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日益加快,服務業的經濟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不同規模的城市服務業的內部結構也因為城市的綜合發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差異,但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城鎮化水平與服務業的總體發展,而忽略了城市規模差異造成的結構差異。本文通過分析城市規模與服務業結構的關系發現,很多傳統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與城市規模關系顯著,而現代服務業大多與之無關且與城鎮化率關系顯著,但其中房地產行業與城市規模顯著負相關;各個產業受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和工業化程度的影響差異很大。
關鍵詞:城市規模; 服務業結構; 城鎮化; 地區經濟 ;工業化程度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2014年末,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城鎮人口高達7.4億人,然而這一比率距發達國家水平的70%左右仍存在差距,因此未來我國城鎮化的上升空間較大。隨著城鎮化率的提升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日益肥沃的城市土壤也孕育了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服務業的發展是與城鎮化過程聯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城鎮化引起生活方式的市場化轉變, 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市場條件。此外, 由于服務產品的不可儲存性與不可運輸性, 使服務產品的發展要有足夠的人口規模作為保障;另一方面,只有發展服務業才能將一二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到更加集聚的空間中,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轉型同時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從發達國家的增長經驗來看, 服務業發展是提高城鎮化率乃至發展經濟的必要前提與階段性要求。“十二五”規劃也提出:“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突出了服務業發展在城鎮化中的地位。
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在服務業內部也產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服務行業的種類在原有分類上不斷完善,出現了許多新興產業,但是受到城市市場規模的影響,新興產業的發展水平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別;另一方面,以知識密集型為主的現代服務業與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服務業在生產率,從而在對勞動力的數量和稟賦需求方面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也表現在對就業吸納作用的差距上。而在我國不同規模的城市之間,這種就業吸納能力的差距就直接導致城市競爭力的差異。介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問題:城市規模對服務業結構的變化產生怎樣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
國外有關城鎮化與服務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布萊恩·貝利,他指出,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與該國的城鎮化水平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經濟發展、三次產業結構與城鎮化三者的關系是相互作用、影響、互為因果。經濟學家Clark Colin (1940)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中從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的轉移角度進行研究,指出隨著經濟增長及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逐漸向第一、二、三產業轉移。Harris(1995)分析得出城市服務業的發展集聚是城市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原因,而城市人口的增加與規模的擴大對服務業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Messina(2004)在對OECD成員國的研究中發現,城鎮化水平與政府部門規模、服務業就業人數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性。
