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重大沖擊,其影響從虛擬經濟蔓延到實體經濟,從發達國家擴散到發展中國家。東莞作為著名的制造業基地,是全國最有名的“三來一補”、“出口創匯”、“合資合作”、“跨國經營”等外向型中小企業的聚集地之一,受金融危機影響也面臨著一些風波。
一、港臺企業
東莞港資和臺資企業最多,東莞已成為中國大陸臺商、港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港臺企業在東莞的對外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東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墒牵?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港臺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經營困難。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土地、廠房、原油、水電、勞工等要素緊缺,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市場萎縮,人民幣持續升值,國際貿易壁壘增強,環境保護更加嚴格,以及政策法規調整帶來的疊加效應等等,導致港臺企業普遍面臨經營成本上升和獲利空間下降的困難,經營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甚至有些企業已面臨了生死的最后關頭。
東莞的港臺企業大多從事來料加工或“三來一補”經營,價值鏈不完整,并且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在全球范圍內的價值分割中所得甚少。這種運作模式非常被動,在銷售甚至技術方面受制于人。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一)攬人才、布接班
轉型升級、企業發展最關鍵的是人力資源因素,即干部儲備和管理人才交接。如何招攬人才、留住人才成為東莞港臺企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產業決勝于人才,大陸的人才儲備遠勝于臺灣,關鍵是如何讓人才愿意進入臺資企業企業。臺資企業在企業文化、管理模式、激勵制度等必須重新調適。同時最早一批來東莞投資辦廠的港臺企業普遍面臨高級主管交接班的問題。東莞臺資企業以傳統制造業為主,更傾向于聘用有工作經驗的人才。兩岸“80后”“90后”不太能吃苦,韌性稍顯不足,應當多從實踐中積累經驗,擺正心態,放下身段,盡早成為能夠接棒的實用型管理人才。
(二) 抱團戰、拼內需
得益于大陸擴大內需的政策,相對國際市場的低迷崩潰,國內市場反而充滿生機。因此,不少港臺企業迫切開拓內銷、搶占國內市場。因此,如何投入大陸市場、搶占國內份額是所有港臺企業的思考重心。但到目前為止,如何建立自主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以及開拓內銷渠道等方面,港臺企業仍面臨著重重困難,特別是國內銷售等一些具體現狀,港臺企業在開拓內銷的投入上也存在著種種擔憂,因此,搭平臺及抱團成了東莞港臺企業拼內需成功的關鍵。港臺企業非常重視團結奮斗,他們深刻意識到抱團作戰比單打獨斗的勝算大,他們意識到形成群聚不管爭取政策優惠,或取得地方政府的審批立項,人數越多意見越能得到當地政府重視。
(三)加快轉型升級
現在,所有的港臺企業都認識到轉型創新是大陸港臺企業生存發展的長遠之策。未來的轉型過程中,應該明確定位,加快轉變。轉型過程轉型方向要對,速度要快,轉型所需的基本功要到位?!皠撔?、升級、自動化”是所有東莞港臺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升級包括人才升級、產品升級、技術升級、設備升級、創新升級。雖然面臨重重困難,轉型升級道路艱辛,但也有不少企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并樹立成功典范。
二、韓資企業
韓資企業到不同于日本、歐美等外資企業,他們外籍高管及外籍老板對我市的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均認為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并且我市出臺的相關政策對三星、LG等大型韓資企業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韓資企業更多是一些中小型企業,基本上從事服裝鞋業和電子等制造業,他們和港資、臺資企業有些類似,在東莞設廠,利用東莞原先人力、資源等優勢及相關優惠政策,在東莞從事單純的來料加工,給相關大型企業提供配套生產,這一類企業就在生死邊界上奄奄一息。他們最主要的壓力來自勞動力成本及資源成本的提高,而訂單不足、利潤空間不斷壓縮,想開發產品沒有技術支持、想開拓內銷又沒有有效途徑,存在各種各樣的擔憂。在走訪的幾家企業中存在外遷至菲律賓和長三角地區的現象,在東莞僅保留一小部分的生產,縱使沒有外遷的企業,在規模上也存在著極大的縮減,原來的上千人員企業現剩余200員工左右,并且有一些企業的韓方老板表示正在考慮和策劃外遷。
雖然韓資企業在認識上比較積極,也很希望通過轉型升級在提升自身實力,以求更進一步的發展。但沒有港資、臺資幸運,缺乏充分溝通的能力,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的韓方高管覺得與相關部門溝通不足,有渴望但還是無法清晰實現的渠道。
