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慣是教育教學力量的基礎,是教育活動的杠桿,對教育者來說,習慣是極為重要的本質現象之一;只有習慣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則灌輸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經系統以及他們的天性中”,習慣一旦養成后,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發生作用了。課堂是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英語教師就要責無旁貸地肩負起培養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重任。
關鍵詞:英語學習;習慣;培養
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正在由于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全球化、社會化的日趨接近以及國際語言的特殊身份而身價倍增,成為了跨入二十一世紀所必備的三張通行證之一。新的一代是否具備這張通行證將會直接影響祖國明天的輝煌。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英語學科來培養學生積極學習、主動探取的主體性品質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顯得尤為必要。國內外教學研究統計資料表明,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的優劣,取決于智力因素和由學習動機、意志、習慣等組成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超過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學習習慣在非智力因素中又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與人的成長規律和學習規律相適應的最佳行為模式,可以說,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習慣養成的過程。因此,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是使其實現學習效果最優化的有效途徑。同時,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小學英語綱要與教材所提出的要求之一。為此,小學英語啟蒙教學一定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
一、培養學生靜聽的習慣
“聽”是學生學習的基礎,耳朵要時刻進入課堂狀態。有的學生聽老師講課心不在焉,你一喊他,要么答非所問,要么不知所云。所以教師一開始就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聽”的態度,保證他們在聽。比如在課堂上聽講時,先要想辦法抓住學生的耳朵,學生的心在課堂了,我們才有可能實施教學。然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聽”的方法,使他們會聽。引導學生抓住老師講課的中心,記住重要地方,讓他們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光聽老師講還不夠,生生之間的交流更為重要,在聽其他同學的發言時,對他人的想法、回答要能適時給出評價或者做必要的補充。再者教師要經常訓練學生的“聽”的能力,使他們能聽。緊張的課堂之后放放英文歌曲、英文兒歌、英文小故事,不僅能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習英語的氛圍,還能使他們的耳朵逐漸聰敏起來,漸漸他們學習英語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
二、培養學生善讀的習慣
(一)提供“多讀”機會。農村的孩子讀的少,發音不準,沒有說英語的氛圍,引導他們多運用、多鍛煉,形成用英語交流的習慣;給學生單獨讀的機會,這樣便于教師發現問題,進行個別輔導。
(二)開展“互讀”活動。同學之間、小組之間,多開展“你讀我聽,我讀你聽”的活動。讀和聽結合起來,學生讀、同學評,及時糾正不足,找出差距。這樣學生聽準了且學會了,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習便不再那么呆板,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三)提供“競讀”平臺。在課后,英語好像就與學生脫節了。要學好英語,光靠課內學習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閱讀一些課外讀物,掌握讀書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在閱讀之后,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競賽,讓孩子們以一些形式與大家交流,而不是讀過之后就算了,學過之后就忘了,如利用演講、朗誦、故事等形式,在同學之間開展讀書競賽。特別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新教育實驗“讀寫繪”給我的一些啟發,我也就學著讓學生讀讀喜歡的故事或兒歌,寫寫簡單的單詞和句子,畫畫兒歌中的物品或故事的情節等,學生分外有興趣。這樣能讓學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積累知識。
三、良好的說的習慣
教師要從課內到課外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語言實踐機會。如:組織語言游戲、競賽,開辟英語角, 舉辦英語興趣小組,排演英語文娛節目,強調師生間同學間用英語問候,要求學生把所學英語用到日常生活中 去,對做得好的學生給予”小紅花”、”小紅星”獎勵等等。以此造成說英語的氛圍,激勵學生多開口說英語 。 要做到人人大膽開口說英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因各人的氣質、性格不同,參與開口講英語的程度 也不同。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那些存在怕說、缺乏自信心的學生。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一個人學習 成功的次數越多,他的學習自信心就越強。學習成功是建立在學習自信心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要幫助這些學 生克服思想和心理障礙,要多給予鼓勵和表揚,肯定其點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進步,進行個別耐心具體的輔導 ,設個坡度,扶著前進,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讓他們在口語訓練中有所得,感受到成功和歡樂,以增強其說英 語的自信心,激起其說英語的內心欲望。 學生在講英語時,教師最好別去打斷,應允許學生暫時存在某些語言錯誤,待講完后,教師再指出并糾正 。這樣做,不干擾學生說話的思路、意念表達,不挫傷其說話積極性,又能幫助其提高言語水平。在大膽開口 講英語的基礎上,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講話音量適度、儀表大方。三年級始學英語,要求學生大聲講英語,隨 著年級的升高,要求學生根據不同場合,調整自己的音量大小,聲音高低,對于活動、小組操練宜輕聲些,班 上發言得響亮些,讓全班同學都能聽到。有的學生急于發言,在連續說英語時,停頓過長,還常加”嗯”。此 時,教師要注意多留給學生一點思考時間,要求先想后說,想好再說。另外,教師要提請學生注意,說話時不 要低著頭,或眼望天花板,或視窗外,要面對聽者,舉止要自然,不拘束,從小養成良好的說的習慣。
四、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
小學生初寫英語時,問題主要集中在26個字母的規范書寫。我們可以利用漢語拼音的正遷移作用,這樣告訴學生:我們學過的漢語拼音都是雙胞胎,它們的兄弟姐妹生長在國外,它們的長相大多數一模一樣,只有五對稍有區別,然后重點講解字母f、i、j、k、q在書寫上與漢語拼音的區別,以及一些字母的印刷體和書寫體的區別,這樣一來學生很快就能準確掌握所有小寫字母的書寫了。教師還可以定期在班上進行作業展覽,由于小學生善于模仿,教師對優秀作業贊不絕口,也可獎給紅星、紅花進行鼓勵,這樣,不符合書寫格式的同學便會紛紛效仿,很快書寫質量就會有明顯提高,針對部分學生對發下來的作業只關心分數或等級的情況,教師應加強作業后的訂正工作,使學生不但認識到訂正作業的好處,而且了解到教師辛苦批改作業的價值。長期的嚴格要求,學生就養成了書寫規范、整潔、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良好習慣。
以上只是對學生英語基本能力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一些好的習慣還有自主學習、互動等,總之,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與訓練,本身就是教學工作的一項任務,應該有步驟、有計劃的在教學過程中逐一落實。提早開始,嚴格要求,持之以恒。好的學習習慣會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催化劑,使他們的英語水平得到迅速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