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符合生產一線、服務管理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基于此,在培養人才方式上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并重。與一般研究型高等教育不同,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應是“學中做,做中學”,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一線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有賴于實驗、實訓、實習這三個重要環節的配合,而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開展實踐教學的基礎。目前,高職經管類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基本上是以模擬實訓室為主。通過典型的工作項目流程分解,讓學生分塊模擬演練,雖然能夠完成一些專業課程的實訓項目,但由于各方面條件局限,與真實工作場景仍然存在較大差異,所培養的學生職業技能與企業需求有很大偏離,而在校內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能夠最大程度地解決上述問題。
一、經管類校內實訓基地的特點及建設上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內涵特點。學術界并沒有對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內涵形成統一的觀點,《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推薦預審標準》給出的定義是: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支持,校企聯合,系統組織實訓教學的實踐教學模式。總結以往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指圍繞職業能力需求而在校內開設的具有生產功能的全真實訓場所的統稱。學校引進現代生產作業流程,通過組織生產性實訓教學,既要以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鍛煉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也要實現產品生產、技術研發、社會服務等功能,實現經濟效益。因此,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有實踐教學性和生產服務性兩個鮮明的特點,這一點與高校的三大功能――教書育人、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是一致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一般實訓實驗室最大的區別在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能使學生在校內感知企業和職業的真實環境與氛圍,最大限度地與工作環境接觸,快速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體現了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特點。
(二)高職經管類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現階段高職經管類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存在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主要是以模擬實驗室居多,相對于理工類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而言,由于實訓要求低,且很多綜合高職院校都是重點建設理工類專業,因而對經管類專業建設的投入較少,導致經管類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相對起步較晚,數量較少,建設思路和方法不盡相同;“雙師型”教師隊伍配備不足,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師沒有到企業頂崗或從事過一線工作,對實訓崗位了解不透徹。對實訓設備使用不了解,無法設計出高水平的實訓方案,致使實訓基地的使用率不高,生產性不明顯。此外,雖然高職經管類專業校內實訓內容是基于企業的生產活動,但由于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復雜性,在實訓模擬中僅僅是將企業生產活動中那些最典型或最有代表性的規定動作進行演練,在真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仍然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需要在實訓期間靈活運用自選動作才能完成。
二、為促進校企合作需要完善相關合作機制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決策議事機制。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教學實訓和生產經營活動能否正常運作,不能單倚于任何一方的指揮,必須成立一個類似于校企合作董事會或理事會這樣的“特殊組織機構”。組織機構要有明確的目的、統一的領導、確定的規章制度及分工協作,使之擁有校企雙方自愿讓渡出來的權力,能成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正常運作的決策議事中心,能通過制定符合整體利益和發展目標的合作規劃,把握大局,統一認識,統一行動,有效地降低或消除各種不利合作共建活動的阻隔,協調解決合作雙方的利益矛盾沖突。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機制。利益既是校企雙方合作的動力,也是雙方產生矛盾沖突的根源,要確保校企合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必須把握好利益的平衡點,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機制,使合作雙方獲得大致公平的收益。首先,要建立順暢的利益訴求機制,讓雙方都能充分地表達自身的利益訴求。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由于合作各方優勢的不對稱及合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預期獲利偏差,會造成利益損失一方或獲益明顯少于預期一方長期地被動接受利益分配明顯不公平的博弈均衡,最終將導致它喪失繼續博弈的興趣和信心,從而退出合作博弈。因此,需要“強者”給予“弱者”某種利益上的讓渡、關照或同情,并給予與相應的利益補償。再次,要制定科學的利益共享機制,保證合作雙方都能享受合作帶來的利益增加。
(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溝通協調機制。一方面,信息完全是達到帕累托效率最優狀態的條件之一,但校企各自相對的獨立體系和面向社會場域不同,各自所擁有的信息資源肯定不一樣,為克服雙方信息不對稱的缺陷,需要加強合作雙方在社會經濟信息特別是政策或決策信息上的互動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信息封鎖而導致的合作風險。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訴求不同,利益補償的動態矯正,必須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對相互間的政策及利益進行聯合調節,交換彼此的觀點和信息,取得對共同利益的共識,在生產經營和教學實訓上采取步調一致的措施和行為。
三、如何更好地建設高職經管類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一)積極引入企業共同參與管理和建設。雖然政府、行業部門或校友資助建設模式解決了實訓基地建設中的資金來源問題,學校獨立建設模式的主動權由學校牢牢把握,但是缺少企業參與管理,實訓基地容易與社會前沿脫節,閉門造車,對課程和專業改革及專業建設不利。因此,從學校走內涵建設的科學發展角度看,學校還需積極引入企業共同參與管理和建設。學校可與企業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將實訓場地、設備設施的使用權出租給企業,獲得經濟效益;企業可通過按協議履行課程教學和崗前培訓,為人力資源提供強勁補充,通過投入產出,實現經濟增長;專業教師可通過與企業協商共同制定實訓任務書與組織管理,完善自己的職業技能結構和“雙師”素質;學生可通過全程參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營與管理。在營銷、策劃、宣傳和推廣等方面獲得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的指導。最終達到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四贏”的效果。
(二)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為最主要建設目標。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最主要目標。按照人才培養的目標,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的訓練活動,主要是通過實物操作和仿真模擬為主。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依據是專業能力項目和能力標準,實訓基地建設應該緊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企業崗位職責及企業核心能力要求,與職業技能鑒定為參照,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同時,經管類專業有別于理工類專業,經管類專業里許多專業的課程是相同的。比如,消費者行為學既屬于工商管理專業內容,也屬于市場營銷管理專業內容;再如,統計基礎既屬于會計專業內容,也屬于企業管理專業。經管類專業在專業發展、人才培養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共性。因此,高職經管類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應圍繞專業群建設來展開,基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工作崗位需求,合理安排不同專業的生產性實訓,提高資源使用率,避免資源閑置浪費。
(三)創新生產性實訓內容和教學模式。生產性實訓內容建設既要結合企業經營理念和模式,也要按照課程教學安排和教育教學大綱安排,循序漸進,切不可照搬照抄企業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也不能僵化思想墨守成規,教師或企業師傅在開展課程教學過程中,還要承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內容的調整,積極倡導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持續保證教材內容與實際生產過程的“無縫對接”,將企業理念、企業文化、職業情境直接融入教材,打造企業運營課程包;逐步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要讓教師逐漸轉變為教練,讓學生成為實訓的主角。教師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現技藝的舞臺,學生要在實訓基地內根據自己所學或者自己理解的知識進行自主經營、自我管理的生產性實訓,讓學生在實訓中得到提高,最終達到全面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技能的目的。同時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與管理,可通過從行業企業引進、從行業企業聘請、派教師到企業掛職等方式,不斷提高實訓基地的師資力量。“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與管理既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確保生產性的實訓教學,又能夠與企業進行有效對接,確保實訓基地的正常運行并產生經濟效益。
四、結語
經濟管理類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建設是一項艱巨的教育創新工作,我們應摒棄陳規、抓住關鍵、突破難點、拓展新路,本著“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開創高職經濟管理類實踐教學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為湖南網絡工程職業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