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三重一大”實施意見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企的發展背景、國有企業黨委和董事會、經理層在治理機制中的關聯性等方面,論述了黨委在國有企業決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九條明確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公司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庇辛朔傻囊幎?,就奠定了黨組織在企業開展工作的基礎。尤其是在國有企業,黨組織的核心作用不容質疑,為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明確了黨組織在國有企業“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和大額資金使用”事項決策中的關鍵地位。如何發揮黨委會在國有企業決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是每一家國有企業黨委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三重一大”制度實施意見的總體要求
“三重一大”制度,是在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完整提出的。201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為切實加強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建設,促進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規范決策行為,提高決策水平,防范決策風險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規范“三重一大”決策工作的意見》(津政發〔2015〕6號)和《市國資委黨委 市國資委關于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三重一大”決策工作的指導意見》(津國資黨〔2015〕50號)對全面推進依法治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提出了具體要求。國有企業在貫徹落實上述要求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以下兩方面問題:
(一)建立完善配套制度
要讓制度行之有效,必須先在制度的制定環節做到科學合理,“三重一大”制度涉及各個行業、地區、規模的企業,各個單位應從自身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公平、效率、責任等因素,實事求是地確定本單位“三重一大”事項內容,做到事權明確、邊界清晰。“三重一大”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黨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和本單位業務的發展不斷完善。
(二)切實強化監督力度
將決策權力和決策責任統一起來,從三方面著手,完善“三重一大”事項責任追究制度。一是加強事后評估檢查,及時發現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糾正,查找原因,減少損失。二是構建干部群眾反映情況的溝通渠道,將干部群眾的社會監督作用發揮好,將干部群眾的滿意度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三是搭建社會評價平臺,進行多方位決策監督。在發揮紀檢、審計等部門監督檢查職能的基礎上,拓寬監督渠道,接受人大大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的監督。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企的發展背景
要做到全面規范企業生產經營秩序和決策程序,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企。只有依法治企,才能依法維護企業自身權益,才能促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創新管理制度、提高經濟效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發展。依法治企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不推進依法治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如何運用法律手段處理企業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實務,是從企業的決策者、管理人員到普通職工都應掌握的重要內容。當前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堅持走依法治企之路,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國民經濟的支柱作用,更應該將依法治企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五個必須堅持”中,第一就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和根本保證。而國有企業要實現依法治企,必須堅持黨委的領導,這是國有企業依法治企的根本保障。首先,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是依法治企的組織保障,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都要通過企業的各級黨組織來落實;其次,黨管干部的原則是依法治企的人才保障,對干部的選拔、培養、任用和考核都要由黨委負責;最后,民主集中制原則是依法治企的原則保障,只有堅持民主集中制,才能在確保各方利益的基礎上,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三、國有企業黨委和董事會、經理層在公司治理中的關系
“三重一大”制度規定,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項決策必須經過集體討論,黨組織在國有企業中承擔了核心決策作用,但國有企業的集體討論形式除了黨委會,還有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等形式,那么,怎樣處理好國有企業黨委與董事會、經理層的關系,形成分工明確、協調一致的治理機制,是一個國有企業決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明確黨委的領路人和監督者角色
國企黨委應該發揮在政治工作、組織工作和群眾工作上的優勢,充分調動各級黨組織的積極性,做推動企業發展和開展各項工作的領路人。另外,黨委要做好監督者,監督好黨和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政策的貫徹落實,監督好企業領導層權力的依法運用,監督好各項制度的依法執行,監督好企業對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的自覺履行,監督好企業各項業務的和諧有序發展。
(二)明確黨委和董事會、經理層的決策分工
國有企業黨委主要負責與發展大局、戰略方向相關的重大決策,比如干部的選拔、任用和考核,關系到企業發展方向和經營方針的決策,關系到職工重要利益的決策等,確保企業各項工作的開展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相一致。同時,發揮黨組織的政治領導作用,提出符合黨和國家發展政策的改革意見和建議。董事會是企業的法人主體,企業在發展戰略、經營管理、薪酬管理和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決策由董事會負責。經理層是決策的執行機構,在具體制定企業的工作計劃、落實決策內容方面負責,具體承擔企業的經營責任。
四、國有企業黨委的核心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領導體制經歷了多次變革,由最初“廠長負責制”的行政領導單核決策體制逐漸轉變為當前的黨委、行政“雙核”決策體制,具體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1956年):廠長負責制。在這種體制下,黨委側重政治上的領導,廠長全權領導生產經營。
第二階段(1956年-1966年):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企業領導體制從“一長制”過渡為黨委領導下的廠長分工負責制,企業黨委掌握了對企業生產經營等事務的決定權,黨委討論并決定生產經營上的重大問題,削弱了廠長在生產經營上的指揮權。
第三階段(1966年-1976年):革命委員會制。
第四階段(1976年-1992年):廠長負責制的恢復、調整和改革時期。明確提出進一步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和完善廠長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對企業黨委、廠長、職代會的關系給予了一定的原則性界定,包含著監督和制衡的思想,可惜并沒有形成有效的制度與之對應。
第五階段(1992年以后):現代企業制度下國有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這個階段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期,重點對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新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在實踐中同步完善法人治理和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的實現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明確了國有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這一“雙核”作用,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的有機統一。國有企業黨委應該按照當前的形勢要求,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切實發揮核心作用。
對于不同性質的國有企業,也要根據其功能和特點,確定黨委在企業決策中發揮作用的不同機制。在公益類、功能類的國有獨資企業中,黨委的領導核心地位應該是絕對明確的;在國有資本控股的自然壟斷行業中,要充分體現黨組織的領導地位;在國有參股企業中,要將黨組織的合法地位在公司章程中予以明確,為黨組織開展各項工作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綜上所述,國企黨建是國有企業得以長期穩定發展的根和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關于黨要管黨、從嚴治黨進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這一新的發展背景對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國有企業黨委在企業決策中發揮作用提供了重要舞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企的過程中,國有企業要按照“三重一大”制度的具體要求,形成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國有企業黨委要充分發揮核心作用,確保企業的各項決策不違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確保黨的領導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全面體現。(作者單位為天津市地下鐵道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