國內學者對相關問題的研究也很多。李健英(2002)認為服務業在市場中的需求特點決定了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城鎮化影響服務業的結構與規模,而服務業發展促進城市的經濟聚集效益、外部經濟效應以及擴散效應。洪銀興(2003)指出服務業的發展與城鎮化具有同步性,城市規模越大市場容量就會越大,從而服務業越具備規模經濟。江小涓和李輝(2004)則通過回歸模型分析了影響服務業發展的諸多因素,得出結論:人口規模與人口密度與服務業發展密切相關。
也有學者直接關注服務與就業形勢。陳一(2014)認為我國尚有很大的勞動力吸納空間,但是由城鄉二元結構直接制約了服務業進一步促進就業的能力;陳凱(2008)分析了服務業結構與就業形勢之間的關系后得出結論:服務業結構演進具有排擠和吸納勞動力的雙重作用,雖然會導致結構性失業,但從實際來看,結構演進往往帶來更多的新興產業,從而進一步吸納社會然而,大多數研究的關注點都是城鎮化率與各項經濟指標的關系,從城市規模的角度出發探究服務業結構的研究還較少,這也是本文可能提供的新思路。雖然城鎮化率是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城市化率越高城市功能越全面,服務業的市場前景越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本文認為在考察城市之間的服務業結構時城市規模絕對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原始指標,既可體現地區的勞動力供給水平,也可以反應地區的潛在市場規模。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各省省會城市的發展速度逐年加快,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通過分析其與北上廣等特大城市之間的結構差異,就可以引導勞動力就業方向從而形成合理的勞動力分配。
三、城市規模對服務業結構的分析
(一)模型設計
通過上述分析,本文在探究城市規模與服務業結構時考慮城市的城鎮化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政府的支出情況來綜合考慮。模型如下:其中,表示行業i的就業人數在城市中的服務業就業總人數的比,表示截距,間上的拓展,但是在以往很多國內外研究中衡量城市規模的變量很多都是城市人口數量,并且從數據的獲得難度考慮,本文也使用城鎮人口數量作為衡量標準。表示城市的城鎮化率,表示城市的當年的城鎮生產總值(這里取對數)。;表示地級市政府的公共支出(這里取對數),用以衡量政府對行業的干預能力,另外,若某行業的從業比例與城鎮人口的一次項關系不顯著,在模型中嘗試加入二次項以進一步觀察其影響。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4)》、《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4)》以及各省級直轄市的統計年鑒,并參考各個城市統計局網站的2015年統計公報。由于省級統計年鑒統計內容的差異,很多省份并沒有給出城市的從業人數,因此綜合考慮后本文共采用全國158個地級以上城市的數據。
(三)回歸結果分析
1.批發零售業
批發零售業與城市規模的一次關系不顯著,因而加入二次項之后發現,批發零售業的就業比例與城鎮人口數量呈現倒“U”的關系,且關系顯著。二次型的峰值為910,也就是說在城鎮人口達到910萬之前該行業就業比例不斷上升。同時城鎮化率與從業比例的關系為負相關且顯著,系數為-0.1165。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擴大,批發零售業的就業比例不斷增加,但是若城鎮化水平提高就會抑制從業比例進一步發展。
2.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
表中所示城鎮人口對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的從業比例的影響為正,但只有在10%的水平下才顯著,而其他因素對從業比例影響的顯著性非常弱。現階段我國的交通運輸以及郵政倉儲業絕大部分都是受國有企業管理,屬于壟斷行業,因而城市的行業就業量直接取決于城市人口帶來的需求,而城市居民對于該行業的需求彈性較小,是城市功能的最基本保障,在很多從業者看來屬于“鐵飯碗”,因而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3.計算機
從表中看到城鎮化率對計算機服務業、軟件行業的就業比例有著正向的影響,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影響系數為0.02且顯著;而城鎮人口數量與之關系不顯著。這一結果符合預期,作為發展時間相對較短的現代服務業,從事該行業仍需要相當的培訓時間和成本,因此其就業比例往往受到其他快速發展的傳統行業的稀釋;而在高城鎮化率的城市,居民的生活水準比較高,對于計算機以及信息化的服務需求就會越高,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以及產業的高集聚性也使得接受培訓的成本和時間相對較短,現階段行業的高收入與高成長性也使得這一行業具有較高的吸引力。
4.水利及環境保護業
從表中發現水利及環境保護行業的就業比例與城鎮人口關系不顯著,但受城鎮化率的正向影響。說明環保行業作為新興的現代服務業,只有在城鎮化率較高、功能更加全面的地區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政府支出與行業從業率成正比,現階段作為主要受政府財政支持與管理的行業,但這一影響并不顯著;地區GDP水平和從業比例正相關,關系也不顯著。
