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對周邊國家的文化有著深刻影響。大陸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連,是隔海相望的鄰邦,中國與韓國有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其中有文字記載的就達3000多年。隨著中韓兩國交往的日益頻繁,中國文化在韓國也日漸流行起來。而作為文化交流的載體——語言,中韓兩者之間有著較深的淵源。
一、漢韓語言的淵源
朝鮮民族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一個只有民族語言卻無文字的民族。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但由于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很難接觸到。統治者為了便于老百姓貫徹自己政策,決定發明一種易于人民掌握的表音文字。于是在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的積極倡導下,學者們創造了朝鮮文字。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于音律學的研究。后正式公布了朝鮮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確字音。
二、漢語對韓語的主要影響
不難看出,漢字對韓國文字的影響很深遠。漢字在韓國的運用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訓民正音產生之前,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久遠,漢字也自然而然地傳入了韓國,無論在史書典籍中還是影視作品中都可見到,古代漢字在朝鮮時期是統治階級所使用的文字,也是用來記載典籍的,而一般平民是沒有文字使用的,漢字一度成為官方文字。
第二,訓民正音產生之后,韓語的詞語可以分為固有詞、外來詞、漢字詞三部分。其中,漢字詞大約有60%左右。韓語的一些發音是與漢語發音相類似的,韓國的醫院有韓醫和西醫的區別,西醫的發音直譯出來就是“病院”、廁所的發音直譯出來就是“化妝室”,還有“釜山、茶、山、人生”等。另外,韓語中的數詞系統也有漢字詞數字和固有詞數字之分,它們的使用也是有規定的,一般在年月日之前要用漢字詞,表示分和秒的時候用漢字詞。
直到今天,漢字對韓國依然有著一定影響,會在一些比較正式或鄭重的場合使用。一般韓國人在出生登記時也會有漢字名字,據新聞顯示,2014年10月韓國新增了2381個漢字供取人名。由此可見,漢字在韓國的運用體現在生活的多種方面,漢字傳播的廣度顯而易見。
第三 ,韓語中漢字詞的本土化發展,部分漢字成語在韓國的使用,其含義和中國相同,比如百戰百勝、居安思危、錦上添花、萬事如意等等,但除此之外,韓國在對成語進行吸收的基礎上也有自身的創造。如意義相同,表達習慣不同的四字成語。如同樣表示景象凄慘,中國用“目不忍睹”形容,韓國則是“目不忍見”、“文房四寶”在韓國的表示是“文房四友”、“虎頭蛇尾”在韓國改成了“龍頭蛇尾”等。又如意義不同的四字成語:左顧右盼(韓):指的是想得多,考慮周全。出爾反爾(韓):指的是對于自己惹的事,自己承擔后果。柳暗花明(韓):大多指的是鄉下的美景。
不僅成語的使用情況有所不同,部分漢字詞語的使用也是如此。漢字詞在韓國本土化發展的情況,就詞語而言,也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第一,詞形相同,詞義不同。如:放心(韓)是指沒留神;留念(韓)是指注意;品質(韓)更多指的是產品質量;食堂(韓)指的不僅是為了吃飯設置的房間,還指賣簡單的菜的商店。第二,韓語中有獨有的漢字詞,如:“放送局”指的是電視臺。 “完治”指的是完全治好病。“竹馬故友”同“青梅竹馬”的意思相同只是表達不同,指的都是幼年時就交好的朋友。“映畫”指的是電影。“病院”指的是醫院。
三、中國語言對韓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中國傳統文化在韓國的發展由來已久,地理上的優勢在古代突破了落后的交通條件,把先進的技術傳入了朝鮮半島。其次,氣候上具有大體的相似性,韓國屬于溫帶的東亞季風氣候,四季分明,農作物主要為稻子,中韓兩國都是農業國家。因此,各種自然因素的相近性提高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作為當時比較先進的中國文化就成為朝鮮半島學習的對象。
(二)歷史文化因素。第一,漢字成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中國的漢字在三國時期廣泛傳播于朝鮮半島,百濟時期已經有了用漢字撰寫的百濟國史《書記》,在新羅時期漢字還成為了官方文字,景德王時期,新羅的地名也一度以漢字命名。總之,漢字這樣長時間的傳入古代朝鮮,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文化的傳播。第二,唐至宋元時期的政治影響,和使者往來的學習交流是重要因素。唐朝時期兩國文化往來更加密切,唐朝時期是空前盛世,對周邊國家有很大的吸引力,新羅當時派遣了很多遣唐使入唐學習,唐朝的幫助下,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宋元時期,高麗也多次派遣使團,甚至在國子監學習,元朝與高麗還曾經聯姻,更加促進了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還設立了專門教授漢語的機構。第三,明清時期,中國和古代朝鮮的書籍與學者交流,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古朝鮮的傳播更加多樣化,與朝鮮的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明清政府和李朝密切往來,包含詩詞、地理、史學等多個方面的文化傳播,中國的史書典籍成為李朝派遣使者搜購的重要物品。第四,也是最為重要的,中韓兩國同屬于漢文化圈,古代朝鮮自然受到漢文化的輻射影響,因此兩國文化是同根同源。古代中國在東亞地區率先進入燦爛的農耕文明,各個領域發展繁榮,吸引鄰國紛紛汲取學習漢文化,明顯的文化差異促使漢文化居于強勢地位,高句麗、百濟更是以漢字記錄歷史。這種文化因素減少了文化摩擦,增強了文化認同感。
(作者單位為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