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激情,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沒有激情的課堂,是沒有活力、索然無味的。教學中,運用好激情藝術,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初中語文;激情課堂;構建
在許多學生眼中,語文學科只是單純的背誦記憶,認為只要記住了課本上的內容便是掌握了知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厚,課堂氣氛壓抑,教學效率不高。語文課堂氣氛枯燥壓抑,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逐漸成為師生頭疼的問題。
一、激情課堂的特點
(一)語文教師因激情而魅力四射
語文教師因特有的身份而特別要有激情。有了激情,臉譜語言、肢體語言、身態語言、裝飾語言、動作語言就特別能表情達意,傳情傳神,以至神采飛揚,激揚文字。有了激情,思維更敏捷、思路更清晰、思想更活躍、感情更豐富、涵養更優秀;有了激情,對事業全身心的追求是不懈的、有成的,并且更自信、更自勵,時時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責任感、使命感;有了激情,新課程理念活了,鉆研教材活了,運用教具活了,采用方法活了,每個環節活了,并且充滿了靈性;有了激情,聽、說、讀、寫的指導,自主、合作、探究的組織,綜合實踐的安排,都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人文性定會得到很好的落實。有了激情,有了魅力四射的形象、內蘊、人格、技巧、藝術等,定會使學生入目、入心、入情、入理、入神;有了激情,就有了生動的情境,有了感染人的意境,就又能產生新的激情,如此優化的循環,定會魅力無限。
(二)學生因激情而生機盎然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主人,理應是主動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他們天真爛漫的性格,好奇好動的特征,自然決定了他們涌動激情。因激情,他們的志更顯露,趣更濃厚,笑更燦爛,語更甜美,眼更迷人,行更活躍,思更童化,智更靈慧,呈現的是一個生機盎然的狀態。具體地說,有了激情,他們的預習會自發自主,會多角度觸摸,多手段運用,多思考問題,多提出問題,多解決問題;他們進入課堂會精神振奮、情緒高漲、精力集中,很快進入狀態,少了無謂的組織教學,他們的思維會積極活躍,他們的發言會踴躍頻繁,他們的理念會異彩紛呈,他們的作業會一絲不茍,他們的自主會有模有樣,寫作會有聲有色,探索會有板有眼;他們的實踐會全心、全情投入,他們的讀會感情充沛,他們的說會滔滔不絕,他們的寫會一氣呵成……這就是我們的學生,本質意義的學生,符合時代要求的學生,整個是一種令人暢快淋漓的境界。
(三)交往因激情而流光溢彩
有激情的教師與有激情的學生本身已是“風光綺麗”,如果能夠相得益彰,便是妙不可言。課堂上師生在交往的過程中獲得共同的發展,達成和諧的統一,是最理想的境界,這樣的交往才是最具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交往。教師的激情吸引、感染、召喚學生,學生的激情會升騰,學生的激情有時也是對教師的肯定、欣賞,教師的激情也會因此而升騰,這樣師生的激情共同升騰跌宕,一陣涌過一陣,一浪高于一浪,把課堂交往推向高潮,推向完美。師生有激情的共同保護、共同升騰,交往、互動、碰撞、對話,產生的是爭議、認同、贊賞、信賴、接納、深交的心動;產生的是勉勵、鼓舞、振奮、圖強的力量;產生的是求異、求同、求新、求優的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的思維火花;產生的是漢字說話、語言閃光、篇章傳神、聽有新意、說有新解、寫有新論,知識新、理念新、體驗新、感悟新、效果新的愉悅;產生的是對行為習慣、思想情操、課堂境界、人生目標的更好追求;產生的是師生相和、生生相融、妙趣橫生、精辟透徹、酣暢淋漓、妙手天成、余韻不絕的藝術效果。這樣的交往不正是新課程新理念所期待的流光溢彩的交往嗎?相反,師生冷淡、味同嚼蠟、死氣沉沉,或只有一廂激情,特別是教師缺乏激情而嚴重抑制、泯滅學生本身的激情,怎么會有好的氛圍、好的交往效果呢?
二、激情課堂的構建
(一)須對教材熟諳于心、備課充分,要讓自己充滿自信。老師為了上一堂課,必須備好課,把教材的每一環節設計周全,哪怕是兩個語言點之間的過渡性的連接語言,如何講,如何引出另一個知識點,如何啟發,心中明了;課堂中知識點之間如何銜接、過渡,如何處理重點難點等都要了如指掌,真正做到知識的觸類旁通,舉一而反三,讓學生浸淫在文學、文化的氛圍中,學生聽之如醉,課堂教學激情不求而至。試想,對教材的一知半解,語言結巴不暢,這類課堂會有激情嗎?
(二)有豐富的語言和肢體語言。課堂是讓老師盡情發揮、大展身手的舞臺,應當有豐富的、激昂的語言。語文學科老師的語言應當力求生動,充滿感情,追求語言的節奏感、音樂美。課堂上我十分推崇語調的抑揚頓挫,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語境。
再說說肢體語言。老師在課堂上恰當地用好肢體語言太重要了,學生會被你感染,這也是一種很是形象的、直觀的語言,共鳴之聲也來了,所以我建議老師們恰當地來一些手舞足蹈。
(三)激情的源頭來自于教師的愛心。教師有了一種對學生的愛,對職業的愛,才會有激情的煥發。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會使得學生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應,即由熱愛尊敬老師到熱愛這門課程。一個關心學生且有親和力的教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愛戴和好感。列寧也說過: “愛是教育的別名。”由此看來,帶著感情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給每一位學生表現的舞臺。前蘇聯的一名教育家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蹲下身子來去看學生。杜威的“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中心主體地位。魏書生教育的成功,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尊重個體,尊重每一名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注重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哪怕是學生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手勢、一個動作,都應給予充分關注,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個體本身就是無價的。唯有如此,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產生巨大的效應,使學生看到自身價值,產生出一種向上的力量,課堂教學就會達到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處主體意識、獨立的個體意識,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表現自我,發展自我,我們的課堂再也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千課一面的局面,取而代之的將會是形式多樣、異彩紛呈、充滿生氣的局面。這樣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參與能力,整個課堂充滿了激情,充滿了活力。
總而言之,社會需要激情,教學需要激情,創造語文的激情課堂,點燃語文教師激情,把激情的火花燃燒學生的心靈,培養富有激情的人才。在激情充溢的語文課堂中,讓教師與學生共同享受著語文課堂教學的快樂和課堂教學的成果吧!
參考文獻:
[1]陳星,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高效性的途徑,《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5年9期.
[2]王金霞,語文課堂:讓學生激情飛揚——淺談初中語文課堂學生激情的培養,《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2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