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源遠流長,各族兒女辛勤耕耘,共筑和諧湖南,共繪美麗三湘。湖南少數民族作家在創作中能以自己所獨有的生活方式和創作態度,通過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學作品,書寫和記錄少數民族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在抒寫著人生百態,對社會進行著深刻的透視,彰顯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新時期湖南少數民族文學以小說創作的成就最為突出。不少從事小說創作的湖南少數民族作家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本文作者在時代特色、選取題材、藝術技巧、關注現實等方面,對湖湘文化格局中少數民族作家小說創作進行了初步探討,以期盼少數民族小說再創輝煌。
湖南也是一個擁有悠久文化傳統和深厚文學根基的大省,自古人才輩出。進入現代以來,苗族作家沈從文為“五四”以來的新文學譜寫了厚重的一章。承載湖湘靈韻靈韻,秉承大家風范,湖南少數民族作家在歷史的長河中追尋著古老民族的靈魂,鑄寫著民族的輝煌。作家作品浩如煙海,其中尤以小說創作的成就最為突出。特別是進入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新時期,不少從事小說創作的湖南少數民族作家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名震中國文壇的“湘軍”中的主力。經過40多年的積淀,至21世紀,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蔚為壯觀的湖南少數民族作家群。文學創作方面,中老年一代作家如孫健忠、石太瑞、向本貴、汪承棟、歐驍等,奉獻了不少佳作;而新時期初嶄露頭角的年輕一代作家,如蔡測海、賀曉彤等,成為了21世紀湖南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生力軍。他們為我們創造了“文學湘軍”的豐碑和輝煌。本文試圖在時代特色、選取題材、藝術技巧、關注現實等方面,對湖湘文化格局中少數民族作家小說創作進行探討,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緊扣時代脈搏,謳歌奮斗人生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抓住時代的脈搏,描寫新生活、新矛盾、新人物,在傳統的題材中,描畫出新的富有時代色彩的生活畫卷,這是新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小說創作的一大顯著特色。
新時期湖南少數民族作家在觀察生活時,目光能夠放得敏銳,讓自己的眼光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及時地看到生活的新動向,同時對生活的觀察盡可能深入,多進行思考,透徹生活的內涵,抓住事物的本質。此外,還能細致地觀察,在常人難以覺察出的細小微弱的差異和變化之中把握事物的特征。正因為這樣,他們能從生活中發現迷人的詩意的美的而又新的東西,使得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和所表現的內容能夠折射到時代的新生活,讓人看到時代的影子。70年代開始活躍于文壇的苗族作家吳雪惱,著有小說集《騎士、弱女、闊佬》,中篇小說《姊妹仨》,短篇小說《船家》、《山里葡萄甜蜜蜜》、《豬郎公架鵲橋》等。作者善于捕捉苗鄉特有的事物,以普通群眾為表現對象,被譽為“苗鄉生活的文明畫家” 。小說《姊妹仨》獲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獎、《清清小溪水》獲湖南省1980年優秀作品獎、《主人》獲遼寧省鴨綠江作品獎,《跟大人去做客》獲1987年湖南省小溪流作品獎,《他終于把我們征服》獲1984年湖南省文學大獎,《苕大》獲海南省天涯杯作品獎,《我的童年》獲首屆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等。 瑤族作家陶永燦的《黑喜鵲和白喜鵲》,以一個瑤家小山寨——竹勺寨為背景,描寫了各種人物的不同人生際遇,展現了一個瑤族自然村落,在激蕩多變的近代社會中所遭受的巨大沖擊與變化。特別是苗族作家鄧宏順的長篇小說《紅魂靈》抓住了時代脈搏、描繪出一副新的生活畫卷。
鄧宏順的長篇小說《紅魂靈》,以一個沅水河畔的小鎮湄灣為歷史背景,為讀者折射了出了一幅具有強烈時代烙印的農村鄉鎮發展的歷史畫眷。從“我”和父親兩代人在領導和建設湄灣鎮這片熱土過程中以不同的文化觀念相同的執政理念、不同的施政方式入手,展示了兩代人在事業、愛情等上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及功過得失,描述了生活在這片有著彎彎曲曲的路、彎彎曲曲的河土地上的父老鄉親彎彎曲曲的苦樂人生。《紅魂靈》的主題立意高深,從湄灣的變化中深刻地反映了中國處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劇烈變動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在重新整合,不斷地進行著調整。農村社會的主流思想正在轉變,農民回歸理性,漸漸學會了用自己的理性對許多事情進行判斷,他們有了致富和發展自我的內在要求。《紅靈魂》引領讀者去思索涉及到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民的精神信仰意識形態深層次問題的探索。這是一部引人深思,催人奮進,富于時代主旋律宏篇巨作。被評論家譽為是“對當代政治文化遺產的發掘和清理”和“精神帆船的航燈” 。
