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東西很正宗,印象中我們一直都是用“地道”,可這幾年圖書、報刊、網絡上又多用“道地”。例如:
(1)《你的日語欠道地——超實用的擬聲擬態語》(麻雞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三江源”守護道地文化首推實名認證。(《中華工商時報》2014年12月25日)
(3)尋道地藥材訪“赤腳醫生”(《金陵晚報》2015年10月15日)
實際上,“地道”“道地”是一組同素逆序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三個義項:①真正是有名產地出產的(~藥材);②真正的,純粹(一口~的北京話);③(工作或材料的質量)實在,夠標準(他活兒做得~/他
人~)。[1][2]兩詞②③兩個義項均可
復言形成四字格“地地道道”和“道道地地”。檢閱現代漢語語料庫發現,中國大陸普通話“地道”的感知度較高(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道地”151例、“地道”1400余例,“道道地地”54例、“地地道道”650例),而臺灣地區“國語”中“道地”使用較多(臺灣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道地”64例、“地道”僅為4例,“道道地地”12例、“地地道道”1例)。北京話為什么用“地道”,而臺北話又多用“道地”呢?近幾十年來兩岸交流日益頻繁,大陸“道地”的使用是否受到了臺灣地區影響呢?為弄清這些問題,我們對“地道”“道地”的歷史發展進行了考察。
一、“道地”的產生及發展
清翟灝《通俗編》卷二“地理”:“《漢書·田延年傳》:‘霍將軍召問延年,欲為道地。’師古曰:‘為之開通道路,使有安全之地也。’按,今稱道地藥材似本諸此。”“代人事先疏通,以留余地”之義的“道地”始見于東漢,該詞常與“為”“作”連用,沿用至清。“道”本為“道路”義,唐代又作為行政區劃名,宋代以來與“地”連用可專指物產之地域,例如:
(4)世之技藝,猶各有家數。市縑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優劣,況文章乎?(南宋·嚴羽《滄浪詩話·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
(5)殊不知南人得病,以北人處方,自是道地相反,意議不同。(元·曾世榮《活幼口議》卷三“議張氏方”)
“道地”為并列結構,但此“道地”似乎與“為/作道地”的關系不是很大,表示真正是有名產地出產的。該詞南宋已見,一般與藥材、水果、糧食、日用雜貨等土特產連用,例如:
(6)道地川白姜生用煎湯,空心下。(南宋·楊士瀛《仁齋直指》卷二十二《漏瘡證治》)
(7)楊梅有紅白二種,本地所產非道地者,其實細小,多酸苦。(元·胡吉愚《樹藝篇·楊梅》)
(8)積祖金鋪出賣川廣道地生熟藥材。(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八《李道人獨步云門》)
以上宋元時期例子的作者均來自南方。因源自名產區的物產一般具有品質好的優點,所以“道地”又引申指物產質地好,例如:
(9)這牛是個道地耕牛。(明·羅懋登《西洋記》卷七)
(10)半塊江西草紙,兩張九江篦子,俱是道地的土儀。(清·唐英輯《燈月閑情十七種·面缸笑》第一出)
“道地”又可形容人實在、品質好,例如:
(11)可恨丈夫買得一朵廣陵花,便要撇開我這道地貨。(明·沈泰輯《盛明雜劇初集》卷二十四《春波影》)
“道地”最終引申描述較為抽象的概念,為純正、純粹之義,例如:
(12)他那些體態聲音,分外來得道地。(清·李漁《連城璧》子集)
二、“地道”的產生及發展
“地道”產生時間略晚,例如:
(13)生藥行止有冰片,是南海波斯國地道出的,那討冰灰來?(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還可指貨物質量好或人的品質好,例如:
(14)覓得黨參數觔,亦是地道美材。(清·李光庭《鄉言解頤》卷五《物部下》)
(15)我看你不地道,就是不地道!(老舍《西望長安》)
“地道”也可表達“真正”之義,例如:
(16)地道是把下等錢買了好東西去了,所以歡喜。(明·抱甕老人輯《今古奇觀》卷九)
(17)文華笑道:“大人不必心憂,我自有地道措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七十四回)
“地道”較多出現在北方的典籍中(如《金瓶梅》)。
三、“道地”“地道”的歷時競爭及共時分布
清代以前,“道地”的使用頻率及范圍都要高于“地道”,但近代以來,“地道”的感知度提升,使用頻率整體上又超過了“道地”(按:二詞的語義范圍并未變化),特別是有北方背景的作品(如老舍《四世同堂》等)。具體可參看下表:

從歷史層次上看,“道地”出現時間要早于“地道”,且“道地”剛開始可能是個南方方言詞,元明時期進入通語;“地道”較多用于北方,近代以來取代“道地”成為主導詞,“道地”則淪為書面語詞和方言詞。
綜上,“道地”“地道”為類義并列組合。二詞的語義及語用功能相同,由指出自有名產區的(藥材等土特產)引申指一般貨物、某項工作、人具有良好的品質或達到了較好的標準,又引申指某種事物或行為的純正性,引申軌跡為由具體到抽象。“道地”南宋已見,剛開始應是個南方方言詞,后入通語;“地道”產生略晚,明清時期北方用得相對多些。宋至清,“道地”整體較“地道”使用頻繁;近代以來,“地道”的使用又迅速超過“道地”,“道地”在普通話里成了書面語詞。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語言同根同源,但由于長時期的阻隔,兩岸用詞現存一定的差別。與普通話不同,臺灣地區“道地”的使用受江浙方言的影響;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臺灣地區“道地”的使用影響了普通話,這個“舊詞”又在大陸口語中逐漸活躍起來。兩詞的使用反映了等義詞發展競爭現狀。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83.
[2]李行健.兩岸常用詞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70.