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最基本的語氣詞有“啊、嗎、呢、吧、了、的”,它們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基本涵蓋了漢語語氣詞的各種用法。基本語氣詞是最常用、最典型的,在這些基本語氣詞的基礎上,由于所處環(huán)境不同出現(xiàn)了讀音變體,或者由于語氣詞連用而形成合音變體,又或者僅僅是被書寫成不同的字形而有各種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語氣詞“啊”可以有“呀、哇、哪、哈、呵”等變體,“吧”有“罷、唄、啵”等變體。
有這樣兩個語氣詞,他們在最近的網(wǎng)絡語言、社交平臺媒介語言中異常活躍,甚至在紙媒中也有泛化趨勢。請看以下用例:
(1)國足又添堵了怪門柱咯?(《長沙晚報》2015年9月4日)
(2)別看她已經(jīng)40多歲了,頭上也冒出了白頭發(fā),但她的言行舉止卻給我們一種感覺——萌萌噠!(《課堂內外·創(chuàng)新作文小學版》2015年第Z2期)
先來看作為語氣詞的“咯”,《現(xiàn)代漢語詞典》各版一直都有收錄,注音為“l(fā)o”,并將其語法功能與“了②”等同。“了②”釋義為:用在句子的末尾或句中停頓的地方,表示變化或出現(xiàn)新的情況。a)表示已經(jīng)出現(xiàn)或將要出現(xiàn)某種情況:下雨~。b)表示在某種條件之下出現(xiàn)某種情況:天一下雨,我就不出門~。c)表示認識、想法、主張、行動等有變化:我現(xiàn)在明白他的意思~。d)表示催促或勸止:走~,走~,不能再等~!
顯然,詞典中“了②”的四種情況都不能完全匹配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當紅語氣詞“咯”的用法。請看下面更多的例子:
(3)又是亞軍,怪我咯?(《北京晨報》2015年8月19日)
(4)假酒:怪我咯(《廣西工人報》2015年8月18日)
上例中的“咯”與“怪我”搭配,構成了2015年十大流行網(wǎng)絡關鍵詞之一。據(jù)說“怪我咯”最先來自動漫經(jīng)典臺詞,從字面意思看是說話者的自我檢討,但實際上說話者的意思卻是責備對方指責自己,表示對對方的不滿。同時還含有“自暴自棄、懶得解釋”的意思,即說這話時心里還是覺得不關自己的事,不是自己的錯……這些“言外之意”都是由“怪我”搭配這個特殊的語氣詞“咯”來承載的。如果不理解“咯”真實的語氣意義,那么整個句意可能都會理解反了。這時候“咯”的使用,不能說只是表達反義,還增加了一種戲謔的口氣。
與“咯”的廣泛運用幾乎同時或稍早,另一個語氣詞“噠”也紅遍大江南北。“咯”在“怪我咯”格式之外使用也很廣泛,“噠”卻更多黏附在“××噠”格式中,最常見的有“萌萌噠”“美美噠”“棒棒噠”“暖暖噠”“甜甜噠”“滿滿噠”“粉粉噠”“穩(wěn)穩(wěn)噠”等。請看下面的例子:
(5)用叉車掛燈籠挪雞蛋穩(wěn)穩(wěn)噠(《武漢晚報》2015年10月16日)
(6)怎樣才能把證件照拍得美美噠?(《北京日報》2015年1月23日)
(7)由它層層把住質量關,確保家電質量妥妥噠。(《合肥晚報》2014年11月20日)
上面的“××噠”格式主要用作謂語,實際上“××噠”格式也滲透到了其他語法位置:
(8)小鮮肉“萌萌噠”地根本停不下來(《常州晚報》2015年1月1日)
(9)一個棒棒噠藏族小伙子(《中國民族》2015年第11期)
(10)粉粉噠不只是櫻花(《蘭州晨報》2015年4月29日)
顯然,上面的例句中“××噠”做了狀語、定語甚至主語。“××噠”中的語氣詞“噠”換成“的”行不行呢?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都沒有什么損失,但語氣意義遠不及“噠”:“噠”因為與“萌萌”等重疊格式在一起也具有了“可愛”的意味,而與之語法功能最接近的語氣詞“的”則缺乏這層義素。
可見,“噠”遠非“的”那么簡單,兩者不具有可替代性。實際上《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收錄有“噠”,同“嗒”,是擬聲詞,用來形容馬蹄、機槍等的聲音。最新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也沒有收錄作為語氣詞的“噠”。由此可知,寫作語氣詞的“噠”應屬借用字。
有一種說法是“噠”是“的啊”的合音,但從上面收集到的出現(xiàn)在各種語法位置上的“噠”來看,迅猛發(fā)展的“噠”與“的啊”也已經(jīng)不具有對等關系。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些表達將“××噠”看成一個整體,需要另外加“的”或“地”來連接,如上面的例(8)。
有少量“噠”脫離“××噠”格式,其萌化作用還在,可以增加與讀者的親切感,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比如:
(11)除了滿足耳朵,喜歡潘越云的粉絲們最近眼睛也超驚喜噠。(《晶報》2015年6月13日)。
(12)不要上傳大于5分鐘的視頻,小編不會通過噠!(例句來自“搜狐網(wǎng)”)
例(12)是一個表達拒絕的句子,但由于語氣詞“噠”的使用,使得讀者感覺雖是拒絕,語氣上卻沒那么生硬,接受起來也容易。這正是“噠”的萌化作用起到的功效。
一般來講,語氣詞屬于虛詞。虛詞在語法系統(tǒng)中是表達語法意義的,它們比表達實際意義的實詞要更穩(wěn)定,封閉性較強。在今天網(wǎng)絡語言隨社交媒介擴大的形勢下,新詞新語幾乎每天都在涌現(xiàn),而且已經(jīng)波及了詞類中比較穩(wěn)固的虛詞部分,語氣詞“咯”和“噠”的走紅就是例子。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所謂“新詞新語”出現(xiàn)呢?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生活變化迅速,語言表達為交際服務,自然要體現(xiàn)這些變化。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亟待豐富其細微的表達形式。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guī)范。它植根于方言,卻沒有將任何一種方言全部照搬來用。它是一種抽離出來的語言體系。為什么文藝節(jié)目尤其是曲藝節(jié)目中盛行方言?就是因為有很多言外之意是那些具有特殊表達意義的方言詞才能傳遞的。這樣說并不是在否定普通話,相反,普通話作為抽離出來的語言系統(tǒng),更適合在方言差別如此大、人口如此眾多的我國來推廣。隨著社會生活的日益豐富,普通話也需要成長,需要日益豐滿,許多言外之意或借用方言,或通過有廣泛溝通基礎的網(wǎng)絡來補充創(chuàng)新。這些都是普通話發(fā)展的生機所在,只不過我們要密切關注這種發(fā)展,去蕪存菁,讓語言生活良性循環(huán)起來。
據(jù)教育部發(fā)布的《2014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近十年來的語言生活變化中共出現(xiàn)了5514個新詞,但其中三成多新詞生命力也就一年。這恰恰說明面對呈洶涌成長態(tài)勢的新詞新語現(xiàn)象,我們要密切關注其使用動態(tài),分析其特性、功能及變化,讓我們的語言有一個更好的生態(tài)成長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