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國際化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逐漸認同會計準則是較為適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會計制度形式,紛紛加快轉向和采用會計準則。目前,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發展步伐相對較為緩慢,所以有必要結合對我國和國際會計制度的演變過程、實際效果和經驗啟示,對我國未來會計制度變遷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期使財務會計更好地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
一、引言
2008年以來,IASB針對全球金融危機出現的問題,抓緊對公允價值、金融工具等相關準則進行了修訂,并對其他相關國際會計準則提出了明確的完善計劃。然而,我國特殊的經濟結構導致我國會計制度變遷無法直接照搬西方各國路徑,必須有結合自身長遠利益的戰略考量。
二、國際會計制度的發展及趨同
(一)準則的初級協調階段(1973年—1988年)。IASC在這一階段制定了 26份國際會計準則,但因為存在過多的備選方案,致使IASC被認為不過是各國的會計準則的兼容雜匯,缺乏統一的規范性,可以認為是國際協調的初級階段。
(二)提高準則可比性階段(1989年—1994年)。由于發達國家逐步放資本市場,跨國公司得到了迅猛發展,那些準備海外融資或跨國投資的企業 始關注國際會計準則,由此也展 了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與IASC的合作與協調。IASC于1990年7月發布了《財務報表可比性》,目的在于減少會計處理的備選方法,最終提高國際會計準則的可比性。
(三)核心準則計劃實施階段(1995—2000年)。1998年12月,IASC完成《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金融工具:確認與計量》的制定,并于2000年5月17日獲批跨國上市的公司使用國際會計準則。核心準則計劃的實施,成為全球財務報告國際協調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四)國際會計準則趨同階段(2001年至今)。2002年,FASB和IASB簽署“諾沃克協議”,同意在2005年前實現兩者準則基本實現相互協調。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攜手為美國GAAP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展開合作,最終目標是制定一套高質量的全球會計準則。自此,IASB得到了 FASB全面支持,并加強了同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聯系,并得了各國準則制定機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會計職業團體的支持。
三、我國1992年以來會計制度的發展與變遷
(一)“雙軌制”格局形成。1992年,財政部正式發布《企業會計準則》,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正式誕生。財政部在還同時發布了《企業財務通則》。從歷史角度評價,以上這些制度暫時解決了會計實務中的一些難題,實現了與會計國際慣例的初步協調。但是其負面作用也很大,由此引發了是否實行會計準則與會計核算制度的“雙軌制”以及會計核算制度存廢問題認識上的一場混亂和爭論。
(三)“雙軌制”格局前行。1992年,財政部修訂了《股份制試點企業會計制度》,并于1998年發布《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接著,財政部又在2000年12月頒布了《企業會計制度》,同時廢止《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1月1日起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我國《企業會計制度》發布后,截至2005年底只發布了 6項具體會計準則。此后至2005年,我國始終保持著16項具體會計準則不變的記錄。
(四 )系統性與FIRS趨同。2006年2月我國發布了 “1+38”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其中包含1項基本會計準則,38項具體會計準則。2006年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出臺,使我國會計制度變遷又重新回到了重視發展會計準則的路徑,既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又充分趨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2010年4月,財政部發布了《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路線圖》,積極消除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與IFRS現存的差異。
四、我國未來會計制度設計及變遷的政策性建議
(一)合理借鑒先進經驗。目前,我國需要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體系。構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時應把握三個原則:前瞻性、國際協調、相對穩定。前瞻性要求制定者要立足現在,放眼長遠,較好地處理目前與未來發展方向的關系。國際協調原則要求所制定的概念框架應注意與國際上主流的概念框架相協調。相對穩定是要盡可能保持穩定,不能朝令夕改,其內容在體現一定超前性的同時還要注意回避那些容易受經濟社會環境變化影響的問題。
(二)健全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及制定程序。為增強會計準則直接制定人員的廣泛性,相關參加人員應包括財務報表的編制者、使用者、企業負責人、注冊會計師、投資者、銀行家、證券管理者、教育界人士等部門的代表;準則制定程序上,從立項的提出開始就可以讓廣大會計人員公開討論,考慮各方面意見后的草稿修正工作也應是一個多次反復的過程。準則制定內容上,會計制度應先在理論界進行充分的研究、討論,準則委員會可釆用招標形式與各高校、科研機構或各級會計學會組成項目組,進行前瞻性研究,并隨時關注國際研究動態,跟上時代的最新步伐。(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