三、日資企業
(一) 認可轉型升級
從走訪的幾家日資企業來看,他們對轉型升級的看法和態度上基本上認為轉型升級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發展趨勢上,日資企業基本上是積極配合、并努力尋求更好的生產經營模式。對比臺資和港資企業,日資企業所受的沖擊比較少,其國際市場和國際環境也未受到破壞,仍保持著較大份額。對比轉型升級的影響,日資企業更多的反映是海嘯大地震帶來的災難。主要是日資企業的核心零部件基本都在國內生產,加上日本制造業生產實行零庫存管理,零部件供應斷裂,因此震后災區以外地區的企業生產也隨之下降。大地震的發生,幾乎沖擊了日本的所有產業,所以在莞的日資企業基本上全部因地震導致供應鏈斷裂而受到極大的影響。
(二)日本加速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
當初在地震發生后,很多日資企業都擔心總部可能會決定從中國撤資,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產業復蘇、結構調整后,日本反而會加大海外投資力度。吸取實施零庫存管理模式導致大地震發生后產業鏈條斷裂并造成重大損失的慘痛教訓,日本許多大企業已經開始反思這種經營模式的利弊。日本本身是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而且,日本的地震研究機構已經預測出未來30 年內日本將發生多次災難性大地震。其中,堪稱日本心臟的首都圈可能發生“直下型”大地震的概率高達70%,日本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東海地區發生大地震的概率更高達87%,許多企業都認為將核心技術和高端加工部分完全置于國內存在一定風險。顧及自然災害的風險,許多日本企業正在考慮或者已經開始在國外建設“災備中心”、“災備研發中心”,甚至是“災備生產基地”?;谶@一點考慮的話,東日本大地震可能成為日本加速向海外進行產業轉移的催化劑。在這一催化劑的作用下,原本打算小規模投資的企業可能加大投資力度,原本猶豫不決的企業可能加快決斷速度,原本打算中期投資的企業也可能提前投資。同時,日元急劇升值和今年來日本企業經營效益迅速恢復使日本企業對外投資實力增強。而且,回顧過去,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大約每十年會出現一個高潮。在2006年至2010年的低迷徘徊狀態后,2011年開始出現反彈趨勢。
(三)中國是日本投資的首選,日本對華投資的高潮已經逐步拉開帷幕
首先,中國正在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存在巨大的消費潛力。同時,中日在高端產業技術上仍存在較大差距,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空間廣闊。盡管工資等經營成本逐步上升,但中國的綜合成本仍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最主要是30 余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形成了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環境,特別是日本企業在東莞等沿海城市投資已形成一定規模,非常有利于日本進一步“扎堆兒”投資。另外,據日本國際經濟交流財團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日本制造業企業“未來仍然把中國、東盟和美國作為主要投資目標地區”,其中半數以上的企業將中國作為“最重視的投資地”。盡管近年來日本政府高度重視與印度的關系,但此次調查結果表明將印度列入投資經營計劃的日本企業僅有17. 8%,遠遠低于中國的占比83. 2% 。這說明,中國接受日本海外投資、承接日本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機會非常大。東莞一直是日本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對象,是日本在海外設企最多的城市之一,今后將繼續成為日本對外投資的戰略重點,有關部門應把握時機、及時做好承接日本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準備。
四、歐美企業
在對轉型升級的態度上,歐美企業基本上與日資企業類似。通過這次調研,發現外籍高管對我市的相關政策不是特別了解,最初對轉型升級的概念都很陌生,在詳細解釋轉型升級內涵后才發表認可的意見,均認為企業本身就應該尋求自身發展的渠道,通過各種形式的轉變、轉型及升級獲得企業實力的不斷提升。就目前的生產環境,雖然歐美企業和日資企業均在勞動力、資源成本上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因其中部和核心支持在其本國,發展的方向也基本上隨企業總部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和所占份額制定經營決策。
對東莞市外向型企業來說,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戰略,認真分析“后危機時代”世界產業發展出現的新特征,理性評估內外部環境,適應國內外的經濟環境,完成企業轉型,實現快速增長。
作者簡介:曾曉霞,東莞理工學院外語系,日語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