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經濟是與GDP導向的舊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寧夏作為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民族地區,近十年來借助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實現了經濟發展的快速增長,但這種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在政策和資金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新常態下,寧夏應結合自身實際和發展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科學選擇轉型方向,促進寧夏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5年,寧夏主動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立足于轉型升級和培育新動能,著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及時化解經濟運行中的不利因素,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和持續加大的下行壓力下,經濟運行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全區實現生產總值2911.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8.47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379.04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294.26億元,增長7.9%。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生產總值43805元,增長6.9%。
一、寧夏發展的優勢條件
(一)區位優勢
寧夏處于中國版圖幾何中心地帶,是包蘭鐵路,太中銀鐵路的核心樞紐,還處在新歐亞大陸橋和中國一一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中心區域,具備建設輻射西北,聯結華北、東北,通往西亞、北非航空樞紐的條件,是我國通往阿拉伯國家空中走廊的重要門戶。
(二)資源豐富
寧夏煤炭探明儲量300多億噸,預測儲量2020多億噸,儲量位居中國第六位,人均占有量是中國平均水平的10.6倍,且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分布廣泛,含煤地層分布面積約占寧夏面積的1/3,形成賀蘭山、寧東、香山和固原四個含煤區。而且從2003年開始建設的寧東化工能源基地, 寧東煤田已探明儲量270多億噸,居全國第六位,占全區已探明儲量的87%,煤田地質條件好,開采條件佳,采掘成本低,且煤質優,是優良的動力和氣化用煤。
(三)人文優勢
寧夏作為全國唯一一個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有236.14萬人(2014年),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集區,寧夏的回族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穆斯林風俗習慣相近,宗教信仰相同,民間交往頻繁,在與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地區交流合作方面優勢明顯。
(四)政策支持
從1999年起的西部大開發政策到2012年國家批準寧夏建設內陸開放性經濟試驗區,以及自2010年起每年舉辦的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博覽會,以及現在正在建設的銀川閱海灣中央商務區、濱河新區以及國家給予民族地區、西部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等等都在幫助扶持寧夏未來的發展。
(五)旅游資源發展的潛力
寧夏面積不大,但從南到北地理差異明顯,展現出了不同的地貌地理風景,在寧夏五個市中,一共有四個國家AAAAA級旅游風景區,而且現在各地根據自己的特色還在建設完善許多旅游度假區,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這也會成為寧夏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寧夏近期新組建成立了寧夏旅游委員會,合并了許多部門,并把旅游業的發展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
二、寧夏未來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任重而道遠
寧夏工業以機械、煤電、化工、建材、輕紡為支柱的高耗能產業結構, 近二十多年來變化不大。新興產業、高科技、高附加值含量的工業太少。占寧夏工業產值、利稅大頭的骨干企業還仍然是煤炭、橡膠、軸承、化工、鋁型材、機械等, 且這些企業集團化、規模化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二)生態環境的壓力大
寧夏的生態環境脆弱,寧夏地處西北地區東北部,黃河中上游,毗鄰沙漠地區,近年來,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給寧夏土地、水資源、空氣等的承載能力帶來巨大的挑戰。從自然環境因素來看,寧夏水資源貧乏,森林覆蓋率低,南部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嚴重,中部和西部存在風蝕沙化現象,北部地區土壤次生鹽堿化嚴重,這些問題的存在致使自然生態環境極其脆弱。而寧夏現有工業發展主要以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為主,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寧夏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第二產業的現實沒有改觀,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產業發展不夠。這從另一方面也要求寧夏的發展要走集約型發展道路,減少碳排放,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三)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弱
寧夏盡管在一些局部領域形成了技術優勢,但總體而言,全區少數產業初步實現了一個產業,一套科研機構,一支科技推廣隊伍外,其余產業均存在著生產與科研脫節的問題,集中表現在新產品、新品種科研開發能力不足和科技推廣不到位,帶來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競爭力弱的突出問題。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弱,企業發展的自主創新意識不強,人才缺乏,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少,自主創新的優秀團隊和領軍人物明顯不足,“重生產、輕研發”、“重引進、輕消化吸收”現象比較普遍。創新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產學研沒有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制約著企業和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
(四)省會中心城市的發展過于集中
根據寧夏人民政府的規劃,寧夏將銀川市定位為寧夏的區域中心城市,目前銀川市已占據了寧夏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一半的GDP,經濟過于集中,根據最幾年的數據顯示,銀川周邊城市的人口都在減少,經濟發展越來越單一,越來越發力,而銀川市城市擴張速度越來越快,這種發展勢必造成,除銀川之外的其他城市發展陷入停滯,而銀川最后將發展成為集中寧夏大部分資源的大型城市。
三、寧夏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
(一)投資力度不斷加大
近年來,寧夏以開發利用航權為著力點,加強航空口岸建設,加快建設銀川河東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辟更多國際航線并實現常態化運行。建設銀川至西安快速鐵路、包蘭線銀川至蘭州段擴能改造工程、甘武鐵路增建二線工程、寶中鐵路和太中銀鐵路復線。加快高速公路網建設,完善區內公路網。加快陸路口岸建設,推進陸路口岸跨區域合作,積極推動電子口岸建設等項目與政策,這些舉措必定會進一步加快寧夏經濟的發展速度。
(二)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
優化寧夏城鎮空間發展戰略格局。根據寧夏主體功能區定位,合理確定產業布局、城鄉布局、基礎設施布局和生態布局。積極引導人口、產業向沿黃經濟區城市帶和清水河城鎮產業帶集聚,向各級城鎮特別是中心城市和重點中心鎮聚集,實現以城帶鄉、以川濟山、以工促農、城鄉聯動、協調發展,推進區域城鄉一體化進程。同時扶持發展一批資源開發、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貿流通等特色小城鎮,推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網絡化、外向型城鎮格局。
(三)著力推進低碳經濟,打造綠色經濟
強化資源節約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要求,全面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明顯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產出率。全面推進清潔生產,打造煤炭、化工、冶金、造紙等高效循環生態產業鏈,著力發展循環型農業。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工礦企業水資源循環利用率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四)貧困人口生態移民
寧夏的西海固地區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不適應人居住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先后組織實施了吊莊移民、“1236”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和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勞務移民、教育移民,加上自發移民,已累計搬遷近百萬人,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針對35萬人仍生活在不適宜居住和發展的地方,自2011年開始,寧夏黨委、政府決定舉全區之力實施35萬生態移民工程,計劃用5年時間將35萬生活在不適宜居住、不適宜發展環境里的貧困群眾搬遷出來,搬遷到近水、沿路、靠近城市適宜生活和創業的地方,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截至2013年9月底,全區累計搬遷安置移民19.3萬人。而且,寧夏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趨勢,不斷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創造性地提出并實施勞務移民,將35萬生態移民中主要勞動力年齡在45周歲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務工技能、家庭人口不超過5人的家庭,轉移到城鎮、工業園區和農業產業化基地就業,在安置地享有住房、醫療、社保等各項優惠政策。(作者單位為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