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版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在我國得到了運用,是我國會計史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階段性的里程碑的意義。其結束了我國實施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雙向規定的歷史,對我國會計事業的發展以及經濟的生產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有的會計準則體系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適應企業經營發展的需要,為了提高財務報表列報質量和會計信息透明度,并與國際準則趨同,2014 年第一季度,財政部發布了對原有會計準則的修改和增減條款,如此則形成了與國際慣例相協調,內容涵蓋各行業經濟業務的完整的會計準則體系,該體系在關注損益表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能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資產負債表,對促進企業增長理念的改善和企業價值的增加有積極作用。
一、2014年新會計準則變化分析
(一)新增的具體會計準則
2014 年 1 月 26 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 39 號—公允價值計量》,共分為13章,從相關資產或負債、有序交易和市場、公允價值初始計量、估值技術、公允價值層次等多個角度全方位的就公允價值準則進行了規定。根據公允價值的定義,衡量公允價值的關鍵在于以市場為基礎的計量,而不是特定主體的計量。因此,在計量公允價值時,企業應當采用當前市場條件下,市場參與者在對資產或負債進行定價時可能采用的假設。
2014 年 2 月 17 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 40 號—合營安排》,該準則規范了合營安排的認定、分類以及各參與方在合營安排中權益等的會計處理。
2014 年 3 月 27 日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 41 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41 號準則在現有準則披露基礎上對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進行了整合、補充和完善。它整合并優化了在子公司、聯營企業、合營企業中權益的披露并統一了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
(二)修訂的具體會計準則
2014 年 1 月 28 日,財政部發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 30 號—財務報表列報》。修訂了“綜合收益”的有關內容,在利潤表中增加了“其他綜合收益”和“綜合收益總額”項目并進行了定義,同時將其他綜合收益項目進一步進行了劃分。此外,原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反映的“綜合收益”有關內容也作出相應調整,并在附注中披露。
2014 年 1 月 29 日,財政部發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 9 號—職工薪酬》。該準則引入了離職后福利和其他長期辭退福利,充實和明確了短期薪酬和辭退福利的有關規定,修訂后的準則內容廣泛,涵蓋了除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以外的各類職工薪酬。
2014 年 2 月 21 日,財政部發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 33 號—合并財務報表》。該準則重新規定了母公司的合并范圍,要求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應當以控制為基礎予以確定,并對“控制”概念重新加以界定。33 號準則對特殊交易的會計處理也做了詳細的規定。
二、新修訂的會計準則對企業的影響
(一)財務信息披露方面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內容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際發展需要,同時相關規則也能夠與國際會計規則同步。它不斷拓寬公允價值的使用范圍,實現企業財務報表規范性,不斷調整實際核算細則。例如,會計工作部門將一部分過去進行表外核算的數據歸納到表內,并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規則,對于實際的披露要求也更加嚴格。
(二)會計工作人員方面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對會計工作人員有更加嚴格的要求。會計工作人員在進行報表附注的編制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會計相關政策以及會計估計方面的變更,正確分析企業利潤變化趨勢。新會計準則相關事項涉及的范圍日漸擴大,會計工作人員需要將虧損合同、重組合同等進行規范。從事財務分析工作人員需要重視相關財務事項的分析工作,諸如,未決訴訟和債務擔保等,會計工作人員還需要從事估計風險工作,諸如:對資產的減值估值和壞賬準備等。
(三)企業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會計的政策選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利益導向的角度來看,新會計準則更加傾向于保護投資者利益;從約束程度的角度來看,新會計準則為企業預留更大的空間;從可靠性成分的角度來看,新會計準則融合了各種來源的信息,借助公開性以及民主性的信息收集方式來促進準則制定的透明化,同時在信息收集之后進行有效協商以及篩選工作,實現信息的有效集中更有利于提升企業會計決策的合理性。
三、結語
2014年新會計準則的發布和實施,將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會計管理水平。在規范會計實務的同時,也對財務人員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要充分認識到會計從業工人員的重要作用,貫徹與落實新會計準則,堅持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會工作的指導,將企業發展與市場發展有效結合,改善企業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企業經濟活動提供保障,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