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昌,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社會穩定和全面發展的根本,要實現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首先也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一、基本情況
于田縣是一個典型的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貧困縣,全縣轄13個鄉、2鎮、3場、1個開發區、2個街道辦事處,170個行政村。全縣總戶數80252戶,總人口277406人,其中維吾爾族272214人,維吾爾族占總人口98%,在人口構成中,農業人口231547人,占總人口83%。該縣隸屬于和田地區,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昆侖山北麓,屬暖溫帶內陸干旱荒漠氣候,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降水稀少,春夏多風沙和浮塵等災害天氣。主要產業是以養羊、養牛、養雞為主的畜牧業,以大棗、核桃、杏、葡萄、大蕓、紅花、雪蓮為主的種植業。于田縣被稱為“中國探險旅游之鄉”、“中國大蕓之鄉”、“中國大葉紫花苜蓿之鄉”、“中國玉石之鄉”、“中國胡楊之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落后。
由于大量百姓長期生活在南疆農村,長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使他們形成了封閉保守的思想觀念,很難接受新的思想。于田縣少數民族高度聚居,信教人數眾多,宗教氛圍濃厚,是宗教極端思想滲透最為嚴重的地區,大部分農民不能使用國家通用語言,導致他們就業困難,而閉塞的環境也使得他們容易受到披著宗教外衣的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保守的思想觀念對他們的束縛加之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嚴重阻礙了于田縣農業經濟的發展。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條件差,發展受制約。
于田縣受風沙、鹽堿、干旱、洪澇、疾病等頻繁的自然災害影響,致使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生產、生活、生存條件相對惡劣。特別是高寒山區及沙漠腹地的氣候條件惡劣,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差,產業結構單一,資源匱乏,部分鄉鎮至今還存在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畜飲水困難等問題,有的村由于未接入電信網絡,全村至今沒有安裝一部固定電話,有的村有衛生醫療室,但設備、人員未能配齊,農民需要異地就醫,以上困難不同程度地制約著該縣的經濟發展。
3、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農民收入增長受限制。
受自然環境、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于田縣農業生產方式仍很落后,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率不高,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普及程度較低,大多數農民至仍然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還有部分農民至今沒有掌握已經推廣多年的常規農業生產技術,種植技術落后、效率低,很多村子蔬菜大棚閑置無人使用,冬季新鮮蔬菜批發供應需要前往和田市,運輸路途遠,成本高。
4、地少人多,導致大批勞動力剩余。
于田縣和新疆許多地區一樣,戈壁沙漠面積大,可供居住生活的綠洲面積少,人口密度比全國高20%,人均耕地占有僅1.4畝,受水土資源、土地承包政策、生存觀念等因素影響,大量初、高中畢業的80、90后農村富余勞動力苦于沒有本領、沒有平臺,在家無所事事,不能自食其力,反而容易受到宗教極端思想的感染蠱惑。
5、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滯后,扶貧工作難度較大。
該縣地處沙漠邊緣,人均耕地占有僅1.4畝,貧困群眾致富渠道單一,作為全疆最艱苦、最落后的地區,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仍然滯后,與全疆甚至南疆四地州其它縣比較,經濟總量尤其是人均指標排名長期處于末位,發展差距呈持續擴大趨勢。
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
1、加強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要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首先必須落實好南疆十四年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先搞好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改善農村教學條件,逐步提高農民整體文化水平;二是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知識和各種業務技能培訓,增加農民科技知識,提高農民勞動技能。三是通過組織宣講、開展活動、組建文體隊伍等方式,弱化群眾近年來受極端宗教思想影響形成的錯誤理念和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努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思想新的新型農民。
2、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全面協調發展。
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以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村交通建設,構建鄉村公路網絡,實現農村人流、物流暢通;加強農村通訊建設,保障農村信息暢通。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好城市與農村協同發展的通道,保護好農村特有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以實現國家引導、企業投資、群眾受益的最終目標。
3、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提高農業生產力整體水平。
一是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成熟的農業技術,比如農作物栽培技術、家禽家畜飼養技術、水產養殖技術等。推廣方法上可以通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實施實驗、示范,培訓農民,建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戶等形式促進農業科技的推廣。二是要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加強農業物質裝備能力建設。大力推廣小型農用機械,對農民購置大型農機具進行補貼,完善農機服務機制,組織好農機作業。
4、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解決少數民族群眾就業難題。
于田縣應從實際出發,最大限度地促進和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積極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合理有序的外出務工。應組織引導當地勞動力參加農田水利、富民安居、鄉村道路、生態環境、小城鎮建設、摘棉花等短期季節性勞務創收;加強對人力資源的技能培訓與職業教育,開展紡織、家政、縫紉、編制、刺繡等專項職業培訓;依托少數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發展新疆特色勞務,擴大轉移就業規模;加強農村基本建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加快城鎮化的發展進程。
5、搶抓機遇,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于田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是國家鼓勵和支持的重點,能夠更多地享有國家對貧困地區、農村地區、民生方面的政策、資金扶持。于田貧困程度深,基礎項目和民生項目發展空間大,有利于爭取更多投資。于田縣應搶抓機遇,抓項目建設特別是重點產業項目,為支撐經濟快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促進于田新的產能增長點加快形成。好政策帶來好項目,好項目催生大效益。只要能夠搶抓產業轉移機遇,做強現代產業,于田就會走到持續、良性的發展軌道上來。(作者單位為新疆國資委機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