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班級追求共同愿景的過程中,必定會存在集體共同價值與個體需求之間不同步的情況。要引導集體中的個體尊重共同價值,個人身份適當消解,隱蔽差異,最終達成共識,做一名有規則的自由者,教師可以通過價值引領、班級契約制定、公共空間布置、平等協商和讓學生參與管理等實踐來實現。
【關鍵詞】共同價值;個體需求;身份消解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6-0012-02
【作者簡介】何秋萍,江蘇省無錫市夾城里小學(江蘇無錫,214001)副校長,高級教師。
“重疊共識”是指不同的個體在承認各自觀點存在分歧的同時,努力尋求和平共處、平等交往的方法,最終在目標上達成共識。在一個班級中,都會有一個共同愿景,在追求共同愿景的過程中,必定會存在集體共同價值與個體需求之間不同步的情況。面對此類現象,如何引導集體中的個體尊重共同價值,個人身份適當消解,隱蔽差異,最終達成共識,做一名有規則的自由者,是擺在每一個教育者面前的現實問題。哪些做法可以有效協調個體與群屬之間的關系,促進共識價值的實現呢?
一、價值引領:達成共識的精神先導
一個集體中四五十個來自不同家庭,有著文化差異的學生,要在班級這個特定的公共區域內共同生活、學習,必須學會尊重公共價值,隱蔽差異,達成共識。因此,這個共識的形成,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來引領,如“集體榮譽感、強烈的責任心、誠實、團結、友愛、信任、互助、寬容、謙讓”等。一方面讓這些正向、積極、向善的價值觀融進集體中的每一個個體,催發集體的正能量,在某種程度上達到負能量的部分消解,為班級凝聚人心,倡導共識,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為減少個體之間的需求差異奠定了基礎。就像李鎮西老師,他每新帶一個班級,都會在開學的第一封信中送給學生這樣一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老師獨具匠心地運用這句話對全體學生進行了一次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讓每一個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集體與個體,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無疑,在班級建設中,當個體身份與集體利益發生分歧或差異的時候,學生應該以大家認同的價值觀作為自己行動抉擇時的判斷依據。
二、班級契約:達成共識的核心要義
班級契約,是保證學生在公共區域、公共空間中遵守的平等公正的制度規則,以學生法制意識的初步建立和讓學生成為有法制精神的公民為終極目標。一份合理的班級契約是集體成員價值追求的外在表現,更是集體中每一個個體的行為準則。一份合情合理、獎懲并重、指向明晰的契約是消解個體與集體之間差異化的核心保證。
首先,班級契約不能成為一言堂,不能是某些教師或學生個體的觀點,它必須是全體成員共同達成的相對公平的條約,條約一旦確立,在實施過程中,對每一人都應該是公正公平的。
其次,班主任要保證契約的合理性。我們要關注契約條目中對個體行為的“無條件性”與“有條件性”。德國啟蒙思想家康德把“內心的道德法則”看作來源于我們自由的意志,來源于我們的義務與職責,來源于人的自覺自愿,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德國哲學家阿多諾則提出,每個人都應當具有起碼的道德修養,即“道德底限”,成為“道德之人”。譬如現行的《中小學生守則》中的任何一項要求都是不因時、不因地、不因行為對象而要求“無條件”遵守的規則,也是“最起碼”“最低限度”的。而現實生活是紛繁復雜的,真實的人際構成也是多種多樣的。個體采取的所有行為是否應當都不論時間、不管空間、不看行為對象,無條件遵從?如同樣是一條“上學不遲到”,有學生因為不可抗拒的原因遲到了,是否必須接受懲罰呢?同樣是“誠實守信”,當學生見到“陌生人”,是否也一定要實話實說呢?諸如此類,在“無條件”與“有條件”的個體行為之間,契約的制訂者要考慮全面、充分,使集體條約具有一種生命的張力。否則只會使學生個體不是成為既定秩序的一味順從者,就是成為秩序的反抗者,與集體共識相抵觸。
所以,班級契約應該是在統一的道德規范和正確的行動準則下,平等對待每一個不同個體,尊重每一個個體,用公平、公正、公開的制度來加以約束,求同存異,促進和諧,實現共同的目標。
三、公共空間:達成共識的物質基礎
每一個班級都有相對固定的學習、生活等公共空間。教室內外的空間布置在一定程度上是集體共識最直觀的外在表現,是所有成員的精神家園。構建開放、民主、自主、互動、充滿愛與溫馨的空間環境,能使每一個個體在集體中感受到舒適、自由,在關鍵事件中對適當消解個體與集體共識之間差異起到必要的輔助作用,也為“公共人”的培養奠定了基礎。
教育者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打造溫馨、充滿正氣、展現活力、尊重個性的空間。如設置儲物空間,尊重個人隱私;創意桌椅排列,平等互動交往;設置心語心愿,拉近師生距離;提供個性的舞臺,尊重個體差異;設置自主書柜,讓學生的學習有序守信;張貼發布信息,營造民主公開的氛圍;班級日志漂流,吸收多元觀點。用心營造空間環境,使集體的精神生活變得充實而豐富,讓每一個個體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可以有效地將集體共識內化為個體的自覺行為。
四、平等協商:達成共識的重要技術
教育應與學生的心理特點協調一致,順應學生的自然天性,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發展智慧和培養道德情感諸方面,都處于自然主動的地位。教育應以學生的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為基礎,在學生自我發展和理性自由之間建立聯系,并以此來實現教育對人的自由的本真追求。
共識的主體是具有差異與權利的學生個體,多元與差異的出現并非完全拒絕或拋棄共識,而需要在思想領域做出轉變,這種轉變體現為從追求真理轉向追求共識、從民主理論轉向對話與協商、由主體性轉向主體間性。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規范和自由,自由、平等、民主的協商不僅以一種集體制度的組織形式存在,而且也是一種聯合生活的重要方式,通過主體不斷參與和建構,實現從“個體同意”的共識到“對話與交往”的共識。
在集體生活中,尊重個體差異下的協商能提高共識的達成度,能在行動前適切地將個人身份得到一定的消解。如集體制度建立及修訂的協商,對集體重大決策前的聽證論證,對某個事件的前期意見征詢,對兩難問題開展集體辯論,對班級事務召開議事會。協商,是給有意愿的個體充分發表意見與想法,給予其傾訴與表達的通道;協商,是多個個體發出不同的聲音,發揮了有愿望的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使之產生存在感,這聲音來自“非官方”“非上級”,個體會主動對各類信息進行甄別與篩選,對自身原有的觀點與立場進行內在的不自覺的修正。個體內部的潛能得以釋放,無形中拉近了個體差異與集體共識間的距離,調動了積極性,實現融合的最大化。
五、參與管理:達成共識的體驗
現代管理心理學認為,參加管理是強化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方法。只有當學生參與集體的組織管理,學生才會對集體產生認同感,這有利于集體凝聚力的形成。
在集體中,教師應該讓更多的學生承擔責任,鍛煉他們的管理能力,讓他們在管理者的角色中學會管理他人,學會自我管理。讓被動的管理變成主動的管理,“他律”轉化為“自律”。學生的自主管理體現得越充分,對集體共識與管理的理解度越高,當轉化到個體角色的時候,內心深處就會不自覺地自我對照,反思反省,并能自主“揚棄”,逐步縮小與集體觀點之間的差距,個體會自然產生“協作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