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股市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成立以來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在這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出現了像“銀廣廈”,“杭蕭鋼構”等一系列的證券虛假陳述案件。然而我國關于證券虛假陳述的立法嚴格意義上來說只能追溯到2002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本文就以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這一大背景出發,對于具體存在的訴訟提起的前置程序是否應該存在,虛假民事賠償的計算方法是否合理等問題進行論述與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計算;起訴前置條件
一、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的現狀
(一)民事賠償制度的立法現狀
我國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確立于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的頒布。在02《規定》的第十七條界定了虛假陳述的概念:“證券市場虛假陳述,是指信息披露義務人違反證券法律規定,在證券發行或者交易過程中,對重大事件作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時發生重大遺漏、不正當披露信息的行為。”02《規定》具體到了提起證券虛假陳述的前置條件行政機關的違法認定或者刑事機關的刑事判決,民事賠償被告的范圍,賠償計算方法等。雖然目前關于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已經做出了一個相當完善的立法,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也反映出現行的立法制度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證券民事賠償的法律實務現狀
在02年到11年的近十年中證券虛假陳述提起的民事賠償案件為65起。具體分布狀況體現在下表1之中。
從上述表格我們不難看出在在案件分布上看來還是比較平均的,但就案件的影響程度來看前四年還是相對較大的。在這具體的65起案件中獲得賠償的概率高達80%左右,但相對于提起上訴的案件來說其所占的比例只有33.8%。究其原因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我國02《規定》更多的是鼓勵受害股民與上市公司達成和解,并不希望以上訴的方式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受害股民的維權意識較差,缺乏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律師投入到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件的參與。
二、訴訟提起的前置程序是否應該存在
(一)前置條件設定的法律規定。根據02《規定》的第五條關于證券虛假民事賠償時效方面規定,對于我國的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設置了一個前置性的規定即:(一)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或其派出機構公布對虛假陳述行為人作出處罰決定之日;(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其他行政機關以及有權作出行政處罰的機構公布對虛假陳述行為人作出處罰決定之日;(三)虛假陳述行為人未受行政處罰,但已被人民法院認定有罪的,作出刑事判決生效之日。綜合上面的三點來看只有在虛假陳述行為人接受了行政機關的處罰或者受到刑事處罰時,受害人才有權提起相應的證券虛假民事賠償訴訟。
(二)學界關于其存在合理性的主要爭議。對于目前的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提起訴訟的前置條件規定自欺頒布以來就飽受詬病。“但實際上,這個假定的前提是投資者如果要提起證券民事賠償訴訟,就要證明虛假陳述行為或違法行為的存在,否則不能起訴,這一前提顯然違反了民事訴訟法理法院不得拒絕審判”[2]很多質疑者不僅認為設置前置程序減小了訴訟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累訟的出現等方面的不利后果。但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相關的立法還是不夠健全的,如果沒有設置一個前置程序法院將會面臨數不勝數的案件。另一個方面前置程序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能減小受害方的舉證壓力,大大提高了訴訟效率。
三、民事賠償計算的重新界定
(一)民事賠償的立法現狀。目前我國的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計算主要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為主。在02《規定》的第三十一條規定了“投資人在基準日及以前賣出證券的,其投資差額損失,以買入證券平均價格與實際賣出證券平均價格之差,乘以投資人所持證券數量計算。”“第三十二條:投資人在基準日之后賣出或者仍持有證券的,其投資差額損失,以買入證券平均價格與虛假陳述揭露日或者更正日起至基準日期間,每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平均價格之差,乘以投資人所持證券數量計算。”顯然,采取的是算術平均法,而該選擇是不能令人滿意的。[3]
(二)民事賠償的重新思考。世界各國對于投資人在證券交易市場中因虛假陳述所受損失的計算方法,一般有實際損失法與算術平均法兩種。[4]眾所周知影響證券價格的兩大風險分為系統風險與非系統風險。證券虛假陳述所產生的本身就是非系統風險這是我們需要計算的賠償的一部分,所以我們需要剔除系統風險的因素,這往往也是傳統的簡單算術平均計算法的不足地方。以“南通科技案”為例,市場系統風險的認定是案件的主要問題。
對于市場系統風險的參考因素來看,綜合指數是主要參考因素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對于其他指數是否具有參考價值目前還存在一定爭議。就我個人而言,板塊指數作為參考,對于增強計算的科學性還是顯得尤為重要。
綜合上面的論述,對于證券虛假陳述的賠償計算上首先采用算術平均法認定大概的損失范圍,然后引入綜合指數對于計算出來的損失數額進行進一步的修正,最后將板塊指數作為一個參考進行權衡。這樣計算的出來的賠償數額對于投資者與證券虛假陳述實施者來說都是比較公平的。
總之,針對我國證券虛假陳述實務與立法上產生的關于前置程序設置,賠償計算方法的討論也反映出我國的證券市場所帶有的傳統的行政化,呆板化特點。當然對于未來我們還應保持著一些憧憬,希望我們的證券市場不再是所謂的“政策市”,希望我們的證券市場不是投機者的天堂,希望我們的上市公司都是良心企業,希望我們的滬指重新走上6000點。
注釋:
[1]黃輝:《中國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實證分析與政策建議》,《證券法苑》2013年第九卷971頁.
[2]王建敏:《證券民事訴訟的形式以及前置程序的分析》,《政法論叢》2005年4月.
[3]涂斌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司法解釋之檢討》,《法學》2003年第6期.
[4]涂斌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司法解釋之檢討》,《法學》2003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黃輝:《中國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制度:實證分析與政策建議》,《證券法苑》2013年第九卷.
[2]王建敏:《證券民事訴訟的形式以及前置程序的分析》,《政法論叢》2005年4月.
[3]涂斌華:《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述引發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司法解釋之檢討》,《法學》2003年第6期.
[4]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市場基礎知識》,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年6月.
作者簡介:肖光宇(1991—),女,湖南益陽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