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世上最難就業季愈演愈烈,大學生就業現狀是全社會的關注焦點。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屢屢關注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通過對文獻資料和實踐報告的收集,發現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基礎理論和實證研究較為成熟,對少數民族城市化及城市民族工作開展的研究初見雛形。
一、民族性之于就業競爭力的影響趨勢
多為對城市少數民族總體競爭力的評價,沒有對特定的精英分子群體的分析。杜瓊芳認為少數民族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姜曼琦從雇傭成本的角度,分別就民族特色企業和一般企業對少數民族的就業競爭力進行了評估,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在離開民族地區向外遷移、尋找就業崗位的過程中面臨著遷移成本、生存成本、就業搜尋等多種成本的約束,其收益可分為經濟收益和非經濟收益兩大類。張繼焦認為家庭族系關系網絡作為遷移城市就職者的一種社會資本,發揮著一定的作用。高萬紅認為優秀大學生的人格發展與其他大學牛相比存在顯著差異,主要表現為:做事有恒心、責任心強;冒險敢為、少有顧慮;沉著、有自信;自律性強;緊張性低。
二、城市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
馬戎在“西部六城市流動人口調查綜合報告”一文中指出西部是少數族群聚居區,在發展過程中各民族之間存在相互協作的廣闊空間,也存在發展機會和利益分配方面的相互競爭關系。張繼焦在“城市民族的多樣化”一文中指出,1980年來,中國城市民族多樣化格局已形成,城市少數民族遷移者在就業和創業的過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生力軍。張繼焦在調查研究少數民族在民族文化村和具有民族特色私營企業中的就業狀況,指出少數民族遷移者因為自身民族文化在城市就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他們不但是城市中的“就業遷移者”,而且是城市中的“民族文化攜帶者”。從進入城市的角色看,他們不但是“就業移民”,而且是“文化移民?!蓖趺髑J為進入城市的少數民族農村剩余勞動力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無法進入正規部門實現充分就業,只能在低端勞動力市場從事流動性非正規就業,從而處于一種事實上的弱勢邊緣化狀態。徐合平認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勞動權益的保障難以實現。王澤群認為戶籍制度的限制和現行政策的不完善.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這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造成了消極影響。鄧行也認為城市少數民族生活狀況欠佳,多集中于體力勞動就業。
三、城市化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關聯
沈林在《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封閉的民族社會不可能存在,地區間、民族間的往來交流的歷史潮流不可逆轉。在多元文化主義盛行的當下,城市民族工作應保障城市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充分發揮少數民族代表人物和民族干部的帶動作用;陳紀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社會排斥的視角”中,認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問題。應遵循民族問題“社會化”的研究思路,借助社會排斥理論的主要觀點,設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的分析框架。以社會政策創新為實現路徑,提出消解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排斥,推進其城市社會融入的對策思路。
四、城市在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楊莉萍認為應當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民族高校的能動作用,具體措施包括專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基礎就業等;萬良杰認為要利用“政府與市場”兩只手,轉變城市少數民族聚集區管理模式,發展特色產業,加強民族區域聯動,走市場聯動之路,合理有序引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流動少數民族提供良好就業、生活、培訓環境,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馬鐘范認為各民族院校應該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擇業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加強對民族院校畢業生的公共就業服務;進一步開展自主創業教育并大力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加強對民族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建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
總體而言,這表現在目前我國有關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基礎理論研究較為成熟,在城市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影響方面的研究也初見雛形。然而既有研究側重于把少數民族看成是邊緣人群和弱勢群體,缺乏對精英分子的關注。由此固化籠統地提出解決對策,對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把握過于宏觀。但另一方面,既有文獻也存在諸多不足、現有研究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尚有缺失,留下了研究空間:一則可以從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理論層面進行拓展,通過民族學、社會學、法學等相鄰學科門類中尋求理論和技術支撐;二則可以立足于實證研究,選取代表性樣本對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現狀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通過大數據的視角,增強結論的實踐價值。
(作者單位為西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