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往往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小學階段是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班主任教師要善于把小事放大、大事化小、舊事做新、難事做細,通過自己的示范、引導、訓練,讓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對學生真誠關愛和尊重的過程中,讓學生把行為習慣要求內化為自己的潛在需要,貫穿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從而鋪就一條健康、活潑的成長之路。
【關鍵詞】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內化;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6-0050-02
【作者簡介】盛燕,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實驗小學(江蘇鹽城,224100),一級教師,鹽城市小學數(shù)學教學能手。
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在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通過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動,每一節(jié)課,經(jīng)過長期熏陶才能形成,通過各種各樣的班級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小題大做
“區(qū)區(qū)小事,何足掛齒?”這是很多學生身上都存在的一種心態(tài)。班級管理中的這種心態(tài)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糾正,必將成為教育的缺口。如:亂丟雜物,出口成臟等等,類似的小事、小毛病、小問題若不在意,綠燈常開,時間一久這些小問題就會成為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fā)展的“毒瘤”。作為班主任,我們要高舉“班級無小事,事事皆育人”的旗幟,有的放矢地“小題大做”。
我在班級中開展了一次主題班會活動——“彎彎腰,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活動前,我和班級的幾位任課教師商量討論,希望我們的學生都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小問題的眼睛。平時,我們就細心關注學生們的一切細微活動,隨時拍下學生“彎彎腰”的照片和視頻,并及時發(fā)送到班級微信群里。比如,圖書角的一本書掉在地上,小涵彎腰將它撿了起來,吹掉上面的塵土,又輕輕放回原位;凡凡經(jīng)過樓梯口,看見了一張廢紙,他彎腰撿起廢紙后并扔進了垃圾桶;下雨天,窗臺上亂七八糟的雨衣雨傘,俐俐和欣欣看到后,悄悄地將它們分類整理好;走廊過道里有一點積水,小宇看見了,拿來了抹布,彎腰把地擦干凈……這些平凡的小事,許多學生往往不會注意到,但美好的品質恰是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養(yǎng)成的。一個月后,我在班會課上,大張旗鼓地表揚這些愿意彎腰的學生,再次播放這些精彩瞬間,并為他們頒發(fā)了文明獎章,因為有他們,我們的環(huán)境更整潔了,我們的舉止更文明了,我們的世界更美好了。其他學生受到了激勵,紛紛加入了“彎腰”的行列,家長也積極投入到孩子的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中。這樣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了平凡的小事也會給別人帶來美的感受,明白了“不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
二、大題小做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若直接向學生灌輸,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可能內化為自身的品質。如果我們選準切入點,將這些傳統(tǒng)美德滲透到淺顯易懂的小事中去,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我們班開展了“老師——送您一句話”的活動,鼓勵學生親手給老師做賀卡,送節(jié)日祝福。為了確保這項活動成功開展,我提前一天就讓學生們在家準備,把送給老師的話語先寫下來。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語言的表述也不是很精確,所以我提議學生們回家上網(wǎng)查查資料,也可以和家長討論,為自己喜歡的老師送上一句祝福的話。教師節(jié)當天,當學校少先隊的紅領巾廣播向教師們送去節(jié)日問候時,學生們一個個就有點迫不及待了。隨后的晨會課上,我邀請了班級的幾位任課教師到場,學生們拿著親手制作的賀卡,面對自己喜歡的老師,深情地讀出精心準備的話時,一張張稚氣的小臉上滿是笑意。老師們親切地撫摸著學生的笑臉,對學生們道謝,幾個活潑開朗的學生,還爭著搶著抱住了老師。