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標志制度的實施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范圍涉及白酒、葡萄酒、黃酒、茶葉、水果、花卉、工藝品、調味品、中藥材、水產品、肉制品以及其他加工食品等多個領域,其中尤以“農產品”最為突出。我國作為農產品資源富饒的國家,合理運用農產品地理標志,對于順應日益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突顯地域資源特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效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等“三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理標志的概念內涵,闡述了加強地理標志建設的必要性,羅列了影響地理標志建設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立足地理標志推動經濟發展的幾點對策。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持續推進,以及我國針對地域性特色農產品重視程度的不斷加大,“地理標志”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產業政策和對外貿易工具。其中,對于培育農產品品牌,提升特色農產品質量,增強農產品競爭力,促進地域產品融入國際市場形成強有力地助推。鑒于此,我們有必要結合世情、國情、區情,突出地方特色,以“地理標志”為契機,重點做好國際先進經驗汲取、相關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引導、民間組織專注等工作。
一、地理標志的概念內涵與推行現狀
地理標志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且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及其他特征與該地理來源相關聯,簡單地可以將其理解為“產地標志”。受到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則是指在上述前提下,經過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其本質是一項權利,屬于知識產權范疇,受到法律、條約等保護。其產品主要包括來自本地區種植、養殖的產品,如遼寧盤錦大米、山東單縣青山羊;或者原材料來自本地區,并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如貴州茅臺酒、山西老陳醋、景德鎮瓷器。
農產品地理標志相對于地理標志而言更具針對性,主要指向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其意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是一種與農業產業息息相關的特殊知識產權。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地理名稱必須真實,應為某一具體國家或者地區的真實名稱,表明該農產品產地。比如,陜西富平柿餅、重慶涪陵榨菜、廣西桂林羅漢果;二是所標示農產品要具備品質或者質量層面上的獨特性,要和別的地區相同類別產品有顯著差別,而且具有相應區域范圍中的知名度以及影響力。比如,西湖龍井茶的特點與品質是色翠、形美、味醇;三是農產品地理標志與農產品的特點、質量以及聲譽等具有緊密聯系,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決定。
目前,我國存在三套地理標志保護制度:一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由農業部批準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二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和管理辦法》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批準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的地理標志;三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實施保護的地理標志產品。自1999年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以來,我國已對1000多個產品實施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地范圍遍布全國。
二、加強地理標志建設的必要性
(一)是能夠提高產品價格。地理標志具有的獨特品牌效應對于農產品的價格存在重要影響。筆者經過調查,通過大量樣本發現農產品在申請通過地理標志認定前后“身價”差別非常大,即使與同類或類似產品之間也有著較大價格優勢,平均提高20%以上。其品牌溢價顯著,附加值提升明顯,有力提高了特色產品產地的經濟收入。以北京平谷大桃為例,自2006年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之后,畝效益連年攀升,一度曾3.2倍于北京其他區縣的大桃畝效益。
(二)是能夠促進農民就業。地理標志產品所具有的高附加值,極大促進了當地農民生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對其近鄰及周邊地區帶動效應明顯,一方面有效增加了生產面積和從業人員數量,一方面助推了當地交通運輸、加工、包裝以及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出更多就業崗位。以北京平谷為例,全區僅直接從事大桃種植生產的農民就超過7萬人,且有10萬農村人口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大桃生產。不僅如此,隨著平谷國際桃花節、鮮果采摘季等旅游產品的開發,實現了更多人“有事可干”。
(三)是能夠促進農民增收。地理標志的品牌效應,受保護產品的價格上漲,就業機會的增加,以及伴隨而來的“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價值兌現等,均有效地幫助當地農民實現了一定程度地收入增長。以平谷大桃為例,山區和半山區15萬農業人口人均果品年收入是全市果農人均果品年收入的近2.3倍。
