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中美工業制成品貿易規模、結構、產業內貿易水平與類型對中美工業制成品貿易進行概述,從中美人均收入差距、規模經濟、中國研發水平等角度對中美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發展的應對措施。
中美兩國是全球具有重要影響的經濟體,而兩國的雙邊貿易又為本國經濟提供了強勁的增長動力。1995年以來,中美雙邊貿易呈現迅猛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在入世之后,兩國雙邊貿易屢創新高。2003年,兩國總體貿易額躍升至千億級別,2013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5210億美元。在雙邊貿易中,工業制成品比例逐步攀升。2013年,中國對美工業制成品進出口總額約為4617億美元,占雙邊貿易總額的88.4%;其中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工業制成品總值約占中國對美出口總額的97.4%;中國進口的美國工業制成品總值,約占中國從美國進口總值的66.7%。
一、中美工業制成品貿易概述
(一)中美制成品貿易規模
從四大類工業制成品貿易額來看,從小到大依次是化學制品及有關產品、按材料分類制成品、雜項制品、機械和運輸設備,前兩類工業制成品與后兩類工業制成品規模差距在中國入世后逐漸拉大;其次,從變動情況看,四大類產品均保持逐年遞增態勢;從勞動密集型產品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兩大類產品的貿易額來看,兩者的規模均呈現逐步攀升的態勢,且在入世之后,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規模和增幅遠高于勞動密集型產品。
(二)中美工業制成品貿易結構
從四大類工業制成品貿易占比來看,機械和運輸設備總體所占比例最大,且表現出明顯的上升態勢;其次是雜項制品,占總體比例接近三成,但占整體比例下降趨勢明顯,其余兩類工業制成品占比僅為一成左右,占整體比例變動不明顯;其次,從勞動密集型產品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貿易占比來看,前者占比逐步下降,后者呈明顯上升態勢,這也說明中美工業制成品貿易結構得到改善。
(三)中美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
首先,根據SITC三位數兩個階段的測算結果,中美兩國的工業制成品以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為主,從整體上講,其他有機化學制品、電氣設備、機床專用零配件、電信設備及其零配件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更為活躍。
其次,根據SITC兩位數的測算結果,中美兩國工業制成品仍以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為主,但除了普通機械設備以及機械零件、無機化學品、有機化學品、非初級形態塑料、動力機械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且運行穩定以外,其余產品產業內貿易運行均運行在低位;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呈現出較高的產業間貿易特性。
再次,根據SITC一位數的測算結果,四大類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均在低位運行,相較而言,勞動密集型產品呈現出更低程度的產業內貿易特性,總體而言,中美兩國間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與勞動密集型產品均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四)中美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類型
從產業內貿易類型的分析中總結出,中美兩國間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總體呈現為垂直型,且以低垂至型為主要特征,這主要是由于中美之間的貿易方式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決定的,中國在整個加工貿易鏈條中處于中游地位,美國占據產業鏈的上游和下游位置,由于兩國縱向的專業化分工,兩國間的貿易自然而然呈現出垂直型的特點。
二、中美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中美人均收入差距
人均收入水平愈相似的兩個經濟體,消費結構愈相似,需求層疊的范圍也就愈大,在兩個經濟體之間就愈可能產生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而兩個經濟體收入水平差距愈大,他們之間產生垂直產業內貿易的概率也就愈大。從現狀分析中可以看出,中美產業內貿易是垂直型的,預期人均GDP差距與產業內貿易之間存在一種同向變動關系。
(二)規模經濟
在獨占競爭市場結構中,國際貿易會因企業內部達到規模經濟而產生。因資源有限,所有產品不可能只被一個國家所生產,為了達到最佳的生產規模和最小的生產成本,各國勢必會專門生產某幾類產品,規模經濟的存在為專業化分工和多樣性產品生產提供了基礎,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專業化分工進一步加強,更低的平均成本與相對較高的技術水平形成比較優勢,增強了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引致同類產品生產商間的優勝劣汰,一方面又阻礙了產品多樣化的發展,給予特定的產品差異,多樣性消費者需求亟待滿足,一產業某種產品既被出口又被進口的現象就會出現,因此在研究中美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時,規模經濟因素不可或缺,大量品質相近、功用不同的產品的貿易是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的特征,因而不同文章研究對象和分析方法的差異得出的不一致結論,無法明確規模經濟對垂直產業內貿易的作用機理。本文用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來反映其工業規模經濟發展情況。
(三)中國研發水平
技術差距是技術水平提高的產物,一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現在研發投入上,一國在高技術產品上的研發投入有助于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改變在國際分工市場上地位,獲取較高的產品價值增值,提高社會福利。一般來說,一國研發投入越大,越有利于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本文用中國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來表示研發水平,預期研發水平與產業內貿易之間存在著一種同向變動關系。
