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特別是作為思想家,他不僅開創了我國思想史上的儒家學派,更是以其獨特的思想內涵影響著歷朝歷代統治階級的統治,文人學者的研究和發揚,人民百姓的德育教化。其主要思想凝聚在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編纂的《論語》一書中。時隔兩千五百多年,孔子睿智的思想依然是像顆璀璨的明珠一樣,在各種思潮如流、思想學派林立爭鳴的時代,尤其是在受思想全球化的影響,西方思潮東進的現在現在,更是散發著熠熠奪目的光輝。
從《論語》一書中,我們可以找到孔子有關德育論述的體系。孔子把“仁”作為其理論的核心;把“孝悌”作為其理論體系的根本;把“禮”作為理論體系的規范;把“忠恕”作為貫穿理論的線索;把“中庸”作為理論的準繩。縱觀《論語》一書,其中涉及到“仁”的論述的篇目有58章,提到“仁”有100多次,足可以證明,“仁”是其德育思想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孔子說:“仁者,愛人。”(《論語·顏淵》)就是認為在處理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時,應該用愛人之心來對待他人,而在“仁、義、禮、智、信”中,它又是“五廠”之首。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論語·學而》),即孔子認為的“居家孝敬父母,在外悌愛兄長”的“入孝出悌”的思想內涵。而對于“禮”,孔子有“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的言語,這也道出了實現“仁”的一種途徑,既要“克己”,嚴格的約束自己,又要“復禮”,回復古道禮儀,接著,孔子又將“禮”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加以闡述,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忠恕之道”是對“仁”的行為要求,也就是忖己度人,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把自己對他人的要求重新加以審視,最后是“中庸”,即“過猶不及”的解釋,凡事適可而止,“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孔子的思想自產生之日起,就被歷代的文人學者加以闡述推崇,特別是在漢代達到了頂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孔子的思想影響更加深遠,滲透到咯額每一個仁的骨髓里,對人們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人們的行為發生變化。雖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它的思想甚至一度被統治階級用作“愚民”的思想工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思想有許多讓后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難怪前物理諾貝爾獎得主瑞典人漢斯·阿爾文曾經說過:“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還要回到2500年前去,從孔子的思想中尋找智慧。”
時至今日,孔子的德育思想仍在不遺余力的的影響著當今社會的思想內涵:
一、指引著當代的德育教育
一如上文提及的諸多內容,無一不應該作為當前的德育內容。如“仁者,愛人”的觀點,其實這種觀點是錢袋“保民”四星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后人又對這一思想進行了補充和闡釋。而在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人們之間的各種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而親情關系卻顯得尤為脆弱,那些因為財產分配不均而兄弟反目,親戚成仇的事情數見不鮮,不勝枚舉。究其原因,無非是道德價值失范,道德素質滑坡,而“泛愛眾”則要求要愛護那些和自己甚至沒有一點關系的人,何況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甚至是一母同胞的手足關系呢?可見,在新的經濟形勢和物質較為豐富的當前,加強人們的德育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實現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總要途經。
此外,孔子在其德育思想體系中也對德育的方法做了闡述,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因材施教和憤啟悱發。對于子路、冉有兩人面對同樣的情況,孔子卻給予不同的建議,主要是因為二人一“退”一“兼人”的性格差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原則更是對當前德育存在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有力抨擊。這讓我們明白了,即使我們擁有著先進的教學設備,也不應該丟棄歷史上的珍貴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而應該對其靈活運用。
二、約束著價值觀的形成
儒家講求的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心態,投身到政治生活中去,而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更需要大批的有志青年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祖國的各項建設中去。可是,社會上卻彌漫著一種安逸享樂的不正之風,學生之間比吃比穿不比學,社會上存在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日子思想,還有那些“得過且過”的社會蛀蟲,他們不思進取,拖人下水,在荒廢自己的青春的同時,也毒害著他人的思想,干著損人不利己的勾當,敗壞著社會風氣。他們更應該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來武裝自己,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為,形成自己積極地價值觀念。
三、高度契合著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許多內容都是以孔子的德育思想作為有效途徑的。如國家層面的“文明”,要求做事文明,言語文明,而實現文明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孔子所講的“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于不合禮儀的事情,我們都以冷眼漠然視之,都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將會有許多的灰色行業因沒有了市場額消失滅亡,這樣及減少了國家相關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又凈化了社會環境,提升了國民素質,進而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再比如個人層面的“友善”,既體現著孔子關于“仁”的論述,也體現著“入孝出悌”的擴展。正是這種與人為善,寬以待人的思想內涵,來豐富著個人的道德素質,譜寫著與眾不同的人生。
無需贅言,孔子的德育思想在當代社會不僅不過時,還應該有著更強的生命力,我們不否認其思想中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我們更應該肯定,他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我們姑且運用魯迅先生所提到的“揚棄”方法,讓孔子的思想為我所用,古為今用,讓其在歷史時代的淘漉中,那些精華之思想始終閃耀著灼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