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鑒定意見,指專業人員運用科學技術和自己的專業知識,對訴訟中所涉及的專門問題通過分析、判斷所形成的一種鑒定意見。刑事司法鑒定意見是刑事訴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司法機關在最后對案件事實進行確證的時候,必須依據司法鑒定的結果,以證據說話,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然而專家的意見能完全反映事實真相嗎,從而反映出我國司法鑒定質證程序中所存在的諸多難題。
關鍵詞:證據;鑒定意見;鑒定人;司法機關
一、問題的提出
刑事鑒定意見作為一種證據類型,實踐中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鑒定活動中,專家們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影響甚至可能會導致鑒定意見與實際事實相悖。同一起案件,不同的專家鑒定人可能得出不同的鑒定意見。所以,對于鑒定意見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并當做證據,要經過十分嚴格地審查,最終確定為正確的鑒定意見,才有可能作為證據被運用到刑事訴訟中。有關案件的鑒定意見在被法官采信后,訴訟活動中控辯雙方對于鑒定意見的質證,也是保證鑒定意見是否對本案具有證明能力以及證明能力大小的重要一環。
2012年《刑事訴訟法》在將“鑒定結論”改為“鑒定意見”的同時,確立了鑒定人出庭作證的制度,并明確規定在法院通知出庭后仍然拒絕出庭作證的鑒定人,法院可將其鑒定意見排除于法庭之外。不僅如此,該法律還允許控辯雙方申請專家證人出庭作證,對鑒定意見發表意見。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九條和第一百九十條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及司法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司法鑒定程序通則》也都明確規定了關于司法鑒定的一些內容,這些相關規定的出臺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司法鑒定制度的整體改革,建設性地規定了庭審中對于有異議的鑒定意見,以及鑒定人強制出庭制度。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目前刑事訴訟中鑒定意見質證程序還存在許多漏洞。
二、我國鑒定意見質證程序的現存的主要法律問題分析
在我國刑事司法制度中,專家鑒定人作為準司法人員,應當獨立、客觀、中立地提供鑒定意見,而不得與案件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利害關系。但實際上,在現行司法鑒定體制下,絕大部分專家鑒定人都是由偵查機關自行委托或者聘請的,他們或來自于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內設的鑒定部門,抑或作為社會鑒定機構的成員,擔任某一案件的專家鑒定人。由此明顯體現出鑒定人在提供鑒定意見方面很難保持超然中立的地位。加之中國法院不參與整個審判前程序的活動,偵查機關自行啟動鑒定程序,整個鑒定過程相對封閉,無論是當事人的近親屬還是辯護律師,很難參與到鑒定過程中,最多只是事后被通知鑒定的結果。總結起來我國現有鑒定意見質證程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首先,刑事鑒定意見缺乏庭前展示程序。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也就是說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都有權利對案件走向起關鍵作用的專家鑒定意見進行質疑,并重新進行鑒定,對證據的多次論證,充分體現了法律的真理即追求事實的真相。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案卷材料。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上述材料。這也明確賦予了辯護律師權利。但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從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到法院開庭審理,一般時間很短。辯方律師往往只有幾天的時間來接觸有關材料。而辯方當事人及律師對于鑒定意見的審查判斷,往往鑒于專業知識的限制而需要更多的時間。這樣,很容易造成辯方當事人及律師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無法對案件中鑒定意見的盡快的作用正確與否的判斷。
其次,缺乏鑒定人出庭作證的強制要求。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七條: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然而我國當前的刑事案件中,絕大多數專家鑒定意見的鑒定人都沒有出庭作證。有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刑事案件中鑒定人的出庭作證比例不足5%。實踐表明,庭審中作為重要證據之一的“鑒定意見”中的鑒定人不出庭作證,對法庭審判造成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法庭通常是對鑒定意見進行宣讀就結束了,如果辯護人沒有足夠的證據對鑒定意見提出質疑,并且這一鑒定意見是錯誤的,可能也就因此而作為最后判案的關鍵證據。從形式上可以看到,這種沒有鑒定人出庭的審判方式無法對鑒定結論的科學性和鑒定人的權威性進行準確審查,現在的鑒定機構有很多,在鑒定的時候有可能由于鑒定的水平或當時客觀條件影響,作出的鑒定結論不一定準確,甚至可能完全相反,這極容易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
再次,現有“專家輔助人”制度尚存很大完善空間。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二條: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這種專家證人不是普通的證人,而是憑借其專業技術知識就案件專門問題發表意見的“專家證人”。但是,這種專家證人不能提供獨立的鑒定意見,只能就鑒定意見提出自己的鑒別意見。陳瑞華教授說,專家證人所要證明的是公訴方鑒定意見不能成立,而并沒有提供新的鑒定意見,這或許就是這種專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所要達到的最大效果。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專家輔助人制度太過于粗略,導致法官還是更多通過其他條款和自由裁量處理案件,由此導致制度的作用很難發揮成效,需對我國現有刑事訴訟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予以完善。
參考文獻:
[1]陳瑞華.《刑事證據法學(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96頁.
[2]王治文,肖愛.“合理性”:司法鑒定意見實體審查標準[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月第17卷第2期.
[3]張青.刑事訴訟中司法鑒定質證程序完善構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第85頁.
作者簡介:王洋(1992—),男,河南省開封市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