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設置,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因此,在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進行的時候,要依據市場發展的形勢,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這樣才能提高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科學性和有限性。
一、市場分析前提下,進行專業設置
(一)深入研讀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長期規劃
我國經濟要想在長期內持續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制定全面、長遠的經濟發展規劃,這代表著國家經濟在一定時期內發展的藍圖,并將市場人才的需求情況指明了。在我國制定的“五年規劃”中大部分內容都是與國家經濟發展目標相關,且還將工業、服務業、農業的發展目標與實現途徑具體指出來了,同時提倡大力發展軟件、新型元器件與集成電路等核心產業,重點培育高性能計算機、光電通信、網絡設備與無線通信等信息產業群,加強光電子、微電子、軟件等產業基地的建設,并將光電子產業鏈的形成推動。上述文字簡單描述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趨勢,高職教育就可以根據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的中長期規劃來設置專業,例如微電子技術、光電通訊等專業,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該專業建設應該走在經濟發展前列。由此,專業設置要尋求前瞻性,就需要對國家經濟發展規劃進行深入解讀,以及時將經濟發展動向掌握。
(二)認真解讀地方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長期規劃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要具備穩定性與特色性,就必須堅持與地方經濟發展新常態集合的道路。再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本院校的實際情況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以使地方經濟的效益實現最大化,而實現高職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新常態緊密結合的途徑就是認真解讀地方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中長期規劃。例如陜西省十一五規劃中就包含了建設關中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陜南綠色產業基地與渭北果業基地等內容,對其中所蘊含的職業、行業進行解析,就能確定陜西省五年內甚至十年內的人才需求情況,并以此進行專業設置,這就使得陜西省的高職教育與經濟發展新常態聯系起來了,也只有在分析市場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才能將專業建設得更具生命力與特色。
(三)緊抓行業發展趨勢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越來越迅速,各行各業都在飛速發展,所以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恒定,變化頻繁,這就導致了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成為“曇花專業”。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必須緊抓行業發展的未來趨勢與最新動態。例如,電力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為智能電網,據此分析發現智能電網對數字化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傳感器技術、量測技術、網域測量技術等對數字化的要求更加高。針對數字化這一要求來設置電力數字化類專業,培養一批批掌握電力數字化知識且熟悉數字化電力輸電配電設備、數字化電力生產設備等操作的高技能人才,與電力行業發展的需求完全相符。因此,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必須時刻關注行業的發展趨勢,這才能掌握最前沿的人才需求類型,從而為行業培養其需求的人才。
二、專業課程適時調整,對接新常態
(一)分解崗位能力
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還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模式,主要是因為它服務的對象是地區經濟發展新常態,且每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又存在差異,而高職院校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適應地區經濟新常態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人才,所以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不可能如普通高等院校一樣形成具體的模式化方案,它們的課程設置必須做到實用且各具特色。那么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到底怎樣進行設置才能與其定位相符呢?高職教育課程設置的前提就是使其具備普遍性意義,而普遍性意義則可以理解為分解職業崗位所需的能力,這也是課程設置的依據。