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實現就讀大學的夢想,順利完成大學階段的學習,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地方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各個高校為了落實該政策,制定了配套辦法和具體實施方案,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獎學金、助學金、生活補助、勤工助學和學費減免等多元化資助體系。
一、高職院校貧困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學生難以準確界定。當前,貧困學生的認定主要是采取自主申報的模式。在新生入學前,各個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須知》中就把資助政策跟新生宣傳,告知新生自主填報《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由學生到村委會(社區居委會)和當地鄉鎮(街道)蓋章,開學報到時交給輔導員匯總上報。這種模式很難了解到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當地政府部門在蓋章時也沒有進行核查,往往是見表就辦理,會給一些家庭并不困難的學生騙取國家助學金帶來可乘之機。另外,各地的經濟發展的水平差距較大,任憑學生自愿填報的家庭收入情況難以準確反映實際情況。
(二)貧困學生資助等級評定難以科學確定。高職院校在評定貧困學生等級時主要是根據學生所遞交的相關資料及輔導員和同學們平時觀察,先由班級學生公開投票,然后班團小組討論,最后輔導員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最終確定。這樣首先會給那些不善社會交際真正困難的學生難以得到高票;有的家庭困難學生平時礙于情面有時生活上也會給同學造成“大方”的假象。
(三)貧困資助模式單一難以滿足需求。一直以來都是國家財政撥款資助貧困學生,盡管在力度上一年比一年大,資金一年比一年多,但是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經濟困難的學生較多,難以一一得到資助。
(四)貧困學生資助重資金扶植難以發揮育人功能。除了助學貸款需要償還外,其他困難補助、勵志獎學金等形式都是以資金扶植且是無需償還的,部分學生認為是國家給的不要白不要。有的學校重經濟資助,忽視了貧困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得受助學生的誠信和感恩意識淡薄。
二、解決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的對策
(一)繼續完善高職院校的助學機制。在堅持現有的政策基礎上,政府要號召多方力量,鼓勵企業集團、海外華人華僑、社會名流等參與到幫困助學這項工程中來,以拓寬資金的渠道,彌補資金的不足。學校也要主動發揮教職工和校友會的作用,廣泛開辟資金來源,為貧困助學籌措資金。
(二)不斷完善貧困學生認定制度,確保真正困難的學生得到資助。各級政府要確實擔當起責任,嚴格把好審核關口,不蓋“人情章”。高職院校在評定審核時要不斷完善認定標準,采取多形式多渠道了解學生家庭的真實情況;規范評議程序,做好民主監督,確保評定工作公開、公平、公正,使真正困難的學生能夠得到資助,“假冒的”難以得逞。
(三)不斷完善資助模式,拓展勤工助學崗位,實現助人自助。高職院校除了落實國家的“獎、貸、助、補、減”等資金資助模式外,還應該在學校后勤、圖書館、體育場館、校內實習實訓室等開辟一些勤工助學崗位,讓受助學生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實現助人自助。對于特困家庭還可以組織輔導員利用寒暑假開展家訪送溫暖的活動。
(四)加強困難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注重精神扶貧。在對貧困學生實施物質幫助的同時,更要強調人文關懷和精神幫助,主動關注貧困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加強困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困難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培養廣大貧困學生自立、自強、自尊、自愛。
加強誠信教育,在新生入學遞交貧困相關材料時,進行誠信教育,組織簽訂誠信承諾書,組織貸款學生簽訂《國家助學貸款承諾書》,宣傳個人誠信系統知識,引導學生加強道德修養,養成誠信品德。
加強感恩和社會責任教育,鼓勵學生知恩圖報,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公益活動,讓困難學生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總之,高職院校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性,強調政治責任意識,不斷完善資助體系和制度,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加強貧困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黨和政府的政策落到實處,為黨實現全面脫貧的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為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