(四)是能夠促進產業發展。地理標志權的授予對于當地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筆者經過調查,發現已被國家農業部批準的300余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目前大多數以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或上級政府重點打造的主導產業,形成了聚集化、規?;a業化態勢。以2015年獲得中歐10+10地理標志中方授牌產品的山東金鄉大蒜為例,從種植生產到收儲銷售已形成完備的“產業鏈”,不僅如此,隨著對大蒜食用和藥用價值的不斷發掘,加工而成的茸、片、粉、油、素等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日用化工、化妝品、保健醫藥等領域。
(五)是能夠促進生態保護。地理標志的核心是“地理”——一片具有獨特資源稟賦、優良自然環境和豐富歷史人文的區域。筆者經過調查,發現被授予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地區,在做大、做強該產品的同時,無論單純地通過擴大種、養殖面積,還是出于對產品質量、信譽的考慮,均會將區域的生態與自然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比如,北京平谷區果樹種植面積在林木綠化總面積中占比高達48%;山東金鄉大蒜的種植面積從1989年的16萬畝已發展到現如今的70萬畝。被授予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內蒙古呼倫湖白魚、福建連江鮑魚、山東臨沂大銀魚、云南撫仙湖抗浪魚等,當地政府均加強了對養殖場及周邊環境的生態保護。
(六)是能夠促進農村穩定。地理標志權的設定與授予,除了法律層面的意義和價值,還可視為一項獨特的“惠農”政策,尤其對于農業人口眾多,地理自然資源豐富的我國而言。目前,經查閱農業部、質監總局、工商局“三部委”批準認定的地理標志產品,大致歸類于蔬菜瓜果、糧食油料、水產、畜禽蛋、茶葉、酒、食品飲料、輕工產品、中草藥材及其他等,其中,對于農產品地理標志主要集中在前五項,其產區多數處于縣、鎮兩級,且經濟相對欠發達。故通過地理標志制度,在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的同時,對于農村穩定發揮著較大作用。
三、影響地理標志建設的主要因素
(一)是多頭管理與缺乏全局謀劃現象突出。地理標志在不同部門申請注冊時,名稱不夠規范,有時申請主體不統一,從而導致利益沖突,不利于地理標志的保護與發展。
(二)是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存在放大傾向。特別是同一產品,有按縣域命名的名稱,同時又存在按地市命名的,甚至存在按省域命名的名稱,以至于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大名稱里包含著小名稱。
(三)是重視與忽視共存。注而不用,用而不管,管而不暢。對地方而言,存在重地理標志的申請注冊,輕使用管理的現象;并且主管部門對于地理標志出現的亂局也存在不采取措施,對廣大中小企業和農戶使用地理標志不備案、不管理、不作為、不服務的現象,導致地理標志的作用得不到有效或者更大程度地發揮。
(四)是申報與使用主體參差不齊。地理標志企業規模比較小,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足,“品牌戰略”工作推進不夠,普遍存在“小而不精、大而不強”的現象。
(五)是地理標志研發能力弱,對關系到地理標志長遠和共同利益的事情關注不夠,存在“公地悲劇”現象和“誠信危機”。
(六)是地理標志保護與發展的社會關注度需要進一步提高。
四、立足農產品地理標志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幾點對策
由于廣大農村地區在酒類生產,食品飲料、輕工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筆者認為宜重視并充分利用“農產品地理標志”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但是,由于農產品地理標志權所授予的產品往往“獨立而單一”,其對于產地而言同樣意味著“獨立而單一”的經濟價值,從而造成區域產業的相對“單一性”。鑒于此,在吸收佩魯的“增長極理論”、阿爾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長論”,以及岡納·繆爾達爾的“循環累積因果論”等“非均衡發展理論”中有益成分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尤其縣鄉“二元”結構并存、矛盾突出的現狀,宜因地制宜借助地理標志農產品發展區域經濟。
(一)完善健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機制
要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方面的國際交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國際保護工作的實施。與此同時,要不斷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立法及執法等工作。依據當前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資源比較豐富的具體情況,以及國家的知識產權發展戰略,應當選擇合理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方式,設置科學的農產品地理標志法律保護機制。農產品地理標志是一種完全獨立的農業領域知識產權,需要擁有自身的專門法律體系。就西方國家的經驗而言,部分歷史比較悠久、地理標志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主要傾向于使用地理標志保護來進行專門的立法,從而強化對地理標志類農產品的保護工作;部分歐洲移民國家,因為發展歷史不夠長、地理標志資源相對欠缺,則往往采取使用傳統知識產權法律來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且疆域遼闊,氣候多樣,地貌多變,地理標志資源可謂相當豐富。所以,我國完全可以借鑒歐盟國家的有益經驗,不斷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立法保護工作,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所具有的立法權威性。其次,應在參照國際貿易通則等“國際游戲規則”的基礎上,打破“行業壁壘”和“部門割據”的局面,對《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以及《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等現有法律、法規中涉及地理標志的有關內容加以修訂和完善,盡可能減少“多頭管理”,做到“國內統一,國際接軌”,從而更好地提升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力度。
