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當下的形勢來看,中日貿易呈現規模化發展趨勢,并且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兩國的經濟聯系不斷增強,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提高。結合2009到2012年中國與主要貿易國家貿易合作的相關資料。以貿易引力模型為研究模式,本文在當今中日貿易現狀的基礎上對中日貿易相關因素和貿易潛力進行了簡要分析,發現雙邊貿易與GDP和人均GDP有著密切的關聯,而現實情況卻對中日貿易產生了一定不利的影響,中日之間的地理距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雙邊貿易流量,并且中日貿易由于歷史與政治因素又存在著十分嚴重的貿易壁壘,因而期間所蘊藏的貿易潛力已不可估量的。如何發掘中日雙方貿易潛力,本文就幾個方面做出了簡要概述。
關鍵詞:貿易潛力 ;引力模型; 發展狀況 ; 中日貿易
中國和日本在亞洲和世界上的經濟地位可謂是舉足輕重,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及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系,一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當今世界第三大體系,中日兩國雙邊貿易的良性發展對世界經濟的促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文通過在貿易現狀和貿易潛力兩方面探討,希望能對中日雙邊貿易的情況以及發展態勢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進一步加強兩國經濟聯系,為其提供理論指導。
一、中日貿易當今態勢
(一)中日貿易規模化發展
2002-2011年期間,中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額在2011年達到峰值,為462.99億美元,而在接下來的2012年這個數額卻有所下降,只有262.05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經濟政策和經濟關系,2012年中日雙方面貿易政策的調整以及釣魚島問題引起的政治關系的僵化導致了中國對日本進口額度的減少,使得雙邊貿易的相關因素逐漸向平衡穩定的方向發展。
從日方統計的數據來看,與中方相去甚遠,2000-2012年期間,中日貿易額不斷上升,進出口額的不斷增加并且增幅較大,這一點與中方數據相對吻合,但是就日方相關數據分析顯示,雙方貿易中,日本對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的處境,并且貿易逆差的額度隨著時間不斷增大,這有悖于中方統計數據,究其原因,與香港轉口貿易有關,日本方面的統計數據沒有包含香港轉口到中國大陸的商品,所以這一部分沒有計入日方的數據中,而對于由中國大陸轉自香港,再由香港轉入日本的商品的相關數額算進了日方的統計數據,所以不難解釋中日雙方貿易統計數據上的出入。之后,日本相關組織振興會修正相關數據,數據顯示的結果與中國方面是一致的,中國對日本貿易收支狀況為逆差,顯示出中國是日本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敵對的對象。
(二)中日雙邊貿易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
中日雙邊貿易結構的優化主要體現在進出口商品呢結構的不斷優化,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有著不可估量的市場需求以及充足的勞動力,而日本為島國,國土面積狹小并且以山地為主,資源極度匱乏,經濟依賴國外市場,而其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有著世界尖端的技術以及充足的資本,由此可見,兩國經濟是可以取長補短的,經濟互補性導致兩國經濟依賴性。在中日經濟往來的初期階段,中國出口到日本的主要是一些初級產品,如紡織品。礦物資源以及技術含量低以及附加值不高的產品,而中國向日本進口的確是一些高技術并且附加值高的產品,如機電、汽車、家用電器等等;然而現階段,經過兩國40多年來的經濟交流與往來,中日兩國進出口商品的結構悄然發生變化,工業制成品逐漸取代低端初級產品,成為中國出口日本商品中的主力軍,由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到資本密集型產品轉變;而就日本方面來看,資本密集型產品成為出口中國商品中的主力軍,中日雙邊貿易正在一步步優化,由業間貿易轉向業內貿易。
二、中日貿易潛力分析以及政策建議
隨著中日兩國經濟交流得不斷深入,兩國之間的經濟活動也不斷增加,兩國貿易呈現規模化發展的態勢,規模不斷擴大,使得兩國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從中國統計數據來看,從1972年中日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來,中國對日本的進口總額由最初的415.10億美元到2012年的1778.32億美元,在其中13年見增長率達到了25.26%;出口額由當初的416.54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1516.27億美元,在其中13年的增長綠高達20.31%;貿易總額從中日1972年建立邦交關系以來的10.41億美元到2012年的3294.59億美元,其數據的發展是讓人嘆為觀止的,可見中日自1972年建立正式外交外系以來中日貿易發展速度之快、程度之深以及規模之大。中國對日本的貿易在2002-2011年期間由貿易順差轉變為貿易離差,并且逆差額不斷增長,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的進口結構發生改變,中國方面更多重視對日本的技術引進以及減少加大對一些附加值高的機械產業和石化產業的進口額度,促成中國方面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升級。
作為評價兩個地區之間貿易潛力的貿易引力模型,無疑為相關數據的分析的統計和分析提供了指標,也就是實際貿易額比上預測貿易額。據此,可以將貿易潛力值分為三:潛力巨大型、潛力成長型以及潛力成熟型。基于貿易引力模型,我們可以對中日雙方貿易潛力做一個簡要分析,中日實際貿易與預測貿易之比為0.68,可見是潛力巨大型,但由于中日雙方嚴重的貿易壁壘和政治冷淡僵化,沒能充分挖掘其貿易潛力,并且造成了資源的不合理配置,導致資源浪費。所以說,給予中體雙邊貿易制度性的保障是很有必要性的,通過雙方溝通,借鑒相關經驗,如建立中日自貿區,減少貿易壁壘,促進經濟發展,就此基礎,提出以下意見:
(一)加強區域間的合作交流
中日兩國由于歷史原因存在較為嚴重的貿易壁壘,阻礙著中日雙方的貿易往來,所以應該加強區域間的合作交流,讓中日雙方互相理解,正確看待認識歷史問題,雙方以誠相待,化解分歧,為兩國貿易交流發展提供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在此基礎上基于雙邊貿易制度性的保障,建立自貿區,減少貿易壁壘,穩固雙方貿易關系,使中日經濟聯系日益增強。
(二)促成經濟規模化
經濟規模影響著人均GDP,而這兩個因素的增加又是促進雙邊貿易流量的重要指標,所以促進經濟規模化,不斷提高人均GDP,有利于提高中日雙邊貿易的發展。所以,政府應該助力于經濟的規模化,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對外開放程度,加快現代化建設的同時發展國內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挖掘雙邊貿易潛力的根本措施。
三、結語
中日兩國依靠兩國其經濟互補性的鮮明特點,憑借兩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等一系列有力條件,兩國經濟聯系自1972中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得到不斷發展,促進兩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穩定和發展了了中日間的貿易關系。但是在歷史的進程中,一些事件與爭端也給中日關系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沖擊了原本良好發展的中日貿易,以及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釣魚島爭端,都給如火如荼中的中日雙邊貿易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總體來看,中日兩國的貿易潛力是相當巨大的,兩國應該友好合作,消除貿易壁壘,通過政策以及一系列措施加強區域間的貿易合作,提高經濟規模和人民水平,挖掘雙邊的貿易潛能。
參考文獻:
[1]李秀敏,李淑艷. 東北亞國家貿易引力模型實證檢驗及潛力分析[J]. 東北亞論壇,2006,02:28-32.
[2]張英,朱玉榮. 中日韓FTA貿易潛力研究[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21-31.
[3]鄭燕,張吉國,丁存振. 中日貿易發展現狀及潛力分析——基于貿易引力模型[J]. 新疆農墾經濟,2014,06:71-78.
[4]孫軍,許月奎.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日韓物流合作潛力及趨勢預測[J]. 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10,02: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