與時俱進是每個作家藝術生命的根本所在。湖南少數民族小說作為時代和社會生活的映照,它及時和動態地展示社會從宏觀到微觀的種種發展變化,其中包括求新、求異、求變的現代性精神訴求和時尚化追求。作品緊跟時代步伐,關照新生活、新風尚,顯示出對社會發展變化的敏銳反映,對大眾精神文化的需求的深情關注,拓展了文學的多樣格局和發展空間,表達了對文化產業和市場競爭的激情參與,在一定程度上突現了文化共享。
二、題材豐富多樣,生活畫面廣闊
題材的多樣化是新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小說的一大特點。農村生活題材、民俗民情題材、歷史題材、民族傳奇題材、政治題材等,在作家的筆端都有著深刻而獨到的反映。湖南少數民族作家懂得,一個作家是少數民族,是少數中的少數,有利于他在面對巨大的普遍性圖景時能夠打開圖景,創造新的可能性。他們能從文學大的格局中看到大的缺口,把我們某些確定無疑的東西重新打開,給人撲鼻清風、給人心靈震撼。他們的作品涉及面廣,題材豐富,成為“文學湘軍”中一道靚麗的風景。蔡測海、向本貴、鄧宏順等的鄉土感恩農村題材小說早已為文學界所共知,而瑤族作家李波的傳奇小說,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李波從小酷愛文學,198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白眉王傳奇》,采用革命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起來的方法,借鑒了我國傳章回小說的成功經驗,生動地描寫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八峒瑤山的廣大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與反革命武裝及其糾合的武林敗類展開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斗爭故事。小說《奇俠與女杰》、《瑤山風云》、《鷹拳王傳奇》等,標志著他進入了創作鼎盛時期,而且創作藝術也日益成熟。李波善于寫“奇”,但他的“奇”都是服從主題需要的,并非為“奇”寫“奇”,媚俗和迎合低級趣味,李波結合運用了傳統章回小說和現代小說的表現手法,文筆曉暢易懂,雅俗共賞,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這些也是作家成功的地方。
新時期政治題材小說也由歷來的空白發展為湖南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重要營地。所謂政治文化小說,就是人物活動主要在政治舞臺的小說。人們曾習慣地稱之為官場小說。官場小說的重點在于揭露官場中那隱秘的幕后的東西,以及貪官污吏的種種穢行丑態,而湖南少數民族小說近期出現的涉筆官場的小說家,他們并不熟悉更不直書官場的權術與操作,只對官場政治文化作文學的表現,稱他們的小說為政治文化小說比較恰當。這些作家大多是現實社會責任的擔當者,他們用自己的小說推進今日的改革運動。鄧宏順的小說《食堂》,寫了一個鄉政府食堂的小伙夫,掙的是小錢,看的是眼前的生活利益。但從伙夫小計較,看出政府干部的大貪婪;從食堂的小經營,見出社會的大風氣。伙夫加食堂,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場景,卻折射出整個官場的腐化和社會的浮華。小說促人警醒,令人深思。作家向本貴也以滿腔熱情、全心全意地歌頌在四個現代化建設中共產黨官員的犧牲精神與奉獻精神。他在被人譽為“一部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政治教科書”的《殘陽如血》中奠定的寫作立場與態度,同樣很可寶貴地保留在他新世紀的基層干部題材小說《盤龍埠》和工礦題材小說《遍地黃金》等作品中。
在這些作家作品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改革的根本出路與標志,就是人的解放與生產力的解放,讓每一個人盡可能地實現人生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在政治文化小說中亦卓然獨立。
三、探尋心靈之旅,抒寫百姓情懷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湖南少數民族作家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關注現實人生,關懷弱勢群體,關切和諧社會的建立,不只是新時期湖南少數民族小說的基本品格,而且是新時期湖南少數民族文學的基本走向。如果說孫健忠的《甜甜的刺莓》、《醉鄉》、《傾斜的湘西》,蔡測海的《麝香》、《母船》,吳雷惱《姊妹仨》,向本貴的《蒼山如海》、《這方水土》,賀曉彤的《愛的折磨》,等等,為新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迎來了湖南少數民族文學的輝煌的話,那么,以上諸多作家又通過他們的努力,又將關注現實人生的文學主線推動了湖南少數民族小說的向前發展。
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我國久傳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滿著對人民命運的悲憫、對人民悲歡的關切,以精湛的藝術彰顯了深厚的人民情懷。文學作品只有植根現實土壤、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新時期湖南少數民族作家在創作中,既讓自己的眼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及時看到生活的新動向,同時又對生活的觀察盡可能地深入一些、多進行一些思考,把握住生活的內涵,抓住事物的本質。他們細致觀察生活,在常人難以覺察出的細小微弱的差異和變化之中把握事物的特征。這樣他們就可以從生活中發現迷人的詩意的美的新的東西,使得自己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和所表現的內容能夠折射到時代的新生活,讓讀者看到生活的影子。在他們的創作中,努力尋找生活的軌跡,遵循生活的規律,探求生命的意義和輝煌。在這樣的一個創作群體中,苗族作家向本貴尤為人稱道。
