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目前我國軌道交通發展現狀出發,以鄭州市為例淺談我國軌道交通建設在城市規劃、投融資方面、城市擁堵、運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鄭州市的軌道交通建設實情,在健全法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競爭機制、城市規劃與綠色綜合交通體系的構建等方面給出軌道交通運輸與城市發展的和諧之路。
關鍵詞:軌道交通;運輸;城市發展
目前,我國在建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總長4448公里,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投資累計達2.63萬億元。2015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完成投資3683億元,比上一年大幅增加27%。城市軌道交通已成為我國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拉動力。截至2015年末,我國共有44個城市的軌道交通規劃獲批;已有26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共計116條線路,運營線路總長3618公里。其中,地鐵2658公里,占73.4%;其他制式城軌交通規模960公里,占比達26.6%。
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促使越來越多的城市著手軌道交通的建設。以鄭州為例,目前已有地鐵1號線在運營,多線地鐵線路正在建設中。隨著城市群將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主導的空間組織模式,市郊鐵路也將逐漸成為中國未來城市軌道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鄭州市與周邊城市的多條城際鐵路正在運營中和建設中,在航空港遠期還規劃了有軌電車的建設。然而,城市在發展軌道交通時,往往是僅僅將其當成重大的交通基礎設施,并未充分意識到軌道交通對城市發展的綜合影響作用。
常見的問題有:欠缺將軌道交通與城市規劃和城市發展結合;政府一手包辦,缺乏與市場主體的合作;軌道交通的投融資地方政府壟斷資金壓力大;多條軌道線路建設與城市其他道路改建施工同時進行,城市擁堵加重;重視施工建設,輕運營管理;這些都造成了大部分城市未能達到借助最大化軌道交通來提升城市整體競爭力和發展水平的效果。
大規模的軌道交通建設任務給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建設初期的融資方式,建設過程中對城市交通的擁堵、生態環境的影響與建成后的效果、后期的上座率等問題也將軌道交通與城市建設的問題再一次擺在決策者和規劃者的面前。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制度保證
目前我國的軌道交通建設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資建設,以為政府服務為目的而建設的,規劃決策體現著高度集中制,缺乏市場導向,更缺乏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參與,軌道交通的物業發展緩慢,導致軌道企業內部及周邊的商業不能有效發展起來。軌道交通的規劃設計、建設及運營缺乏一個公開透明的機制,這樣既無法保障相關規劃調整的科學性、公益性乃至合法性,同時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也由于交易風險高導致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下。因此建議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制度,制定明確的規則,讓政府、企業和第三方支持機構以市場導向為基礎,用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保證其學和合法,通過博弈讓各方利益最優地達到平衡。
同時,艱巨的軌道交通建設任務再加上相對較低的運營水平,使得社會資本融入到軌道交通建設中的難度增大,大部分的軌道交通建設運營仍然是由地方政府壟斷的。事實上,只有讓市場化企業能真正全權掌控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才能有效地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軌道交通投融資。這樣一方面能緩解地方政府軌道交通建設壓力,另一方面市場化企業在運營經驗、創新和管理上的優勢能促進中國軌道交通建設運營質量的整體提升。要在軌道交通領域引入社會資本,需要配套的融資體制的改革。切實改革金融體制,讓私人企業能獲得更低的融資成本,才能有效促進軌道交通領域社會資本的參與。
二、注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軌道交通建成運營后,由于其噪音小,運能相對其他公共交通較大,能源多為電力牽引,在能源消耗方面相對比較環保。然而軌道交通在建設過程中,軌道交通的車站多采用明挖施工法,長工期的圍擋施工過程不僅影響城市道路的交通,施工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噪音等會極大地影響城市的生態居住環境;另一方面在施工過程中拆遷過程也會造成一定的環境破壞。因此在軌道建設中要盡量根據場地進行因地制宜,最大程度地保護原來的地質地貌和生態環境。
三、引入競爭機制,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自由市場環境
為了拓展資金來源,提高效率,應該在軌道交通行業引入民間資本、引入市場競爭機制。近期中國軌道交通建設任務艱巨,大部分的軌道交通建設運營仍然是由地方政府壟斷的。只有引入競爭機制,真正開放軌道交通的投融資,讓市場化企業能真正全權掌控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才能有效地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軌道交通投融資。這樣一方面能緩解地方政府軌道交通建設壓力,另一方面市場化企業在運營經驗、創新和管理上的優勢能促進中國軌道交通建設運營質量的整體提升。
四、充分考慮交通規劃及交通引導
2015年鄭州地鐵2號線、5號線處于建設過程中。原在航海路的快速公交線路因航海路修建地鐵將其移至與其平行的長江路,使得長江路進入快速公交建設模式,同時與航海路平行的隴海路和隴海高架快路交通壓力驟然上升。進入2016年加之紫荊山路修建下穿隧道,農業路、北環等主干道相繼施工,嚴重加劇了鄭州市的擁堵程度。因此在城市規劃中要充分考慮交通規劃對城市的促進作用以及在建設過程中可能帶來的短時間的不便,特別是軌道交通周邊的道路及平行道路的修建或者改建計劃,將軌道交通建設帶來的擁堵降到最低。一是建議采用指示牌、交通廣播等形式提前通知車輛或行人進行繞行或者在繁忙路口增設交通引導員、交通協管進行交通引導;二是通過各種媒體為大家推廣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減少私家車出行,降低城市擁堵;三是充分利用城市智能交通的采集的交通量信息大數據平臺,通過軟件、APP、廣播、導航等形式為駕駛員提供有效的出行路徑,減少其在路上的擁堵時間,提高道路的通過能力和服務水平。
五、構建綠色綜合交通體系
軌道交通在運營管理過程中,要與城市現有的交通方式如常規公交、快速公交、出租車、城際大巴等有機結合,促使各種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促成一體化管理。以鄭州為例,要把多層次的軌道交通系統協調好,包括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地鐵、輕軌等等,每個特定的城市都要把它們的功能層級、服務對象、銜接方式相對明確地確定下來,讓這些系統能夠給城市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通過各種交通工具的有效銜接,實現構建鄭州市綠色綜合交通體系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 陳迪 軌道與都市協同發展,不是戀愛,是婚姻 《城市中國網》.
[2] 張翠 “互聯網+”時代下鄭汴一體化發展對策研究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