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問題是國家安全的一個重要內容。1974年1月,聯合國在羅馬召開的世界糧食大會上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國際協定》,第一次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由此,糧食安全問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在當前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糧食安全狀況不僅受到國內市場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國際市場變化和激烈競爭的影響。
在經濟學上,假設是存在理性人,自然都會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的情況下,自然應該購買價格更低廉的商品(假設商品本身基本無差別)。但是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若一個國家的糧食全部或大部分依靠進口,在和平年代、在貿易交往順利的情況下,似乎可行;但是世界形勢多變,貿易往來時常會產生摩擦,若一國的糧食產品對國外進口的依賴性太大,是不符合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利益和可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那么在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的情況下,完全依靠市場調節是行不通的。例如東北本地酒生產大豆,但東北人加工飼料所需的大豆原材料往往從美國進口,就是因為美國大豆的價格更低、質量更優。此時政府的干預就是必須的。
政府可以實施糧食保護價格,在國內農產品價格低迷的時候用高于市場價格的支持(保護)價格收購農產品以維護國內農民的利益,保護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絕不能放棄糧食的種植。相傳,我國古代著名戰略家管仲命令齊國百姓只準種糧食,不準種桑,搞得本國絲制品價格奇高而糧食非常便宜。同時他又下令向周邊小國出口低價的糧食,周邊小國的農民于是都不種糧食了,而改種高利潤的桑并向齊國出口絲制品。過了幾年,周邊小國的糧田幾乎都成為桑田了,于是管仲下令禁止向周邊小國出口糧食,結果小國糧食短缺,出現嚴重饑荒,這些小國的老百姓不得不大量逃亡到齊國,齊國輕易的降服了這些小國。這就是“種桑誤國”的典故,盡管極端了一些,但若由市場完全說了算(小國的做法),這也是可能的,畢竟每個人在不考慮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是最符合人性的。而由國家來收購糧食,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國的儲備糧;另一方面,為我國的糧食市場調節供需,維持市場上比較平穩的價格。
然而農業生產及農產品的買賣還是要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的,尤其在我國加入WTO后,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正逐漸融為一個整體,導致我國糧食安全狀況受世界市場的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在物流和倉儲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國際上農產品的流通也越來越方便快捷,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國外的農產品自然會大量涌入中國,因此,我認為,我國要想實現真正的糧食安全,需要我國農產品自身具有國際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質量,自己能夠“立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單純依靠國家政策扶持、貿易壁壘、地方保護主義等手段是不能夠使我國真正實現糧食安全的。
因此,為了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要大力強化農業的基礎性地位,真正將農業視為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從資金、科技、流通體系等方面保障農業的健康發展。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我國農業生產成本較高,在勞動力資源不具備優勢的現實情況下,必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糧食生產效率也能夠得到顯著地提高,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降低糧食生產過程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改善糧食的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促進糧食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二、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發揮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把優質土地保護好。保護基本農田,實行嚴格的土地管理,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這與全社會各個方面有著緊密的聯系,它的實施需要全社會各個系統的支持和參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三、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科技素質
隨著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發展,很多有技術、有文化的勞動者選擇了進城務工從事非農產業,留在我國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往往是老人和婦女,他們的文化水平通常不高,觀念保守,大多憑經驗種田,沒有經過技術專業培訓,缺乏吸納新技術、新成果的熱情和動力,不容易接受改變。因此在推廣農業科技創新新技術時往往得不到預計的成果,是提高我國糧食生產效率的一大阻礙。
為了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加強農業技術的推廣,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產量提高,是農業科技新技術能夠得到廣泛推廣的關鍵。同時建立的科技體制應充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接地氣”,這樣才能提高推廣速度;還應建立以政府投資為主,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科技投資體系,改善農業投資環境,使我國農業能夠向著機械化、信息化方向發展,加快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實現適度的規模經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做貢獻。
四、建立完備的糧食流通體制和糧食儲備制度
健全和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方法。需要逐步形成統一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確定合理的儲備規模,還要健全儲備糧食運作機制,進行糧食儲備的經營活動。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的現代物流集團進入國家儲備糧的流轉業務,以實現現代生產體系與現代物流業相得益彰的局面,便于對國際、國內糧食市場的變化作出快速反應,形成多層次、分區域、多形式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
五、加強糧食安全預警,實施糧食安全的國際化戰略
建立完善的糧食安全監測系統和糧食安全應急系統。加強對糧食市場的預測和監測,密切關注掌握市場動態,在出現糧食不安全的情況下,應及時發布信息并及時增加市場糧食投放量。
在我國加入WTO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實施糧食安全的國際化戰略是穩定國內糧食市場、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利用國際市場發揮比較優勢,調整國內糧食結構,提高糧食質量的要求;是擴大對外開放、應對“入世挑戰”的必然要求。具體措施為加快糧食外貿體制改革,適應糧食安全國際化戰略化需求;采取多頭戰略、轉變貿易方式、在國外建立糧食生產基地、投資硬件建設等途徑來實現糧食安全國際化;還要重視培養農業國際化專門人才,強化農民國家化競爭意識,提高農民素質,按照國際市場的要求組織農業生產,為我國糧食市場全面與國際市場接軌打下堅實基礎。
因此,在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農產品價格的情況下,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最主要的是提高國內生產效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格保護耕地、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發展農業科技,進一步改革完善糧食流通體制等方面。還要重視國際市場,積極參與,實施糧食安全的國際化戰略。(作者單位為山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