(四)中國實際利用美國外商直接投資
FDI根據投資對象的差異可以分為兩種,即橫向FDI和縱向FDI,第一種類型較多的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經濟體之間,后者較多的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的發達與欠發達經濟體之間。以中美之間的產業內貿易作為研究對象,兩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應屬于縱向一體化投資范疇。
(五)貿易不平衡
貿易不平衡在分析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中不可或缺,從對公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兩國貿易差額在進出口總額占比愈大,表示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愈高,兩國間產業內貿易水平也就愈低,即貿易不平衡對開展產業內貿易存在抑制作用。中美貿易差額規模逐年增大,預計該因素將對中美產業內貿易有較大的負作用。
三、進一步發展中美工業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應對措施
(一)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從現狀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仍是中美兩國間工業產品與商品貿易的主要形式,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參與國際產品分工大多是以加工貿易的方式,而中美之間的加工貿易是以中國位于產業鏈低端,美國位于高端的產品縱向分工實現的,若想改變中美制成品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方向,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具體措施來看,一是提升在國際產業鏈中的位置;二是延長國內加工貿易價值鏈。
(二)縮小與美國人均GDP差距
理論和實證分析結論都表明,人均GDP差距增大會推動垂直產業內貿易的發展,而本文的應對措施是要推動中美工業制成品在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方向的開展。因此,要提高中國人均GDP水平,縮小與美國人均GDP的差距。現實的做法是增加總產出。為了保持總產出高于總人口增速且穩定增長,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需并駕齊驅,從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看,前兩輛馬車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現在重點應放在擴大國內消費上面。
(三)發展規模經濟,促進差異化產品生產
發展規模經濟,從企業角度來說,在良性競爭的市場中,鼓勵具有壟斷優勢的大型工業企業通過行業內部橫向或縱向兼并重組來擴大企業規模,高效率的配置資源,實現企業內部的規模化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使更多資金投放于技術之上,促進差異化產品生產,推進產業內貿易向水平型發展,對于獨具優勢的小型工業企業,可以專業化生產、系列化經營某一種產品,以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從政府的角度,加大資金投入,扶植一批具有行業規模和影響力的企業,帶動相關產業部門發展,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地方形成區域產業集聚,擴大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促進差異化產品生產,加快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的更新,在提高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的同事,應注重商標包裝、銷售渠道等營銷手段,培育自主品牌,實施品牌戰略,從產品性能、文化、營銷、售后服務等方面進行提升,打造產品差異競爭優勢,促進與美國異質化產品水平型貿易的開展。
(四)提高研發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作為創新主體,企業首先應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和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力度,爭取在這一技術領域占據壟斷地位;其次應加快新產品研發,增加產品的多樣性,增強產品的差異化程度,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促進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轉化。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為發揮工業企業在自主研發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應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和相應的激勵政策,保護企業的研究成果不收侵犯,為知識產權提供制度保障,鼓勵企業走上自主研發道路;引導企業間的科技戰略聯盟,提倡產學一體化,發揮政府在創新活動中的引導地位。
(五)平衡貿易順差,緩解貿易摩擦
中國應正視依靠資源、勞動稟賦優勢與美國的貿易只能帶來貿易順差而不是競爭優勢的現實,把目光轉向培育新型比較優勢,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與價值增值,增強核心競爭力;為防止出口的國度增長,需要轉變政策優惠扶植的出口導向戰略觀念,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符的政府補貼應當取消,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此外積極完善國內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擴大國內消費帶動經濟增長。(作者單位為上海建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