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班級契約就是在班級管理中以生為本,去教師權威化,追求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平等與自由交往,并要求班主任與學生在班級法理情境中實現彼此發(fā)展目標的管理形態(tài)。在“重疊共識”下建構班級的契約精神,班主任要制定并完善班級公約,規(guī)劃并組織班級活動,認知并創(chuàng)建班級文化,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社會參與”“自主發(fā)展”“文化修養(yǎng)”等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契約精神;班集體;管理模式;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6-0010-02
【作者簡介】劉菁,江蘇省江陰市第一初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00),高級教師。
所謂班集體,是指按照班級授課制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育規(guī)范組織起來的,以共同學習活動和人際交往為特征的社會心理共同體,他需要具備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得力的班集體核心、建立班集體正常秩序、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yǎng)正確輿論和良好班風等特征。班集體在這里更傾向于一種共同的價值理念和發(fā)展愿景。筆者認為,要塑造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在“重疊共識”下建構班級的契約精神有較大的探索價值。
班級契約就是在班級管理中以生為本,去教師的權威化現象,是一種追求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平等與自由交往,并要求班主任與學生在班級法理情境中實現彼此發(fā)展目標的管理形態(tài)。如何在“重疊共識”下建構班級的契約精神,筆者主要從以下三條路徑來進行探索。
一、制定并完善班級公約:在自由與規(guī)則中孕育“重疊共識”
班級公約就是班級成員之間在自由平等的條件下圍繞班級管理達成的關系契約。如何讓公約更好地“約”住學生,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公約是如何制定及完善的。
為使班級公約給學生的感覺更溫馨,我們的班級公約稱為“我們的約定”。而筆者在帶班的過程中,首先帶領學生一起來找尋自身存在的困惑點、薄弱點、閃光點,以此形成“約定”的基礎。接下來的實施過程中結合筆者的班級管理模式開展。陶行知先生說:“學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動,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規(guī)則,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學校宣布獨立,乃是練習自治的道理。”基于上述思想,筆者在管理班級時善于借助學生“自治”團隊,將班級轉變?yōu)橐粋€以學生成長為核心的體驗場,一步步實現班級從自主管理向自主發(fā)展的跨越。這個過程也正是“重疊共識”下班級契約精神的孕育、形成階段。
在筆者的集體建設中,存在兩套班委,一套是常務班委,一套是執(zhí)行班委。我們通過圖1來了解這兩套班委的關系:
每位學生都是這兩套班委團隊的成員。成員確定之后,各部門在班級后墻“我們的約定”處開設自己部門的論壇,各常務班委為版主,執(zhí)行班委均為該部門論壇的管理員,各部門將與自己部門有關的,經過討論細化的“約定”張貼上墻。在實施的過程中,全班任何一位學生對“約定”有質疑都可以在論壇上留言(即貼上寫有自己意見或建議的便箋紙),凡是貼有留言的部門,論壇版主要召集本論壇管理員商量對策。“我們的約定”也正是在這樣一種較為自由的氛圍中不斷地完善,并走向個性化。一次次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就是在不斷加強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是在以溫和的方式孕育著“重疊共識”。
二、規(guī)劃并組織班級活動:在交往與經歷中催生“重疊共識”
班級契約精神形成意味著學生認同自己的班級身份,形成班級凝聚力,而增強班級凝聚力的重要途徑則是規(guī)劃并開展班級活動。
筆者除認真組織開展常規(guī)活動外,還結合班集體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定期開展特色活動。以初二時學生的14歲集體生日為例。盡管年級組有舉辦青春儀式的安排,但是筆者更清楚如果要讓儀式活動更能觸動學生的內心,需要有前期的鋪墊。于是,在青春儀式之前,筆者就跟學生一起設計了14歲集體生日。在生日會上學生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歷程,家長送上了自己精心準備的禮物,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無不讓學生感受著成長路上的收獲和青春的責任。活動結束后筆者將活動過程做成音樂相冊贈送給大家,讓這種感悟成為一種紀念。每一次活動就是一次人際交往的過程,就是學生的一種經歷。教師在組織活動的時候,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體驗、發(fā)展需要,這樣的活動才更有利于打破學生的防御層,引起學生間的共鳴情緒,更好地催生“重疊共識”。
三、認知并創(chuàng)建班級文化:在參與與熏陶中綻放“重疊共識”
“重疊共識”下建構班集體契約精神需要依托班級管理的陣地,其中,筆者認為班級文化建設是較為重要的陣地之一。
班級文化是師生在共同學習、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存方式的總和,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以人的需要為出發(fā)點,致力于人的發(fā)展來看,班級文化建設對于班集體中的主體——學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1.物質文化。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出生理需要是第一級需要,只有第一級需要滿足,個體才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而物質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及外顯標志,能產生隱性的教育效果。因此,物質文化的布置應該從班級實際出發(fā),營造溫馨的教室內部環(huán)境,讓學生有“家”的感覺;布置有特色的教室外部環(huán)境,滿足學生的審美需要。
2.制度文化。馬斯洛認為,人有追求安全秩序統(tǒng)一的需要,制度文化建設就是給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制定一定的標準、尺度,以滿足學生的這一需求,這部分內容在“制定與完善班級公約”中已經涉及,在此不再贅述。
3.精神文化。建設優(yōu)良的班級集體精神文化,能在班級成員的心理上產生一種內在的歸屬感。同時,筆者認為,精神文化是對學生愛和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滿足需要的滿足。筆者經常會在放長假之前跟學生們表達自己對他們的不舍,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份感情,筆者在假期中每天會給學生寫上一段話,或鼓勵,或建議,每位學生在開學第一天就會收到這段話。長此以往,學生們開始學會回應,筆者經常會在忙碌時收到學生關切的片言只語。筆者認為,愛學生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也有愛的能力。
尊重的需要則包含了自尊和他尊,他尊的基礎是自尊,而自尊的關鍵是樹立自信。曾經,筆者接手過一個班級,發(fā)現這個班級的學生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比較內向、膽小,學習被動。于是,筆者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加入了名片教育,在每位學生的桌角放置一個桌簽,桌簽中間夾了兩張名片,名片向外的一邊是學生大大的名字,名片向內的一方則是每個月我給學生寫上的一段鼓勵的話語。通過一次次地正強化,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此基礎上,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實現學生自我實現需要的滿足。
當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時候,也就促使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文化的同質,從而形成一種文化自覺,進一步擴大并鞏固“重疊共識”,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班級契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