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青島市某市政道路路面工程施工實例,結合以往同類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經驗,從施工工藝流程角度對瀝青混凝土施工技術進行分析。
關鍵詞:城市道路;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
一、施工準備
(一) 施工組織準備。為了確保本工程各項目標得以實現,應選派優秀精干的項目管理人員組建項目經理部,由經驗豐富的項目經理擔任該工程的項目經理。項目部由項目經理、項目總工、項目技術負責人、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資料員、材料員等組成,負責工程項目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施工技術準備。項目技術負責人應在施工前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核查施工圖紙,熟悉技術資料、規范標準,編制實施性的施工組織設計及主要分項工程施工方案,編制安全、技術交底,編制質量安全保證措施及各項規章制度。
(三)施工現場準備。項目部全體有關人員一起了解現場的地形、水源、電源、及環境保護等有關情況,確定工程范圍。積極協調各方面的關系作好現場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將水源、電源接至現場;建立工程的測量放線控制網,并進行定位放線;根據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搭建現場辦公室、加工棚、員工宿舍等臨建,安排材料、設備、機械的堆放場地。
(四)施工隊伍準備。組織精干的施工隊伍,安排好勞動力進場。根據工程特點、工期要求以及我公司的承諾條件,結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合理組織一支管理水平高,職工素質好,施工能力強的施工隊伍進場,保證工程的工期及施工質量。
(五) 施工資金準備。嚴格按照合同規定及資金需求計劃分階段準備材料、設備、周轉材料、機具的采購、租賃資金和勞務資金,以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六) 施工物資準備。施工物資準備主要包括:施工材料、半成品、設備、周轉材料、施工機具、檢測計量設備的計劃、采購、租賃、進場及質量檢驗工作。
二、主要施工順序和施工方法
(一)測量工程
1.測量設備設置。設置一組測量組,配備水準儀4臺,經緯儀2臺,紅外線全站儀1臺。
2. 設置坐標控制網水準點。首先根據設計圖紙及勘察單位提供的坐標控制點放出紅線范圍。施工時,由專業測量工程師進行測量放線定位。測量放線前,對甲方提供的控制點進行復核,然后引測坐標水準點,并報甲方及監理審核,無誤后方可使用。根據設計圖坐標控制點,用全站儀敷設三級坐標控制點并與已交的坐標控制點聯網做閉合測量,閉合角度差在允許范圍內平差分配得各控制點坐標。
(二) 瀝青混凝土面層的施工流程。1. 施工順序。施工測量放樣→清掃水泥石屑→灑布透油層→攤布機定位預熱及安裝自動找平儀→攤鋪、壓路機碾壓→清掃路面灑粘層油→攤鋪、壓路機碾壓→檢驗、驗收。2. 混合料的拌和。粗、細集料應分類堆放和供料,取自不同料源的集料應分開堆放,應對每個料源的材料進行抽樣試驗,并應經工程師批準。
按目標配合比設計,生產配合比設計,生產配合驗證三個階段進行試拌、試鋪后,進行大批生產。每種規格的集料、礦料和瀝青都必須分別按要求的比例進行配料。瀝青材料采用導熱油加熱,加熱溫度在160-170℃范圍內,礦料加熱溫度為170-180℃,瀝青與礦料的加熱溫度應調節到能使拌和的瀝青混凝土出廠溫度在150-160℃,不準有花白料、超溫料,混合料超過200℃者應廢棄,并應保證運到施工現場的溫度不低于140-150℃。瀝青混合料的拌和時間應以混合料拌和均勻、所有礦料顆料全部裹覆瀝青結合料為度,并經試拌確定,間歇式拌和機每鍋拌和時間宜為30-50s(其中干拌時間不得小于5s)。拌好的瀝青混合料應均勻一致,無花白料,無結團成塊或嚴重的粗料分離現象,不符合要求時不得使用,并應及時調整。出廠瀝青混合料應按現行試驗方法測量運料車中混合料的溫度。拌和瀝青混合料不立即鋪筑時,可放成品貯料倉貯存,貯料倉無保溫設備時,允許的貯存時間應符合攤鋪溫度要求為準,有保溫設備的儲料倉儲料時間不宜超過6小時。
(三)混合料的運輸。從拌和機向運料車上放料時,應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動一下汽車位置,以減少粗細集料的離析現象。盡量縮小貯料倉下落的落距。當運輸時間在半小時以上或氣溫低于10℃時,運料車用篷布覆蓋。連續攤鋪過程中,運料車在攤鋪機前10-30cm處停住,不得撞擊攤鋪機。卸料過程中運料車應掛空檔,靠攤鋪推動前進。已經離析或結成不能壓碎的硬殼、團塊或運料車輛卸料時留于車上的混合料,以及低于規定鋪筑溫度或被雨淋濕的混合料都應廢棄,不得用于本工程。
(四) 瀝青混合料攤鋪。在攤鋪混合料之前,檢查確認下層的質量,當下層質量不符合要求時,不準攤鋪。在攤鋪前應報請監理工程師批準。攤鋪前燙平板要充分加熱。向攤鋪機輸送材料的速度與攤鋪機連續不斷工作的吞吐能力相一致,并盡一切可能使攤鋪機連續作業。如果發生暫時性斷料,則攤鋪機繼續保持運轉。在下面層、中面層攤鋪時,以基準鋼絲繩控制高程及平整度,上面層攤鋪采用自動找平基準裝置(滑靴)控制高程。攤鋪瀝青混合料應緩慢、均勻、連續不間斷。攤鋪過程不得隨意變換速度或中途停頓。
(五)壓實。在混合料完成攤鋪和刮平后應立即對路面進行檢查,對不規則之處及時用人工進行調整,隨后進行充分、均勻地壓實。壓實工作應按規范確定的壓實設備組合及程序進行,并應備有監理工程師認可的小型振動壓路機或手扶振動夯具,以用于狹窄地點壓實或修補工程。壓實應分成初壓、復壓和終壓。壓路機應以均勻速度行駛,壓路機速度應符合下表規定:
(六) 接縫處理。鋪筑工作的安排應使縱、橫向兩種接縫都保持在最小數量。攤鋪時采用梯隊作業的縱縫應采用熱接縫。兩臺攤鋪機相距宜為15~30m,燙平板設置在同一水平。施工時應將已鋪混合料部份留下10~20寬暫不碾壓,作為后攤鋪部份的高程基準面,再最后作跨縫碾壓以消除縫跡。
當由于工作中斷,攤鋪材料的末端已經冷卻,或者在第二天恢復工作時,就應做成一道橫縫,橫縫與鋪筑方向大致成直角,橫縫在相連的層次和相鄰的行程間均應至少錯開1m,橫縫應有一條垂直,經碾壓成良好的邊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道路工程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CJJ1-2008).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王修山,王波.道路與橋梁施工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北京市政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道路工程施工工藝規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