向本貴作品的主人公,絕大部分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鄉村村民、在鄉村工作的基層干部、城市的下崗工人以及城市市民。這體現了作者向本貴那種關注底層百姓的草根情懷。“在他的作品中,幾乎都是以他熟悉的湘西農村生活為背景,以他熟悉的父老鄉親為原型,傾注自己的滿腔熱情贊美他們的精神,謳歌他們的業績。”“如果說向本貴前期的作品表現的是一種大好形勢下農民生活良好改變的趨勢,那在他后期掛職深入生活期間所創作的《鄉村檔案》《鳳凰臺》等作品,就開始偏向農民生存狀況和現實問題的揭示和思考。”因此,可以說,在向本貴新時期的小說中,主要就是體現了這樣的情況:對底層民眾生活的關心,對和諧社會建立的關切。
新崛起的苗族作家田耳,他的大部分作品關注的是小人物的孤獨、無奈,以及他們身上卑微而又永不寧熄的希望。他說,人的高貴與否是跟生活狀態無關的。他喜歡關注這樣的故事、這樣的人,他們身上有攔也攔不住的閃閃發光的東西,這是生活的賜予。生活本身已經蘊含太多了,他沒有要去刻意表現什么。在他看來,生活體驗與寫作之間是臍帶關系,即使脫離也有割不斷的聯系。他筆下的人物基本都有生活原型,像《衣缽》中的李可、《一個人張燈結彩》中的小于等。李可的原型是田耳的一個同學,可當他寫好后拿給那個同學看的時候,生活中的“李可”說:“這寫的不是我。”田耳說,他作品中的人物跟現實生活中的人在精神、氣質上相似,只是情節大多虛構。田耳寫的就是身邊的人和事。
以向本貴、田耳為代表,新時期湖南少數民族作家敏銳把握時代脈搏,重新發現那些被邊緣化、乃至被遺忘的弱勢群體的生存風貌,了解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以自己的深層關懷,體現了其強烈的責任感和對底層百姓的深厚感情,也表明了作家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期盼和追求。
四、不斷創新與超越,藝術技巧日臻成熟和完善
在歲月的沖洗下,湖南少數民族作家在藝術上的造詣比昔日更加高妙;新崛起的作家比老一輩的作家生活底子或許要薄,但文化底氣遠比前賢厚實,他們不再是沒文化的人寫書給有文化的人看,大都是學士、碩士、甚至博士,或者教授、編審、學者等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的藝術天宇相當開闊,在對現實人生的表現或再現時,就有了復制、仿真、變形、投影、浪漫等種種的區別,而且一出手就在全國搶占藝術的制高點。
孫健忠的小說從歌頌新人新風尚起步。但他長期深入生活,對湘西的人和事有深刻了解,因此他的作品更注意生活氣息和人物性格刻畫。他的中篇小說《五臺山傳奇》,標示著孫健忠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已經成熟,并在他作思想和藝術上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實現了他由寫人物外顯行動到寫人物內心世界,由寫民族風俗到寫民族的內在精神氣質的轉化。在整個改革開放的時期,孫健忠始終堅持與新時期文學主潮對話,把握他作的主旋律,當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退潮,改革文學興起時,他及時推出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醉鄉》。作品題材新穎,內涵深遠,不愧為新時期的一部優秀長篇,也是孫健忠創作道路上一塊新的里程表。自《醉鄉》以后,孫健忠的創作風格有了明顯發展,在堅持現實主義的同時,加進了魔幻現實主義技巧和神話色彩,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蔡測海的小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幾年來,蔡測海在小說創作的探索中,又闖出了新路。他吸收現代派小說的長處,克服中國傳統小說的短處,將現代派小說的超時空、象征性特點與中國傳統小說的技法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想象與經驗相結合、虛與實相結合、寫意手法與寫實手法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寫出長篇小說《三世界》。這是一部重想象、超時空的現代派小說,是作者創作方法的重大突破。新時期以來,文學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小說的敘述語言已經被許多作家所重視,汪曾祺、林斤瀾、莫言等作家都是從敘述語言上創造了自己的風格。蔡測海的長篇小說《非常良民陳次包》,以民間口語營造民間敘事,作者在享受民間語感的快感的同時,贊嘆“語言如此燦爛” 。語言簡潔清凈,清爽宜人得多,收到了敘述語言的革新的好效果
苗族女作家姚筱瓊的《芭蕉雨》,善于渲染氣氛,描寫景致,用美好的心境與細膩多情的筆觸去反映湘西,語言明麗、清爽,追求一種典麗而優美的文學語言,具有濃郁的意境,描摹一幅苗寨的水墨畫卷,在藝術個性、藝術視角和藝術意境上都是嫻熟的。
總之,湖湘文化格局中少數民族作家小說創作,以描寫生活為己任,追求深層次的人生理性感悟,超越現實而又更加貼近生活本質,實現了藝術創作的蛻變與超越。無論是在作家的參與上,還是作品的數量上,都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取得了令人刮目的可喜成果。作品緊扣時代脈搏,探尋心靈之旅,題材豐富多樣,生活畫面廣闊抒寫百姓情懷謳歌奮斗人生,不斷創新與超越,藝術技巧日臻成熟和完善。少數民族作家成為了“文學湘軍”的主力,在傳承湖湘文化的同時,又繁榮了燦爛的少數民族文化,共同推動華夏文明的向前發展。(作者單位為湖南工程學院人文社科部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批準號為:13YJA75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