5.餐飲住宿
表中所示餐飲住宿行業的從業比例與城鎮人口正相關,且在10%的水平下比較顯著。說明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居民對于餐飲行業的需求會提高,又因為從事餐飲行業所需要的技能稟賦不高,因而對于從一二產業轉移來的勞動力的吸引力更大。而與批發零售業不同的是,住宿餐飲業并不存在二次的關系,因為與批發零售業相比,成為餐飲住宿行業的雇主需要更高的資金要求,因而大部分勞動力處于被雇傭的狀態,更少受到租金及運營成本的影響;此外餐飲業也少有大型企業的高市場占有率,因而處在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中。
6.金融及房地產
表中所示金融與房地產的就業比例和城鎮化率均顯著正相關,其系數分別為0.0328和0.0371。這一點與絕大部分研究結果以及實際情況相符。兩個行業作為十幾年來最熱門的現代服務業,行業的高收入及快速發展的行業前景吸引著無論是受教育程度還是社會資本都極其豐富的勞動力,這種高集聚性只有具備較高水平的城鎮化率以及功能完善的地區才能滿足。在與城市規模的關系中兩者存在差別,金融業受影響不明顯,說明城市人口的增加并不能明顯促進行業發展;而房地產業與城市規模有較為顯著的負相關。
7.租賃
同批發零售業,租賃與商務服務業和城鎮人口的一元線性關系并不顯著,因此加入平方項之后關系顯著,且為U型,在控制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行業從業比例經歷了先減后增的變化,且最小值點在x=970附近,在這一拐點上的人口數量也與批發零售業相似。
8.教育
如表所示,教育行業的從業比例與城鎮人口成負相關但不顯著。這是由于一方面行業本身對從業者的教育程度需求較高,因而并不能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行業;另外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教育行業并沒有和市場有過多的接觸,而是處在政府部門的管理下,因此,城市規模擴大對于該行業的需求是平穩增加的。而從業比例的變動直接取決于地區其他行業從業人數的變動。
9.衛生社保
表中所示城市規模對衛生社保的影響為負且顯著(系數為-0.000034)。從散點圖中可以看到為什社保人數與城鎮人口具有較強的正比關系,因此呈現負相關也是因為受到其他行業的稀釋作用。
10.公共管理
如表所示公共管理行業的從業比例與城市人口關系不顯著,但從散點圖中看出,從業人數與城鎮人口具有顯著的線性關系,說明其就業比例同樣是受到其他行業的波動而產生的變化。同時城鎮化率對從業比例的影響顯著為正(系數為0.098)說明城鎮化率提高帶來城市功能的完善,政府部門需要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額外需求就要通過增加就業量來實現,因此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服務業內各產業就業比例與城市規模之間的關系:交通運輸、住宿餐飲類等傳統服務業隨著城市規模擴大而增加;批發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與城市規模存在二次關系,前者為倒U型,后者為U型;公共類服務業中教育和公共管理與城市規模無關且與城鎮化率顯著正相關,但醫療衛生與城市規模顯著負相關且與城鎮化率關系不顯著;大部分現代服務業與城市規模的關系不顯著,但是房地產行業與之存在顯著負相關,同時在與地區經濟水平和工業化水平的相關性方面無論是傳統服務業還是現代服務業內部都有很大差異。
全國宏觀數據的分析與地區數據的分析結果基本一致: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批發零售業對于我國大部分城市來說發展后勁充足,而現代服務業則更依賴于城鎮化水平。對于我國中小城市,城鎮化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因此除了維持傳統服務業的就業優勢外,更應該吸引新興服務產業的勞動者,對于現代服務業則應該制定符合城市實際情況的發展政策,不能盲目躍進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省會城市要在針對租賃與商務服務業的政策制定上給予傾斜,對于批發零售業要增加其空間上的集聚程度,從而可以減少租金和運營成本,同時可以參考北上廣等特大城市對現代服務業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也要吸取發展過程中走過的彎路;傳統工業城市要首先扶持生產性服務業來防止工業與其他產業的脫節造成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的停滯;還要增加投入醫療保障和社會服務業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從業人員的能力培養和醫療設備的更新。
參考文獻:
[1]李健英 《第三產業與城鎮化相關性的中外差異舍析》南方經濟 2002年08期.
[2]洪銀興 《城市功能意義的城鎮化及其產業支持》經濟學家 2003年2月.
[3]江小涓 李輝《服務業與中國經濟:相關性和加快增長的潛力》經濟研究 2001年4月.
[4]陳一 王靜 李翼 《我國蜮鎮化迷程與服務北融合發展研究》 未來與發展 2014年05期.
作者簡介:陳佳良 (1995-) ,男, 籍貫:遼寧,單位(學校):中國人民大學,本科在讀, 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