代農民工創業范圍比較小,主要集中于建筑建材、養殖等需要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五種行業。
二、當前湖南農民工創業現狀分析
(一)返鄉農民工缺乏創業的經驗
湖南返鄉農民工主要集中在邵陽、湘西這些地方,這些地方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原因,農民工的學歷都不高,大多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盡管返鄉農民工較普通農民見識更廣、處世經驗更為豐富,但是他們的文化素質整體低下、機會識別能力較差,不會對自己的能力進行合理評估,項目投資也存在一定的盲從性,根本不會結合自身優勢選擇合適的創業項目,而是選擇一味跟風。
(二)創業資金不足,資金來源途徑狹窄,規模普遍較小
返鄉農民工經過多年創業之后,雖然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但是相對于創業而言,資金還是比較緊張,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選擇向親朋好友借或者用積累的資金小規模創業。他們對融資了解的不深入、把握不準確,往往不敢貿然選擇銀行貸款,一是不愿意負債經營,二是銀行貸款的門檻高、審批程序復雜。返鄉農民工不愿意花時間、花精力去做看似“徒勞無功”的事。資金的缺乏導致他們的創業愿望不能實現或者只能小部分實現。
(三)政府,,創業幫扶機制不全
目前國家雖然針對“返鄉農民工”制定了一系列的幫扶政策,對農民工創業有一定的激勵、支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有的地方雖然也建了農民工創業孵化場所,但是幾乎名存實亡。孵化中心長期都缺乏有力有效的創業輔導,往往都是在成立之初有培訓講座,一至兩年之后就任其自身自滅。在缺乏必要、持續指導的情況下,農民工往往容易創業失敗。
三、幫助農民工創業的幾點措施
(一)加大政府宣傳力度,打造欣欣向榮的外部環境。在很多農民工的潛意識里,會覺得創業跟自己關系不大,沒有想到自己可能就是創業的主體,為了讓他們踴躍創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宣傳引導:
(二)加大返鄉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營造返鄉創業的氛圍,可以在鄉鎮主要街道上懸掛 “我創業,我自豪”、“一人創業,全村受益”的橫幅,也可在村委會的宣傳欄里粘貼政府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讓大家深刻理解創業的機制、流程,以此調動大家的創業熱情。
(三)在政策宣傳時,一定要選取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比如:放映創業影片或者通過與高校合作,以“三下鄉”的方式給村民帶去話劇表演等,大力弘揚返鄉創業的先進典型與成功經驗,樹立榜樣。
(四)對選擇創業的農民工,要不斷提升他們的“逆境智商”,告訴他們選擇創業就意味著選擇艱辛,一定要有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在創業路上布滿荊棘,需要奮勇前行、迎難而上的意志。
四、建立靈活多樣的資金資助、扶持機制
(一)建立返鄉農民工創業基金
地方政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拿出一定的資金創立“返鄉農民工創業基金”,扶持返鄉農民工人創業;創業基金可實行有償還款的方式,但是利率一定要低于銀行現行利率、在返鄉農民工能夠接受的范圍之內,以此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幫助農民工小規模創業。
(二)建立農民工創業示范培訓基地
經過摸底調查后,在有創業意向較多的鄉鎮由財政撥款建立“農民工創業示范培訓基地建立農民工創業示范培訓基地”,對租用場地的農民收取少量的租金,并且通過QQ、電話、微信給予創業農民工及時的技術指導。
(三)網絡眾籌
對財政補貼有限的地方,還可以嘗試通過網絡眾籌的方式募集創業資金,按照約定對參與眾籌的“股東”進行分紅。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眾籌特色農產品的創業。在“網絡眾籌”中要注意規避風險。
五、加大培訓力度,分層次多批次深入指導
(一)幫助農民工進行創業項目選擇
對有創業意識的農民工進行綜合評價,仔細分析他們的優勢、劣勢,鼓勵他們揚長避短,依據資源優勢,選擇適合自己且能完全能勝任的創業項目。對有一定互聯網基礎、所在地區有一定特色的,可以選擇“互聯網+鄉村旅游”,“互聯網+特色農產品銷售”等創業形式;不懂互聯網的,懂一定養殖技術,可選蜜蜂養殖、蚯蚓養殖、山羊養殖、兔子養殖等。
(二)以農民工創業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基于網絡平臺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模式,為返鄉農民工提供持續的創業技能培訓、政策咨詢,更好地為創業農民工服務。這些培訓包括心理學培訓、管理學培訓、市場營銷學培訓等,為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實現增收致富目標打下了基礎。特別是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可對對返鄉農民工進行“電商”、 “微商”技能技巧培訓,借互聯網的東風,加強電子商務方面(尤其是跨境電商方面)的技術指導。
(三)培訓的方式可以選擇
培訓方式以傳統講座培訓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湖南實行了“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的地區,可以嘗試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即:學生在網上學習相關內容進行自測,再由教師組織幾次面授課,集中解決他們自學中存在的問題,對知識點、技能點進行升華,側重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將深入研究互聯網帶來的巨大變革,相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結合湖南農村鄉鎮的特點,進行創業幫扶機制、體制的研究,切實實現黨中央提出的“精準扶貧”的目標,為廣大返鄉農民工提供良好穩定的創新創業環境,鼓勵他們結合自身優勢,爭創業、創好業,努力實現“一人創業,帶富一方”的創業夢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為湖南廣播電視大學財貿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