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示語即公開和面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其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強制性四種應用功能,并展示信息的靜態(提供信息)和動態(告知、展現、指示)雙重意義。隨著全球化進程和經濟的發展,公示語作為一個國家的形象牌,其重要性已經日益凸顯,尤其是公示語的翻譯研究也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工作。
作為人文關懷的一個窗口,公示語已然成為都市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簡潔標準的公示語翻譯能夠給外國友人以有益的指示、提醒。 然而當今國內公示語的翻譯由于譯者沒有靈活選擇適應源語言和目的語言的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導致出現大量的胡譯、硬譯、表達不規范、不合時宜等現象。很多公示語不僅未能提供正確的指示作用,還在國際游客中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一、生態翻譯學
胡庚申(《生態翻譯學研究》,《生態翻譯學-建構與詮釋》,《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積淀與視角》)提出翻譯基于適應選擇(adaptive selection)的生態翻譯理論,強調翻譯過程應以譯者為中心,生態翻譯學旨在探討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這里的生態環境指的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呈現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譯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是譯者和譯文需要適應的多種因素的集合”(胡庚申,2004:40)。
翻譯的“選擇適應論”最早由尤金·奈達提出—他在《翻譯新視角》(Fresh Look at Translating)中說道“譯者要做出成千上萬次的涉及選擇與處理的決定, 以適應另一種文化, 適應另一種語言, 適應不同的編輯、出版商、讀者群。”(Nida, 2000:7)胡庚申則強調翻譯是譯者努力尋求譯作“生態位”的過程(胡庚申,2004:16),倡導譯者在翻譯時充分發揮能動性和樞紐作用,主動適應源語的生態環境,重視源語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意義,從而選擇合適的目的語來體現源語的生態位。 (胡庚申,2006)還提出了具體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多維度適應”,即在三維(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中靈活選擇轉換以適應特定的翻譯生態環境,以使譯文留強汰弱。
二、 多維度適應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胡庚申,2006)。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語言轉換行為,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公示語的語言風格,還要揣摩源語和目的語的句法、詞法、語音特點,英、漢分屬不同語系,無論是在結構、形式還是內涵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其中最集中的體現在英、漢詞匯語義方面的差異,而詞匯語義有集中體現于詞匯蘊含的文化意義。本身意義相同的漢、英詞匯,其文化意義可能有相同、空缺和沖突等三種情況。所以我們翻譯時,一定不能采用逐字對等的死譯或硬譯,而是要比較兩者差異,實現句法、語音、語義等多個語言維的靈活轉換(胡庚申,2006)。先看兩個例子。
例1、長沙洋湖濕地公園某公示牌 “溫馨提示”譯為“Review tips”
例2、長沙植物園某公示牌 “文明游園”譯為“Civilized Garden”
例1作為標題,譯文在格式上不符合英文格式,tips的首字母T應該大寫。其次,“Review”一詞的語義為“檢查;回顧”。在功能上是動詞,不能修飾名詞tips,這是明顯的錯譯,只會讓讓游客迷茫。例2采用逐詞對等的直譯法,“Civilized”作為形容詞放在名詞“Garden”前作定語,意為“文明的花園”,是錯譯。除了結構上錯誤,更隱性也更常見的錯誤是對文化意義的曲解。
在長沙一家四星級賓館大廳,“溫馨提示”被譯為“Warm Tips”,是不是就好很多呢?非也!我們要看詞匯、表達的具體社會文化語義。西方文化更多考慮“Tips”被接受后會帶來的積極效果,不關心Tips本身的性質,所以在西方,同樣功能的指示牌只會寫“Tips”,不會贅冗。而中國文化更關注接受者的感受,“溫馨”不宜省去。 同理,岳麓山景區將“文明游園”譯為“To Be a Civilized Visitor”,看似不錯,但處理英漢詞匯的文化差異時仍有差池。Civilized是個表屬性的靜態形容詞,沒有凸顯“游”的動作性、行為性,自然達不到“對游客的游玩行為形成約束” 的目的。翻譯為“To Be a Polite Visitor”更妥,polite是動態形容詞,強調的是行為特點,更符合源語要表達的意思。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在于關注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譯者應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應關注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文化系統。
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禮貌標準和方略,文化差異也導致不同的價值觀。中西價值觀念差異會影響中西人們對英語中某些詞義內涵的理解,造成語言溝通的不暢。尤其在翻譯一些文化意義空缺或文化意義沖突的詞匯時候,往往導致交流達不到目的,引起誤解甚至交際失敗。
例3、長沙博物館某公示牌“車同軌,書同文”譯為“Standardization of gauge and written script” 長沙洋湖濕地公園某公示牌“與人恭而有禮 四海之內皆兄弟”譯文“Let one be respectful or others and observant of propriety then all within the four seas will be his brothers.”
