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之間如何實現和諧發展、共贏進步便是眾多研究學者紛紛討論的熱點。在國內眾多中小微企業以及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硬件”支持來完成相應的生產,資金就好比新鮮血液一樣支撐著企業的生存與成長。然而亟需資金支持的眾多中小微企業與民營企業在獲取融資資金的過程中,很難以從正規渠道比如銀行信貸途徑中獲取大量的貸款資金,為了有效填補這一缺口,商業信貸便如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那么面對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當企業面對需要資金時,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是存在何種的關系來滿足企業與市場的需求?
一、理論基礎
(一)存在優勢理論
所謂存在優勢理論,其指的是在整體環境中,某個體具備的條件、市場與接受度等因素而形成了自身具備的優勢。為了有效提升某個體自己具備的本來優勢,會通過利用諸多競爭因素來降低獲利標準從而增加用戶受眾群。站在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二者來說,商業信貸相比于銀行信貸的存在優勢便是能夠從更加快速、便利的放貸條件下給予給需求者足夠的融資資金。而銀行信貸相比于商業信貸來說,便具備了融資正本低、流程正規、受法律保護性較高的存在優勢。
(二)價格歧視理論
價格歧視理論是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一方在面對不同層次的接受者時,以提供同樣等級、同樣質量、相同商品或服務的行為為前提,則會在眾多接受者中采取不同價格或者收費標準的方式,形成一種層次化的價格差異,這便是價格歧視。價格歧視理論在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金融業務的體現中,主要表現出對不同需求主體的“價格歧視”。比如商業信貸或者銀行信貸都會根據借貸企業或用戶的資質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放貸方案,比如放貸利率的高低、融資時間的長短以及總體放貸金額的多少等。
(三)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指的是在互換活動中付出的成本,其與生產成本是對應關系。交易成本在人類的生產與生活中隨處可見也密不可分,并且一旦產生了互換活動便會有交易成本的產生。針對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而言,有部分學者認為選擇商業信貸會降低總體交易成本,并且從采購方的角度來看能夠完成相應的成本回收與生產周期的有效循環。而從銀行信貸的角度來看,如果對具備借貸資格較為良好的企業而言來說能夠有效降低總體交易成本,但是對部分缺乏銀行借貸資格的企業來說便無法發揮成本節約的有效性。
(四)差異性理論
所謂差異性理論,是對于信貸主體而言,由于各自的借貸條件限制與標準不同,使其獲得的融資對象群體也相對不同,在整個信貸市場中呈現著彼此的差異性。相對于商業信貸而言,由于其成立時間相對較短,經歷的年限也相對有限,后備實力與整體規模都是中小型偏多。那么這樣的外在特點與銀行信貸之間形成了明顯的差異性,由于銀行信貸的成立時間較久,有著深厚的市場經驗與穩定的融資對象,幾乎形成了穩固的發展模式與借貸關系。二者這樣的不同表現,便是彼此之間的存在的差異。
二、我國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現狀分析
(一)商業信貸現狀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后,為商業信貸的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與市場氛圍,但是與國外西方發達國家商業信貸領域的發展程度相比,我國的商業信貸仍然不夠完善與成熟,也表現出較為滯后的缺點。伴隨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盡管我國商業信貸與國外相差甚遠,但是從自身的發展速度上來說已經較為迅速,并且也保證了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交易量是以商業信貸的方式完成的。面對國內眾多企業對資金存在者廣泛需求,一旦企業發生資金周轉不靈、資金鏈條斷裂,則會導致企業無法正常運轉和生產。因此,諸多中小微企業或者民營企業面對亟需資金的狀態下,盡管商業信貸的融資成本較高,但是由于存在銀行信貸缺口的因素也不得不選擇商業信貸的方式,來緩解資金需求的問題??梢哉f,目前商業信貸在國內金融領域有著較為寬闊的市場前景,也在逐漸轉變為中國更多企業認可的融資方式與融資選擇。
(二)銀行信貸現狀
當前我國正在處于高速成長與戰略轉型的發展時期,且市場內部流通的信息無法在更為平衡的狀態下傳遞,導致市場經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由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有待于進一步深化與邁進,我國銀行信貸作為發展歷史較為長久的融資業務形式,整個銀行信貸市場的發展也待于進一步完善。從目前我國銀行信貸的發展現狀來看,“限制性”與“選擇性”是銀行信貸最大的特點。由于銀行信貸不是對每個企業進行全方位開放,在放貸條件上也存在較多的條件與限制,所以一般具備良好信貸資格、發展實力的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國家重點扶持企業、與政府建立緊密合作聯系的企業等,才有機會和條件獲取銀行信貸的資格。由于銀行信貸的放貸個體數量有限,這便給諸多本來就亟需資金支持的中小微企業與民營企業帶來的很大困難與窘狀。所以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小微企業與民營企業紛紛選擇商業信貸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生產與正常經營的融資途徑。
三、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關系分析:替代還是互補
(一)替代性