(二)推進農產品產業化、科技化發展
農產品地理標志能更好地推動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農產品對于自然資源具有極大的依賴性,尤其是氣候、地質以及水文等諸多自然條件,均有可能對其品質、類型等產生影響,應促進不同區域分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農產品,以及發掘、培育“準地理標志”性質的農產品。在產業化與科技化方面,由于地理標志農產品原材料的“生物特性”,常常使得不同農產品的生產區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特色以及發展進程等因素,其產業集群不像單純的工業產業集群“異地”,甚至“飛地”發展,而是具有顯著的“本土性”,并以此獲取“吸金、釋效”能力,促進關聯資源和各項要素向“原產地”匯集;推動原材料“產區”面積不斷擴大;催發產業鏈條拉長和衍生品派生,從而形成“區域性”“點狀”集群發展態勢。在此過程中需要做的,一是加大政府引導力度,促進行業自律;二是注重科技投入,推進產品與結構升級,從而對于可實現“易地”發展的工業部分遷離原材料“生態保護區”;三是加大產地組織和農民群眾的素質培養,提升“惜產惜地”意識,不能自毀招牌;四是妥善處理“近鄰遠親”關系,發揮“增長極”與“中心帶動外圍”作用,促進多方受益共贏;五是有針對性推進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和集約化等現代化管理。與此同時,鑒于我國農產品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農業領域社會分工的持續發展,以及隨著農村土地流轉的市場化推進,農產品地理標志中的一些生產性職能將逐步加以分離,產生包括產前、產中以及產后在內的彼此獨立的農產品產業部門,因此,適當的宏觀與頂層設計不可或缺,需前瞻性的看待問題,做好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三)推進農產品品牌化、信息化發展
地理標志對于農產品的地域特點及其品質具有非常明確的“指向指示性”,具有“區域性”品牌色彩。但是,地理標志的地區范圍不一定越大越好,太大會給有效保護增加難度?!盎鬄樾 ?、“精準命名”的保護不失一個好辦法,符合市場細分原理。而且,地理標志市場既需要“大眾名品”,也需要“小眾精品”。鑒于此,在塑造地理標志品牌化與信息化建設方面:一是引導并推動全民對地理標志的認知認可,尤其在食品安全問題普遍受到關注的當下,地理標志產品及其產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二是借鑒“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策略,不斷強化其地域性,引導受眾形成“品牌聯想”,并將此予以固化,如提到貴州的“名特產”常令人聯想到的是茅臺酒;提到山西平遙想到的是牛肉;三是提質增效,樹立“產品質量就是生命線”的理念原則,注重產品質量,以及由此維護提升的品牌價值;四是學會運用“互聯網+”思維,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有觀念,注重新媒體和互聯網的運用,不斷優化傳播渠道;五是創新銷售模式,將品牌營銷、體驗營銷、產品營銷、活動營銷、事件營銷、門店營銷等傳統營銷模式與電子商務進行有機結合,致力產品走出偏遠一隅;六是學會講故事,應充分利用每一個地理標志產品背后蘊藏著的濃郁地域文化,甚至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在“價值觀營銷”的背景下,通過引人入勝的“文化分享”獲得精神共鳴,促進消費,增值創收;七是注重健康因素與價值的挖掘,如大蒜的藥用價值,薏米的養生作用等;八是針對大眾名品和小眾精品應區別對待,分析目標受眾,做好精準銷售;九是運用大數據思維和“物聯網”技術,加大信息化建設,為消費者提供信息完備可靠、優質優價的產品,杜絕假冒偽劣;十是地理標志作為重要的無形資產,應加大自我保護意識。對農產品地理標志在品牌塑造上加以全面發揮,能夠更好地提升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深入推動地理標志區域內的經濟發展。
(四)加大農產品歷史人文內涵的挖掘
農產品地理標志在某種程度上是某個地區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長時間共同發生作用之后的產物,既是富有地域性自然文化和歷史文化內涵的農產品,又是國家的自然文化遺產以及歷史文化遺產。比如,法國的地理標志農產品被視為國家層面上的文化遺產,甚至加以國家形象予以對待。由此不難得出,文化已經成為農產品地理標志中最富生命力的精華所在,在不斷傳承與切實保護歷史文化等方面具備著極為特殊的作用。就區域性農產品經濟發展趨勢而言,生態價值以及文化價值的開發與利用,將成為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品位的主要趨勢,也是實實在在保持區域經濟發展活力的主要方式。積極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報與保護等工作,在側重挖掘農產品獨特品質等自然屬性的基礎上,需要更加注重發掘農產品所具有的歷史、人文等各類社會屬性,以期提升單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價值的同時,影響并帶動區域內其他經濟作物、產品,甚至關聯服務,乃至區域形象的整體提升,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五、結論
綜上所述,為保障農產品地理標志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離不開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其中,不僅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在法律制定、政策編制、社會引導、行政管理、組織實施等諸多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而且,也需要各地農民群眾不斷增進素質,培育品牌意識,注重產品質量,加大團結協作,提升產地自豪感,切實體現出農產品地理標志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作者單位為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