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內外財務丑聞屢見不鮮。投資者開始逐漸地意識到;想要投資一個公司,除了要關注它的經營業績,內部控制也很重要。然而,對于我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來時,它們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很不完善,以至于投資者無法根據現有所提供的信息做出科學的投資。本文以我國2014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批露的內公司,隨機抽取50家作為樣本,來研究影響它們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最后針對其影響因素,提出了應對措施。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世界各地財務丑聞屢見不鮮。2001 年美國安然事件的曝光,震驚了世界,給美國的資本市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仔細想想,在這些財務丑聞的背后都代表著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及信息披露存在嚴重的問題。再看我國,我國的證券市場上也出現一系列的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案,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虧、綠大地欺詐上市等。這些事件的頻繁發生,進一步的說明了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薄弱以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不規范。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國相關監管部門也尋求多種方法,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保證不斷規范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及信息披露機制。然而,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效果,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依舊很不完善。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選擇研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詳細分析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從而找到解決措施。
二、相關理論
COSO 委員會(1992)發布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對內部控制的定義是:“內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會、經理階層以及其他員工共同實施的,為營運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及相關法規的遵循性等目標的達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 然而,我國學者對內部控制的定義并不是一開始就確定的,最開始的內部控制概念是針對會計活動提出來的,主要指的是會計控制,直到現在的內部控制才是獨立的針對企業的內部控制,是企業內部完整的內部控制制度。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解釋,“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施控制目標(經營管理合法合規目標、資產安全目標、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目標的過程”。
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可以幫助外部投資者更好的了解公司內部治理情況,以便于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同時也有助于公司自身完善內部治理。筆者認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就是上市公司董事會及管理當局按照一定的標準,定期的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舉行評價,然后按照一定標準予以披露,從而讓公司外部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可以充分了解企業的內部控制狀況,以便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最終滿足相關利益者合法權益的一種行為。
三、實證分析
本文隨機選取5 0家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為樣本。本文數據來自于CCER數據庫。根據前面的理論分析,提出假設:
H1: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與公司盈利、公司規模、獨立董事比例、股權制衡度、兩職分離正相關;與高管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實際控制人性質負相關。
本文采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它的選取是根據上市公司年報中對內部控制披露的相關信息進行賦值,然后看其占上市公司最大可能披露的相關信息賦值的比例。八個解釋變量,分別為凈資產收益率、實際控制人性質、高管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獨立董事比例、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分離、公司規模。建立模型:
將樣本數據通過SPASS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系數表,得出:凈資產收益率,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獨立董事比例、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分離和公司規模的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的概率P值小于0.05,保留在模型中。實際控制人性質和高管持股比例的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的概率P值大于0.05,不能保留在模型中。所以,模型為:
由此得知: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與凈資產收益率、股權制衡度、獨立董事比例、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分離和公司規模呈正相關,與股權集中度成負相關。假設H1、H2、H3、H4、H5、H6、H7、H8成立。
四、應對措施
根據上述的研究得知,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與其股權結構有關。因此,為了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質量,上市公司應該重視優化其股權結構,可以降低它的股權集中度,制約大股東一支獨大的發展。具體來說,上市公司可以提高董事會獨立性,盡可能增加獨立董事人數,并且要優化獨立董事的選聘機制,提高獨立董事的質量。此外,還應該借助外部的力量,即統一規定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內容及格式,規范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標準和審核依據 ,并制定出臺統一的行業操作指南。(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