從替代性的角度來看,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之間的替代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的融資成本不同,使二者之間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借貸企業或用戶群面對這種差異時會放棄不理想一方,而選擇另一方,這便在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之間形成了替代關系。而左右借貸企業或用戶群選擇的影響因素便是信貸資格與融資成本。關于銀行信貸來說,由于其對借貸企業的資格過于限制,很多中小微企業或民營企業無法滿足銀行提出的硬性要求,從而無法在銀行信貸的途徑中獲得融資資金,導致很多中小微企業與民營企業選擇了商業信貸的方式來代替銀行信貸的方式。那么關于商業信貸來說,由于其融資成本相對比銀行信貸要高出很多,這樣就會使得同樣具備二者信貸資格的企業,會更加傾向于選擇融資成本更低的銀行信貸,這樣銀行信貸便替代了商業信貸。
(二)互補性
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的互補性主要是站在整體環境的角度來思考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如果國內金融領域整體消沉的環境下,信貸行業不景氣,眾多企業不會選擇外貸資金而增加自己的經營負擔,在這樣的背景下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則會形成互補關系,各自彌補對方的劣勢來突顯優勢,在相互互補的狀態下良好發展,共同為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而做出努力。例如美國經濟研究學者伯克利與伊博森共同提出了關于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的互補性理論,即站在企業融資的角度來分析企業對二者的需求性與排斥性,以此來表現出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之間的互補性等關系。針對我國整體金融市場而言,借貸雙方就如同市場中的甲方與乙方,各自滿足自己的需求,同時也來滿足自身的經濟缺口。那么站在這種相對宏觀的視角來看,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就是“站在一條船上的螞蚱”,他們面對的客戶群體都是對融資、對信貸有需求的群體客戶,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是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共同服務的對象。這樣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就會共同為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做出努力,會共同促進融資市場的活躍度與靈敏度,同時也承擔著共同的融資風險。可見,站在同行業的角度而言,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之間形成了鮮明的互補關系,各自彌補對方的不足與劣勢,從而為整體資金融通市場而做出努力。
(三)商業信貸對銀行信貸的促進作用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商業信貸的快速發展盡管對銀行信貸產生了一定的沖擊,但是也會對其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比如商業信貸采取的融資理念是減少對企業的融資約束,在這一點上非常值得銀行信貸來學習與借鑒。通過適當放寬自己的融資條件,形成良好的融資環境,從而幫助銀行信貸自身實現創新發展與轉型。換言之,由于商業信貸自身的利率相對較高,盡管放款時間短、放貸金額高,但與此同時較高的利率便使得商業信貸的門外客戶“敬而遠之”。也正是商業信貸存在高利率的缺陷,反過來促進了很多具備銀行信貸資格的企業或其他主體,都會直接優選銀行信貸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融資需求,這樣便也直接促進了銀行信貸的良好發展。
四、結論與建議
(一)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環境下,很多企業都存在資金短缺、融資不通的情況,而其中以中小微企業以及民營企業更為亟需資金的支持。在這種環境與需求的推動下,銀行信貸無法做到一一滿足眾多主體的需求,此時便需要另一個角色來供給市場需求的資金。商業信貸作為區別于銀行信貸的金融業務的一種,其能夠在時間短、下款快、流程少等特點的基礎上滿足諸多企業以及用戶對資金的需求,完成一套的信貸業務。那么面對當前眾多關于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中,在眾多學者提出的意見各有所長、各持所理的背景下,本文通過圍繞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之間“替代”或者“互補”的對應關系進行分析后,能夠知道銀行信貸與商業信貸之間存在者客觀的替代關系,商業信貸能夠替代銀行信貸滿足更多中小微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對融資資金的需求。與此同時,如果當面對金融領域整體消沉的環境下,商業信貸與銀行信貸則會形成互補關系,各自彌補對方的劣勢來突顯優勢,共同為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而做出努力。
(二)政策建議
針對我國銀行信貸的發展視角來看,對于其發展的相關建議主要為:關于銀行信貸的政策支持上,放松對銀行信貸的微貸權。政府應該從政策角度上應當適當放松對銀行信貸的微貸權,同時還要重視金融市場中各個角色的廣泛參與,這也會讓銀行信貸體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尤其是在一些缺乏信貸經驗的中小微企業與民營起來說會格外適用。
關于商業信貸的政策支持上,在實際的定價過程中可以推動商業信貸組織在內部成立一個利率風險管理部門,并以此建立起相應的利率風險管理體制,來提高眾多企業與用戶在商業信貸過程中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并能夠在科學的范圍內進行商業信貸。同時,加強專業商業信貸人才培養步伐,為商業信貸的良好發展增進全新動力。通過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以及選拔專業的商業信貸人才,在予以商業信貸行業資金支持中,推動其內部進行定期的信貸人才培訓,聘請專業的講師對商業信貸從業者進行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在政策環境的幫助下,促使銀行信貸與商業信貸能夠實現共同發展,促進國內金融信貸領域在更加規范、健康與綠色的環境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