在翻譯中難免要接觸到古文、成語、諺語和典故,這些都是一個社會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成語諺語由于漢英文字的巨大差異和文化傳統迥然不同,譯文很難做到形、聲、意、神完全符合。
這兩則原文都為漢語古文,外國人極少接觸,極難理解,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我們要先對原文進行文體分析。兩句原文使用了大量單音節詞(古文皆如此),所以我們在一定要根據語境理解其義并選出合適的對譯詞。兩則譯文不約而同地結合了多種翻譯方法,如第一句采用省譯、增譯結合法,“車”和“軌”選擇了對譯詞Gauge, “書”和“文”選擇了對譯詞Written script,并且找出了原文隱含的關系為并列,譯文中增加了關聯詞and。第二句的譯文準確的理解了古文單音節詞“而”“之”的意思,譯為“and”和“the”。這樣的翻譯不僅準確傳達了源語的意思,而且很好的實現了文化維度的轉換,維護了源語的文化生態。
又比如例2,譯為“To Be a Polite Garden Visitor”可妥?非也。Garden實屬多余。原文有“園”是因為漢語極其偏愛雙、四音節詞或短語,“園”加入后形成“游園”、“文明游園”等偶音節數表達正好契合這種偏愛。但英語沒有這種文化傾向,牽強附會反而會破壞目的語的文化生態。
這些例子說明在翻譯創作中文化維轉換是何等重要。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轉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現于譯文。
在交際維度,公示語翻譯應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信息,還要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文化習慣和心理,以使原、譯文的交際功能等同。翻譯即交際,立足于服務讀者,譯文讀者(群)在閱讀時的心理認同是衡量翻譯優劣的重要標準。公示語譯文尤其如此。
例4、長沙橘子洲頭某公示語 “不亂停亂行”譯為“Do not stop and walk casually”
該譯文無論從結構方面還是從語法層面都不存在問題,但是運用了祈使句的表達,表禁止,語氣過于生硬,會讓人心里產生抵觸情緒(何琮周,1996)。公示語本來是服務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但該公示語譯文恰恰起到反作用。改譯為“Please do not park or walk optionally”既準確的傳達了源語信息又能讓讀者樂于接受。
例5、長沙洋湖濕地公園某公示語“注意安全 當心落水”譯為“Pay attention to safety; don’t fall into the water.”
此句語法上沒錯誤,但這樣一一對等的逐字翻譯掩蓋了原文要警醒游客的交際目的,危險警告一定要簡短有力,需警惕的對象要醒目。如譯為“Beware: deep water”更符合上述要求和警醒的交際目的。
例6、長沙植物園某公示語“請勿亂扔垃圾”譯為“Don’t throw rubbish around”
該譯文不符合公示語簡潔明了的特點,“around”的增譯略顯多余。而且語氣生硬,雖能讓人理解,但不易讓人接受,應改為“Don’t litter please”。
總之,翻譯還需營造良好的交際環境,最大限度地實現交際維的轉換。
三、 結語
公示語翻譯研究不應該拘泥于形式,一一對應逐字翻譯有時候并不可取,譯者應多從源語和目的語雙方的文化背景出發,充分理解不同的文化在翻譯中的表現,還應注重目的語讀者的三個維度,譯者應該從這三個維度出發,采用多維度適應與選擇,實現多維度統一。生態翻譯理論在公示語翻譯研究上的應用不僅有利于規范公示語,還益于發揮公示語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