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實的教育生活中,家長“越位”現象越來越多。家長越位原因包括兩個方面:家長在參與學校教育時定位產生偏差;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存在失誤。應對家長“越位”的對策主要有:優化班級制度,善用制度;學會移情,幫助家長合理定位;學會自我反思,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關鍵詞】家長“越位”;家校關系;班主任工作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66-0058-02
【作者簡介】吳虔,南京市中華中學(南京,210001),二級教師。
“越位”是足球愛好者耳熟能詳的詞語,指的是進攻球員接球前,身體的任一部位處于防守球員身前的情況。類似的行為,常常也出現在當今中小學校的家長身上。這種行為的內涵是什么?班主任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家長“越位”行為的內涵
在青少年兒童的教育過程中,家長和學校本應當是互相合作、互相配合的關系,在理想狀態下,雙方應該形成互補,產生合力,共同追求教育行為的最佳效果,達到最終的平衡。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種平衡常常因為家長在教育行為中的定位偏差,導致“越位”的結果。這集中體現在:
1.“教育者”層面的“越位”。
人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與孩子的血緣關系決定了家長無可取代的教育者地位。但在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頒布任何關于家校關系或家長參與的教育法律或法規。由于缺乏科學的政策指導,一些家長對自己在學校管理中的地位及其責任會產生錯誤的估計,于是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固執己見,大包大攬。如當學校對家庭教育提出中肯的建議時家長不能理性對待,當學校提出的理念、措施不符合家長預期時他們以消極對抗的姿態應對,錯誤地為孩子安排不必要的培訓補習活動,或對課外輔導的認可程度超過正常的學校教學等。
2.“消費者”層面的“越位”。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在不斷發生變化。部分家長并不遵循教育活動的基本規律,而是帶著消費者的心態看待孩子的教育,把對教育的時間、精力、金錢等投入看作消費,一旦學校教育的成效與自身的期待有了差距,就認為學校教育的某個環節不夠公平合理,所以造成了自身的損失。這時候他們就要求學校做出某種補救措施來止損、補償。如在對某些師資情況不滿時會以激烈的形式要求學校罷免某位教師,甚至對該教師施以暴力。
3.“權利行使”層面的“越位”。
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完備,充分保護了適齡少年兒童受教育的權利,社會發展帶來了法制觀念的普及以及對個人權責的重視,公民社會正在逐漸形成。作為監護人,一些家長在依法保護孩子行使受教育權利方面存在“越位”的情況,采取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方式尋求對孩子權利的保護,如家長聚眾組織群體性事件、利用媒體、社區等社會力量或自身社會資源對班級正常的管理工作進行干擾,等等。
4.“義務履行”層面的“越位”。
教育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九年義務教育適齡青少年有接受教育的義務。本來青少年是這項義務的履行者,然而在現實中,一些家長在這方面也存在“越位”的現象,如家長按照自己的意愿決定孩子是否接受教育,有的家長則把自身的責任轉嫁到學校和班主任身上,當他們對學校管理、班級事務感到不滿時,以不讓孩子上學作為要挾,以此表達對學校或教師的不滿,意圖逼迫學校和班主任妥協。
二、家長“越位”現象產生的原因
家長的“越位”行為,是多個因素共同導致的。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在其他因素作為變量的客觀情況下,班級管理工作自身作為相對的定量,是哪些因素導致了家長的“越位”呢?基于這個思路,筆者梳理了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原因如下:
1.班級制度的缺失。
家長的種種越位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家長的不理智行為,其實背后藏有一對矛盾,一邊是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關注與日俱增,另一邊是不少班主任沒有為家長參與班級管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有研究顯示,教師和家長除學業發展方面具有高度共識之外,其他方面的認知程度是有顯著差異的,所以用合理的制度來保障家校合作,保證家長對班級管理保持長期穩定的配合和參與,是班主任的責任。但制度的缺失,導致家長對班級管理產生疑問時質疑無果、投訴無門,于是矛盾便很容易被激化,家長的“越位”一觸即發。
2.工作方法的失當。
班主任工作要做好,恰當的工作方法永遠是非常關鍵的。在班主任處理與家長關系的過程中,應當和家長謀求有效的溝通,遵循平等尊重、對癥下藥、換位思考、合作共贏、熱問題冷處理等原則;班級管理過程中應當爭取班主任和家長雙方客觀、全面地認識和處理問題;在一些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要對事不對人,針對行為而非針對某個家長或群體。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班主任并不都具備這樣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的失當,容易令家長站到班級管理的對立面,許多家長的“越位”行為的起點,就在此處。
3.家校定位的不明。
班主任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班級管理者非常重要,但并非孤軍奮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生的自我教育等多個方面的共同合力遠遠大于個人的工作。可是這樣的定位,在一些班主任身上存在著失衡的現象——或是過高估計自身的作用,唯我獨尊,缺乏與家長溝通的能力;或是弱化自身功能,低估了自己的影響,認為自己無法提供有效的班級管理策略。定位的失衡使家校關系失衡,家長于是趁機介入到班級管理中來。
三、應對家長“越位”的對策
班主任不可能完全消除家長的“越位”行為,但是我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減少這種越位現象的產生。
1.優化班級制度,善用制度。
班級制度文化的形成是班主任工作實效的重要考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主動性受到幾大因素的影響:家長的自我角色建構、效能感、被接受感。班主任應當懂得利用制度來引導家長,有通過優化班級制度幫助家長融入班級工作的意識。當家長可以通過班級制度融入到班級管理中來時,家校合作中的越位現象自然可以減少。
2.學會移情,幫助家長合理定位。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其實家長在教育過程中產生的種種行為,正是其情感的集中體現。對此,班主任必須保持理解,并幫助家長找到自己在班級中的正確位置。既然班主任是家長的“隊友”,就要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教育問題。對待家長,班主任應當充分地了解和尊重其個人人格、身份背景,建立起信任、配合的關系,及時地為家長提供幫助。當家長在班主任的幫助下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家長“越位”的現象將會大大地減少。
3.學會自我反思,提升自身工作能力。
要提高班級工作水平,就需要班主任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專業道德。對自己的工作,班主任應當時時記錄,時時反思,不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應當通過反思成為自身發展的動力。當今教師需要有優秀的品格、卓越的能力、全面的知識、誠摯的情感等四項重要的專業素質,對照這樣的標準,成為真正合格的、得到家長認可的班主任,家長省心、放心、安心,也就不必“越位”了。
在班主任工作中,家長的“越位”行為確實是令人頭疼的問題,但作為“隊友”,班主任責無旁貸,應當也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減少家長“越位”的可能,從而使班級管理更加和諧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