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具有新鮮原創、高科技、強交互性等特點,符合大學生這一群體本身所具備的高素質、參與性強、年輕踴躍等特點,使得它在大學生中的普及與受歡迎程度遠遠高于社會的其他人群。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工作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微博所帶來的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的影響,能夠確實找出良好方式與途徑來傳播微博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校園新媒體時代下微信在校園發展中的現狀
目前,互聯網、3G 手機、論壇、微博等網絡工具和信息平臺已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高度普及,成為其最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對外溝通交流渠道。2016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 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0.3%,我國網民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29.9%。2015年全年共計新增網民3951萬人,在中國互聯網發展過程中,新網民的不斷增長,讓互聯網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基礎更加堅實。新增加的網民群體中,學生群體的占比分別為46.4%。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占比由2014年85.8%提升至90.1%。調查結果顯示,新增網名最主要的上網設備是手機,使用率為71.5%??梢哉f,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90后”青年大學生構成了新媒體用戶的主體。以校園互聯網和手機信息平臺為主體的校園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和社會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二、微信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途徑的挑戰。長期以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通過課堂教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往往有明確的教育目的,通過一定的教育方法,緊扣教育目的,使用各種教育資源對受教育者在課堂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教育的主動權掌握在教育工作者手中。
(二)信息“無屏障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微博具有開放性、自由性的特點,但是這也造成了微博信息的雜亂和零散。大學生通過微博這一平臺可以獲得海量信息,但是在這些信息中難免會存在虛假信息,主流媒體在短時間內無法對大量的信息進行甄別,無法還原事件的本來面貌,大學生所處階段的心理特征決定他們無法對這些虛假信息做出有效的篩選和鑒別,大量難辨良莠的信息嚴峻地考驗著大學生們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更為復雜,如何指導大學生學會選擇和辨別網絡信息,如何避免大學生認知和思想出現偏差,如何有效利用網絡信息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網絡輿情監管成為難題,網絡輿論引導受到挑戰。由于微博的開放、自由和隱匿性,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微博發出自己的聲音并影響他人,在這樣一個輕松的網絡環境下,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但也有些人趁機以微博用戶的名義隱蔽在網絡背后發布一些混淆視聽、添油加醋、煽風點火的信息,引發廣大學生思想和輿論的混亂,造成校園甚至社會的不穩定。這就增加了網絡輿情管理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怎樣更好地識別和確認微博用戶的身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應對、管控和化解復雜的網絡輿情難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三、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應用
在“微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應看到新媒體時代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不斷探索與創新工作方法,改變教育理念,升華管理模式,提高培育質量,從而構建一個全新的教育模式,培養更多適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接班人。
(一)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與規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真正了解當今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與心理特點。當遇到學生出現困惑時,要善于使用方法以德服人,因材施教,把握新時代流行教育規律,以便順利開展工作。
(二)加強思想政治互聯網平臺建設。借鑒以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經驗,筆者認為應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建設信息平臺,為學生工作的便利開展創造條件。二是建設多媒體教育宣傳平臺,使新媒體成為高校傳播先進思想的網絡陣地。三是建設多媒體網絡公共平臺,發揮其在消息傳播、輿論引導和網絡溝通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建立健全高?;ヂ摼W信息監控與輿情分析機制。高校要時刻重視信息監督管理機制的建設與使用情況,保證機制的安全高效運營。大部分高校沒有能力對手機移動端、PC以及其他多媒體信息載體進行監督管理,使得高校網絡監管出現嚴重空白。因此,為了確保社會與校園的安全穩定,加強學校對網絡環境的掌控,就要建立起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與輿情分析機制,對于不良信息采取早預防、早處理的方式,保證校園的長治久安。
總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機遇與新挑戰,緊扣新時代思政教育脈搏,把握新形勢立德樹人方向,隨著時代的腳步創新工作模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利用好新媒體這一新平臺為社會不斷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能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 (作者單位為延邊大學馬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