此時此刻,他們把對老師的那份情感,那份愛,用這樣含蓄而又熱情的方式表達了出來,也讓學生在“做小事情,悟大道理”中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孝親敬長的情感,重陽節(jié)時我結合學校開展的“大手牽小手”活動,在班級開展“說感恩話,做感恩事”主題班會活動,要求學生們對長輩說感謝的話語,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學生們把感恩的話寫在卡片上,把幫助長輩洗腳、捶背、洗碗的照片公布在家校群里,我們推選出最有代表性的圖文參加學校的活動評選。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相互學習中進步。他們在汗水中體驗父母的辛勞,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美德也就在這點點滴滴的小事中得到了養(yǎng)成。
三、舊題新做
小干部任用一直是班級管理中的傳統(tǒng)項目。以往在低年級,班主任對班干部沒有完全放手,時時刻刻對班級小干部的各項工作進行提醒和指點,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沒有得到增強。其實,我們班主任也應該學會“減政放權”,在班級創(chuàng)設合適的崗位,讓更多的學生自主尋找崗位,讓學生們都有當當“芝麻官”的機會,從而培養(yǎng)學生關心集體、擁護班級的責任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
低年級的班級掃除以往都是教師的責任,但是在明確班級崗位后,學生們表現(xiàn)出了積極興奮的狀態(tài),不僅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的任務,而且還指出了其他崗位所存在的問題。在我采取了全班輪值后,我班的學生們總是會盼著自己值日的那天,他們知道,只有以身作則,才有說服力。所以,那些平時膽小內向的學生,也能放開聲音領讀了;那些平時不怎么遵守紀律的學生,也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了。但是,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獨立能力不強,還需要班主任耐心細致地進行指導。我結合學校少先隊組織的循環(huán)紅旗的評比,在班級進行組內評比。當校領導通報流動紅旗時,學生們歡呼、鼓掌,回到教室,還沉浸在喜悅中。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盡管是一二年級的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還有所欠缺,但學生們的話還是深深感動了我。“我今天真高興,為我們班驕傲。”“我們還要繼續(xù)努力,爭取下次再次獲得紅旗。”這樣的情緒也延續(xù)到了班級的“爭星奪旗”活動中,每個小組都積極做好自己分內的事,爭奪班級的“團結星”“學習星”“愛心旗”“環(huán)保旗”。漸漸地,學生們的任何行為活動都開始以班級為重,每進行一次評比,學生們都更加熱愛自己的班集體。
四、難題細做
常規(guī)訓練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對于剛入學的新生,我們不能忙于知識的傳授,而是首先要對他們進行常規(guī)行為的訓練,如在訓練學生上課發(fā)言舉手時告訴學生為什么上課發(fā)言要先舉手,然后再進行示范練習;當學生起來發(fā)言時則要求他們抬頭挺胸,兩眼平視前方,態(tài)度自然大方,并且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吐詞要清楚;在傾聽方面則要求他們注意聽清楚他人說話的內容,并且要能復述出來。每周在集體晨會上,我都要求學生注意聽講,回到教室后要能說出晨會的重點并進行討論;其次,我還以編兒歌的形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年一年級新生剛剛進入課堂,我就讓學生們熟記“走路穩(wěn)穩(wěn)的,說話輕輕的,物品齊齊的,地面凈凈的”的常規(guī)要求。而在學生上課聽講方面,我也把要求和方法編成兒歌:“上課鈴聲叮鈴響,我們快步進課堂,學習用品放桌上,靜等老師把課上。專心聽,認真想,腰桿挺直向前方。”在訓練學生擺放和整理學具方面,我會利用晨會、班會讓學生演示順序和方法,通過“文具袋,中間放,書和本,兩邊躺,鉛筆橡皮不出門,寫字再請來幫忙”等兒歌對學生如何擺放學習物品進行一定的指導。同時,我還特別注意良好習慣形成后的鞏固,這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對技能的形成會產生遺忘,因此反復抓、抓反復,也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一階段,我主要采用比賽、競爭、奪紅旗等方式來鞏固學生的良好習慣,在班級設置“比一比誰的紅星多”這樣的表揚欄,讓學生有目標、有榜樣、有對照,長此以往,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會得到鞏固。
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作為班主任,我們必須講究時機,講究方法,講究藝術,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愛的熏陶、情的感染、理的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