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上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但金融改革滯后于經濟發展。該文分析了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解決建議,以期為金融市場發展提供意見參考。
關鍵詞:金融市場;金融監管;財政風險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熱潮在世界范圍內掀起,然而發展中國家與發到國家雖然都經過了一定的嘗試,但是結果卻大相庭徑。從從東亞到南非再到拉美,很多的發展中國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尤其是經濟上的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但金融制度的改革卻遠遠的滯后于經濟發展。在十二五規劃中,金融制度的改革是重中之重,以往我國的改革實踐采取了避實就虛、先易后難的做法,但是現在一些實質性的問題已經擺在了我們目前,無法回避。我國金融市場到底存在著哪些問題,又當如何解決?這已經是擺在新時期我國金融發展的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
二、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主要困境
(一)市場交易主體不完整。非國有經濟部門在金融市場的融資中,只占據到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卻提供了國民經濟的大部分,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較大。令人痛心的是,金融市場對非國有經濟部門卻采取了限制進入政策,這種政策帶有明顯的歧視性。再者,在就業方面來看,非國有經濟部門為社會提供了82%的就業工作崗位,居民作為儲蓄的主體,但是居民貨幣剩余的供給卻不能提供給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的非國有經濟部門,融資市場得到扭曲。由此,中國金融市場的交易主體是不完整的,會產生諸如信用風險增大、股市風險大、投機性強,股市的投資特征難以顯現,股票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受到威脅。
(二)金融市場中介機構的設立、管理、監管問題突出。市場經濟實行以來,現今的國有商業銀行以及中國人民銀行都沿襲計劃經濟時期采取的信貸規模管理方式,也就是資產管理方式進行監管,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沒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真正轉變,其科學的監管機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沒有真正建立。這主要表現在,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存在較大的道德風險,違規違法行為和金融犯罪案件仍然較多。
(三)政府財政收入比重下降的潛在風險。國際上對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公認的安全線為20%~30%。我國除了1994年、1995年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低于30%,其他年份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都超過了30%的安全水平線上線值。美國政府的負債是世界有名的,但是實際上,美國的債務依存度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高,比如1991年的美國公債依存度只有10%。一言以蔽之,中國的債務依存度已經遠遠的高于美國,如果政府財政收入水平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提高,由于潛在中國目前的國債市場規模本來就不大,如果國債發行依然大行其道,央行公開市場可操作的影響力和空間就會很小。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的發揮離不開國債市場的健康發展。
假如我國的政府采購財政收入一直維持現狀而得不到改善,除了可能繼續抑制金融外,還會影響到長期市場利率的形成。市場經濟國家,一般把國債利率作為長期市場利率的基準或參考。中國若不能改善政府財政收入,使其達到合理水平,勢必影響國債的信譽,引起國債發行利率的過度上升,從而扭曲長期市場利率,融資成本就會大幅增加。
三、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改革策略
(一)完善市場主體。我國應加快二板市場的發展,拓展對有前途的非國有企業的融資途徑,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引導私人企業向現代公司制的方向發展,促進非國有企業完善公司治理、實現規范發展,避免重踏許多發展中國家那種家族壟斷式的落后封閉的企業經營模式;重視和發展場外交易市場OTC(Over The Counter),畢竟大多數股份公司的股票不能在交易所上市。積極探索上市公司國家股和法人股的流通方法,發揮股份制優化資源配置,以及股東內部監控和市場監督的功能。
除此之外,國家還可以大力拓展債券市場。在發達國家,一般企業債券市場已經成為了與股票市場并駕齊驅的企業長期融資市場,相對于中國來說,企業債券市場所占的比重非常低,2012年,我國的企業債券發行額度僅2250.00億元,年末余額僅69340億元,對企業的融資作用較小。往后一段時期,可考慮對那些有發展潛力、資信條件好的非國有經濟逐步開放,同時應加緊流通市場的建設。
(二)加強金融監管。有效的金融監管措施無疑是保證金融市場安全運行以及化解和控制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中國已經建立保險、銀行以及證券、信托分業管理和分業經營的金融監管模式。法律才是是金融監管的根本依據,從已有的《商業銀行法》以及《人民銀行法》等金融法律法規來看,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分隔式監管現象突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顯得這種監管模式雖較為死板。
與金融監管同樣重要的是市場監督,即通過債權人、股東直接提出意見和轉移債權(存款)、拋售股票的方式發揮監督作用,資信評估機構的重新評價結果也可發揮重要的監督作用。市場監督需要金融機構和公司具備標準、完善的會計制度,在一方面,需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加強金融監管,在另外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會計制度。
(三)預防政府財政風險。增加政府(尤其中央政府)財政收人,逐漸使其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合理水平。中國的政府財政收入來源有三大塊,即預算內、預算外和非預算(制度外)收入,其中后兩塊增長較快,由于非預算外收入透明度很低,無法計算,很多都是違規收入(賈康等,1998)。據統計,從1980—1996年,預算內資金從1159.9億元增加到7407.9億元,增長了5.39倍,而預算外資金從557.4億元增加到3993.34億元,增長了5.98倍。特別是1993年后預算外收入增加最快(賈康等,1998)。解決政府財政收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可以大力推進“費改稅”,將合理的預算外和非預算收入納入預算內收入。其次要重點整頓財政和稅務部門,建立國家收入和支出的公開制度,提高納稅人自覺交稅的意識,并通過一定的監督方式使社會有機會監督國家財政,促進財政的透明化。稅收問題是一個長期難題,不斷提高政府財政收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穩定發展的金融市場必須有政府合理的稅收水平做保障。所以要繼續完善分稅制,調整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提高中央財政收人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
參考文獻:
[1]崔鴻雁.建國以來我國金融監管制度思想演進研究[D].復旦大學,2012.
[2]張志遠.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金融監管以及金融風險的博弈研究[D].吉林大學,2013.
[3]謝平,鄒傳偉.金融危機后有關金融監管改革的理論綜述[J].金融研究,2010,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