但是在不同的地區同一崗位的能力需求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地區不同類型企業的同一崗位的需求都有所差別,所以如果在設置課程時不考慮這類差別性,只分析其普遍性就會導致高職院校浪費學生的精力與教學資源。這是由于學生所學知識的一部分在實際崗位中不需要,而且它們對崗位能力的形成不具有意義,這也是高職院校無法形成統一專業課程模式的原因。因此,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必須將院校所在地區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崗位能力的分解作為前提,且此崗位必須是高職學生直面的。首先,分解崗位能力的構成。崗位能力基本都是綜合能力,也就是包括多方面的能力因素與具體能力,所以必須將崗位能力分解為幾個部分,并將與這幾部分有關的課程確定,這些課程是培養學生這些方面能力的基礎,也是課程設置的粗線條框架。其次,分析每一種能力形成所需的知識系統,并分析其規律,以將粗線條框架充實,這也是給每門主干課程增設輔助課程,能使得粗線條框架發展成為專業能力系統。再者,設置公告課程。該類課程是為了提高學生從事社會工作普遍需要的人文修養與思想水平等,在設置時應該將相應的公共課程滲透到具體崗位所需的職業道德教育中,也就是專業崗位的教學需與公共課程相匹配。最后,開設與專業課程內容相關或相近的選修課程。這類課程在設置過程中必須充分注重本專業特點的基礎課程,開設的選修課要盡力帶有綜合性,或者是將某一專業的幾門骨干課程改設為選修課。
(二)崗位能力的基礎是專業知識
上文所述的內容中蘊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即崗位能力形成的基礎是專業知識,也就是說我們在對課程進行設置之前,要將崗位能力進行分解。這是因為崗位能力不是一種孤立的操作,企業崗位所展示的流暢性操作,一面與長期工作中形成的經驗有關,另一方面與對工作程序與內容的把握與理解相關。從表面來看,這兩方面都是經驗性的東西,所以有學者認為高職教育就是將學生放到具體的企業工作崗位中去實踐鍛煉,這會比在校內學習實訓的效果更佳,并以匠人帶徒弟的方式作為例證。但是從本質上看,能力的形成必須要依靠知識,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手段存在差別,師傅帶徒弟雖然沒有明確的課程教學來傳授知識,但是經驗本身也是知識形成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師傅帶徒弟的過程本身就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只不過這種方式是在具體的操作中學習知識,知識形成體系也要依靠經驗的積累。這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知識,換言之,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識的積累,而只有通過不斷積累知識并進行實際操作,才能真正形成能力。這里存在著對知識把握的效率與理解的客觀性問題,在師傅帶徒弟的事例中,師傅的知識與經驗類屬于個別,所以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是師傅的經驗不具備普遍性的特點,所以他的知識體系并不全面;其次是知識和經驗相比會出現間接性,大多數經驗要轉化為知識必須經過吸收、理解與消化的過程,而師傅帶徒弟之間的傳授方式以經驗為主,所以無法以原本的知識形態指導徒弟。同時,還存在效率問題,即師傅帶徒弟的過程中,徒弟要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必須要將師傅具備的經驗全部完成,所以徒弟能力的形成過程時間長且效率低,且對能力形成的直接指導意義較為浪費。
(三)以崗位能力需求來調整專業課程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的飛速進步,使得崗位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同時崗位的能力需求也處于變化之中。高職學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與之專業對應的崗位與崗位能力結構也將發生顯著的變化,而為了適應這種變化,高職院校必須設置“活”性特色課程,這能夠發揮出適時作用,即合理、科學的修改不適用于崗位能力需求的課程內容,以及調整課程本身。但是“活”性課程設置的前提是必須具備準確而切實的把握崗位職業能力的變化狀況,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與政府相關部門、專業對應的社會職業崗位保持密切持久的聯系,以便于時刻將其動態掌握。高職教師在把握住職業動態的前提下,就可以相應地調整其教授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對每學期的崗位變化做一個具體的匯總與統計,再通過分析其職業能力,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將沒有意義的內容刪除,將對新能力具有直接意義的內容強化,并將其所占的課時比重提高。同時,對于隨著職業能力變化而失去意義或意義較弱的課程應該做如下處理:對于完全失去意義的課程一般采取的是將其取消的措施;對于意義較弱的課程則是采取減少其分量或是開展相關方面的講座,或是做整體的簡單介紹等措施。同時,因為職業崗位變化而新增的能力需求,高職院校則可以根據學習相應的知識來滿足新能力的各項需求,也可以通過專題實訓或講座的方式加以補充。此外,還可將原課程體系設置的輔助性課程升級為骨干課程,但是這類輔助性課程必須符合崗位能力需求變化。總而言之,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調整是為了更加符合社會發展需求,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同步于市場形勢變化,這也將會使得崗位需求與高職整體教育聯系更加密切。(作者單位為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