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的中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挫折意識不強并且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和心理上的急劇發展使他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抑郁傾向。這在中職生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從班主任工作角度出發,對學生生理、心理、人格、所處環境進行分析,采用心靈疏導、人格感化、環境改善等方法應對中職生的抑郁情緒,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心理健康;抑郁傾向;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6-0048-02
【作者簡介】顧蕊,江蘇省蘇州市絲綢中等專業學校(江蘇蘇州,215228),講師。
一、癥狀產生的原因及表現
現在的中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挫折意識不強;且正處于青春發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顯著變化和心理上的急劇發展使他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抑郁傾向。這在中職生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
在筆者任教的班級中,有一個總是遠離人群、獨享孤單的學生F。開學兩個月,經過與他多次交流、觀察,筆者感覺F有抑郁的傾向。于是,筆者及時通知家長,并跟進了專業的醫學治療,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意識到中職學校的班主任要多關心學生的心理,學習心理知識。針對該學生的情況,筆者從以下四方面進行原因探究。
(一)生理因素
該生處于16~22歲的青春發育期,此階段的少年雖然生理發育已經基本成熟,但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是人生情緒情感體驗較為豐富的時期,也是比較叛逆的時期。筆者觀察到,該生情緒有明顯的兩極性,容易興奮激動,遇事不冷靜,無法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總是帶著敵意揣測他人善意的話語。一旦在某些問題上和別人產生分歧,得不到他想要的答案,常常會選擇以沉默或逃避的方式來對抗。筆者認為,該生如此舉動中含有其生理激素變化的因素,這使得他對待事物總是表現為對抗和不服從,有時還會對一些事熟視無睹,漠不關心。
(二)心理因素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從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的關鍵時期,心理上有一種強烈的成人感,但從生理來講又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成人感與幼稚感并存。這個時期的中學生,在一些行為活動和思維方式上表現出“成人”的特征,在心理上渴望別人把他們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他們不愿接受父母和教師過多的照顧或干預,有強烈地表現自己意見的愿望,對一些事情往往會提出過激的言辭。但由于年齡不夠以及社會經驗的局限性,他們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這就使他們常犯一些低級錯誤,容易出現挫敗感,導致情緒低落,價值認同感不高。
(三)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動因素的核心,它對一個人的心理影響巨大。F曾多次向筆者描述自己的身體會無緣無故地不適,如頭疼、目眩、胃痛等。白天食欲不振、無精打采;夜晚失眠、難以入睡,常感覺有人在追殺。一旦遇到集體活動,他會感覺到手腳無力,心情壓抑和苦悶,極力地想逃避;在學習上,他背負著深度的自責感,缺少信心及主動性,成績大幅度下降。
(四)環境因素
一般而言,環境對個體的成長有深遠影響。不同的環境可能影響他們與周圍人的溝通,從而導致他們在認知、思維和行為等方面出現偏差。
1.家庭環境因素。
對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來說,家庭的影響比較重大。父母良好的教養、較高的文化水平、豐富的生活閱歷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行為異常。F的父母已經離異多年,他跟隨母親和外婆、外公同住,這種不健全的家庭環境和緊張的氣氛對他的健康成長不利,這些都加重了他情緒的抑郁程度。
2.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是學生除了家庭之外的最為重要的生活場所,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如對于F在語文課上的無精打采,教師并沒有直接予以批評,而是采用了較為溫柔、委婉的方式,走到該生旁邊輕輕地敲一下桌子,表示提醒。在該生和教師目光接觸的一剎那,筆者給該生一個鼓勵而堅定的眼神,表示“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堅持下去!”幾次下來,該生心領神會,在課堂上打起了精神,調整了自己的狀態,以積極的情緒投入了課堂。如果教師的教育方法缺乏針對性和時代感,不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過度的壓制會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
3.社會人文因素。
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關系等,這些因素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其中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嚴重毒害著學生的心靈。
二、班主任對學生抑郁傾向的防治對策
(一)采用心靈疏導法
首先,采用談話溝通法。通過傾聽、共情、解釋和指導等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采用認知療法。通過糾正該生不正確的思想,改變偏激、狹隘的情緒反應,使他對人、對事、對己重新建立一個新的認識結構,讓心理狀態達到平衡。再者,教師還可自創娛樂療法,用音樂、視頻等來陶冶性情,消除其抑郁情緒;用講故事、說笑話的方式來放松學生抑郁的心情。
(二)利用人格感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著榜樣和偶像的影響力量。F性格孤僻、內向,少與同學交往,在班級內也無知心好友,其他學生在默認他性格孤僻的情況下也漸漸與之疏遠。所以,教師利用自己開朗、活潑的性格,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進行感染和熏陶,同時鼓勵周圍的學生主動接觸靠近他,解除F的心理防線,幫助他融入班級大家庭。
(三)改善環境因素
1.改進教育環境。
第一,教師嘗試建立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室。因為班主任的職責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要注重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以敏銳的觀察去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到及時溝通,解決問題。對每一個問題學生都要給予高度關注,并做好回訪工作。第二,優化校園環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情景,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在教育過程中,除了教師外,環境也是教育者,特別是寬松、融洽的人際環境,不僅影響人的情緒、智力、思想、行為,而且可以使人心情舒暢,激發人的毅力和斗志。
2.優化家庭環境。
家庭主要成員不全,家庭情感氣氛冷漠、緊張,矛盾沖突頻繁,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健康成長。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家庭氣氛寧靜愉快,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他們就會變得樂觀、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氣氛緊張、長期不和諧,這種家庭的孩子則缺乏安全感、情緒不穩定,緊張、焦慮、長期憂心忡忡、對人不信任,這些都易發生情緒行為問題。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心靈。班主任應該及時把學生在校情況和家長溝通,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規范社會環境。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勞凱聲教授認為,教育要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有一個適合教育生存與發展的社會環境。而要想改善和凈化社會環境,必須要有和諧的政治環境、發展的經濟環境、健康的人文環境和社會關系等。著力打擊社會中的不良信息、不良思想的傳播,肅清網絡平臺和網絡文化,還學生一片蔚藍純凈的成長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