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風險是我國商業銀行現階段風險的主要方面,而這種風險對于上銀行而言是無法徹底消除的,只能通過強化管理和監控來降低這種風險的威脅。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市場占有率、風險防范能力以及內控水平等都會對商業銀行的市場核心競爭力造成一定影響,同時這些因素也是影響商業銀行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方面。本文認為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內部控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公司治理和組織架構
商業銀行開展風險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就是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明確清晰各個主體所應有的內控責任。包括:由銀行高級管理層按照銀行經營情況制定合理的內部控制政策,并對其實施過程加以監督,對實行效果進行評估;由董事會建立有效的、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而高級管理層以及董事會對于內部控制政策的實施及完善情況則由監事會進行監督。商業銀行所制定的內部控制決策應該具有遠瞻性,能夠對未來事物進行有效預測,將銀行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加以分析,通過模擬測試加強防范能力。
二、規范業務操作流程
對于銀行來說,業務操作的流程化是降低操作風險的重要途徑。也就是說只要是參與到信貸項目中的部門都要結合自身職責制定文件性的行為準則,保證各個部門和成員依照行為準則來開展業務,從而保證操作風險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對此,審批部門應該關注于審批人員的操作權限設定上,實現流程規范化操作;資產監控部門應該注重風險監控方式,風險評估準則以及風險預警機制的內容;而資產保全部門應該關心貸款催款程序、抵押物控制方式等方面的內容。嚴格來講,信貸業務操作制度可以歸結為信貸業務流程的監督控制和信貸項目風險評估兩個基本方面。綜合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信貸過程中應遵循信貸業務人員崗位相互獨立,權責分明的原則,每筆信貸業務的辦理都需要客戶經理與風險經理的授意,在此基礎上建立信貸業務的風險評估機制,實現嚴格的貸款前期和后期的調查,保證對于借款人的經營情況、資金動向、固定資產情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三、完善授權授信制度
在授權制度建設方面,根據商業銀行當前的實際情況,商業銀行在構建授權制度時應采用信貸委員會對分支機構的分層級推進的授權方式。第一,商業銀行在實施分支機構逐級授權的過程中,在強調對授權總量的管控的同時,還需要充分關注起結構的合理性。第二,在進行額度設定時,信貸委員會要針對不同的分支機構的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充分地分析,包括各分支機構的管理水平、運營狀況以及發展潛力等,并根據這些信息來確定分支機構的信貸額度。第三,完成分支機構額度設定以后,各分支機構要根據自身區域范圍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的額度能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風險等級授信標準。
四、加強信息系統建設
加快建設銀行的管理信息系統。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系統得以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就是銀行信息系統。商業銀行業務流程的梳理、整體框架的設計、高風險事件的識別與控制都依賴于信息系統管理平臺。因此,優化銀行信息系統的建設結構,可以減少由于人為操作失誤而導致的失控行為,從而順利開展各項業務。
五、完善責任追究與激勵制度
在信貸責任追究機制上,商業銀行應該不斷完善,保證各部門,各職位的風險責任明確,處罰力度合適。如果信貸業務在貸款前期或者貸款后期檢查方面出現漏洞,就可能是由于客戶經理的失職,此時客戶經理就應該對此承擔責任;假設貸款業務在審查和審批的環節出現了操作上的失誤,就應該由信貸業務部門來承擔相關責任;如果借款主體出現了資產轉移的情況,資產整體質量不斷下滑,使得銀行面對巨大的貸款風險,此時就應該有資產監管部門承擔責任。
另外,僅僅依靠物質性獎勵,難以有效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商業銀行應該高度重視精神層面的激勵,建立健全培訓、晉升、文化等方面的激勵機制。(作者單位為郵儲銀行山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